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大师,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音乐思想系统地集中于《乐论》,他继承了儒学重视礼乐的观点,思想体系完整,是我国第一部音乐论著。文章从音乐的本质及特征、荀子的音乐心理学理论及音乐的功能等三个方面对其音乐思想做剖析及总结,旨在对其音乐学的贡献及地位总结梳理,以期对其有一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雅俗音乐关系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热心探索的话题,各个朝代雅乐和俗乐的概念,根据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名称、范畴和文化内涵也有所异同。但是从各种典籍史料中可以看出,雅俗音乐从先秦孔子时期直至隋唐时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面是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从而在共同发展过程中达到雅俗并存、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3.
“和”是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并很早就出现的音乐审美范畴,从先秦的《左传》、《国语》到魏晋的《声无哀乐论》,各个时期的美学史料都对“和”的美学内涵有多种辩论,它是民族音乐美学核心范畴之一。先秦齐地是诸子百家学术活动频繁的地区,诸子将“和”作为重要音乐美学观层层论述,管子、晏子等人在“和”的音乐观基础上,树立“五声为和”、“心平德和”的美学观,总结出齐乐论之“音声之和”、“乐与人和”的至纯境界,为后世学者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  相似文献   

4.
现今的考古发现为出土实物一直较少的浙江先秦雕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对浙江先秦时期青铜、玉石、陶瓷三类雕塑以及其雕塑性器物的梳理,基本勾勒出了先秦时期浙江雕塑的基本轮廓。依附于工艺品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浙江先秦时期雕塑强调象征性、装饰性和抽象性的工艺性特征。而且,相较于这一时期的中原雕塑,其工艺性特征更为鲜明,与中国古代雕塑的整体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5.
现今的考古发现,为出土实物一直较少的浙江先秦雕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对浙江先秦时期青铜、玉石、陶瓷三类雕塑以及其雕塑性器物的梳理,基本勾勒出先秦时期浙江雕塑的大体轮廓。依附于工艺品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浙江先秦时期雕塑强调象征性、装饰性和抽象性的工艺性特征。而且,相较于这一时期的中原雕塑,其工艺性特征更为鲜明,与中国古代雕塑的整体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都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内在联系性进行了关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客观性,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出对“道”的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虽然极力主张礼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对乐的论述中,也肯定了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是一部先秦时期总结性的论著,书中对音乐美学思想多有论述。先秦音乐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它对于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民众教化的引导、国家社会的稳定等各个层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荀子·乐论》是集中体现荀子音乐思想特别是其音乐伦理思想的专论.荀子的音乐伦理思想深刻体现了儒家乐教思想,并以其完备的系统性构建起儒家乐教的音乐伦理思想体系架构,其主要包括"乐者乐也"的音乐本质论、"乐尚和正"的音乐审美观、"礼乐统管"的社会综治说、"移风易俗"的音乐教化论、"以道制欲"的艺术修养观.《荀子·乐论》是对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特别是音乐伦理思想的集大成,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伦理思想的主基调,在中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甚至要把实践摆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是灵魂、思想的艺术,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工具,并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一种情感艺术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实践的意义。同样表演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只是掌握它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它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音乐背景,这样才能对一首作品的音乐内涵、音乐意境以及音乐形象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所以正确把握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关系,会提高我们的音乐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中国诸子百家学术活动频繁的发轫期,学者们立足于各自的价值观,对音乐的功效阐述出不同见解,音乐之“和”的问题逐渐提上日程。对此,史伯之“声一无听”、晏婴之“和羹”论、孔子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学术观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学者们分别对“和”及“和与同”层层论证、标新立异,占据各自的古典美学立场,阐述不同角度的“和”“同”观,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领域勾勒出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1.
“和”是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产生在先秦时期,并在当时的音乐理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由此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孟修祥 《管子学刊》2006,(3):115-119
《性自命出》为郭店楚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语焉不详,却与《乐记》等经典著作表现出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的音乐美学观念,对审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乐记》等古籍文献中有关心理取向音乐治疗思想的整理、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巫师音乐心理治疗思想、"治未病"的音乐心理治疗思想和先秦时期的音乐心理治疗思想。在借鉴古代音乐心理治疗思想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对传统音乐心理治疗思想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归纳、梳理了当代开展的"五音疗法"、"合唱疗法"和"音乐电疗法"等传统音乐疗法,从而构建出了中国传统心理取向音乐治疗的思想理论体系与内涵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由于社会制度大变动,政治经济大发展,士大夫阶层空前壮大。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儒、道、墨、法、阴阳、杂各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各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改造、发展,各家之间既有相互辩难,又有所交融。将诸子音乐美学思想加以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可以清晰地看出先秦诸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脉络,又可以更好地理解、继承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唐艺  唐宁 《管子学刊》2010,(3):38-45,97
先秦时期的齐国,在其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齐文化,而作为齐文化组成部分的音乐,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异常地繁荣。其繁荣的原因,与悠久的传统、统治者和民众的喜好有很大关系,而与发达经济之间的关系则更为深厚。研究齐国音乐繁荣的景象和原因,不仅是齐文化研究的需要,而且对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音乐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六代的乐舞、隋唐的大曲、明清的曲艺到现代音乐,无论在表演还是理论上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先人就已经将目光从音乐的表现移开,透过现象寻求音乐的本质,故有了“无声之乐”的理论。“无声之乐”即没有声音的音乐,人的听觉器官无法感受的音乐,必须用心去聆听的音乐。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都有“无声之乐”的观点,但在内涵上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18.
时代的复杂化、多元化、个性化赋予了音乐深刻的内涵,在20世纪的音乐文化中,能够发现时代精神所赋予的历史传承价值与文化内涵,而在音乐功能上,也能找到时代精神的缩影.但是,音乐文化的发展最终还要回归到美上面来.  相似文献   

19.
郭传联 《管子学刊》2014,(2):98-101
师旷是先秦时期著名的盲人音乐家。具有乐师之耳的师旷以精通音律,听觉敏锐而著称,他能够弹琴、鼓瑟,而且演奏技艺高超,对音乐理解深刻;作为辅佐君王身边的重要人物,他又具有智者之耳,依靠听觉能够对未知有一定预见性,且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音乐张力是指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由听众的期待引起的放松或紧张感。音乐张力具有激发情绪的功能。音乐张力包括内在张力和演凑张力两种。影响音乐张力的因素有音乐期待、音乐结构、唤醒和激活等。音乐张力的理论主要有申克式分析理论、调性音乐生成理论、旋律期待模型和信息理论。最后探讨了音乐张力的发展特点、音乐张力的生理反映以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