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琴 《管子学刊》2008,(3):16-19
在人类消费文化发展史上,有两本书的消费观点格外引人注目。分别是成书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管子》和西方18世纪荷兰经济学家曼得维尔的《蜜蜂的预言》。撇开时间和空间的诸多差异,两书的消费思想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在一片尚俭声中主张适度消费,发挥消费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反对过度节俭,认为奢靡能增加社会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两书虽是它们所处时代论述消费问题的开天辟地之作,却并未受重视,反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管子》的消费观及其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既有节制消费的主张,也有侈靡消费的内容。其节制消费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而侈靡消费主张则是在特殊情况下为刺激社会生产而提出的,二者因有着相同的服务目标——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而得到了统一。通过对《管子》消费观的辩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现代生活中,不应简单地判断节俭与侈靡孰重孰轻或绝对地视之为“应当”或“不宜”,如何适时适度地运用节俭与侈靡来调控经济才是最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3.
《管子》的消费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节俭又消费。以节俭为主表现为统治者平时消费应节俭,以抵制生活奢侈、政治腐败之风的出现;适时消费是指:富商大贾在平时可以侈靡,以繁荣经济、刺激生产;在灾荒之时,国家可以通过兴修宫殿的方式,刺激消费,以提供给贫苦百姓更多的活命手段。而无论是节俭还是侈靡都应以礼、法为度。《管子》的这种消费观念对于即将迎来消费时代的中国建立合理的消费观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管子》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霸业的基石,尊道与教化是《管子》培养理想人格的两大手段。《管子》"静因之道"遵循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循名责实"理论代表着当时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历史高度。《管子》"因时"理论实现了从关注四时变化到关注世道演进的逻辑跨越,也是管仲改革观的哲学根基。《管子》尚贤理论冲击了落后的宗法制度,开启贤人政治的历史先河,是管仲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更新的重大举措。《管子》注重法治的教化意义,主张先礼后法,与后世"燔诗书而明法度"法家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管子》的"和合"是一种差等和合,治国理念以天地人和合观为基础,建立了形而上的天地和合道德根据,治国的目标是为了达到社会和合偕习,和合观的使用在方法上运用个人内心和合、国家内外和合达到国家治理,形下之用体现于政治上政通人和以实现天地人和。管子之所以成为我国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因为他的治国理念高远、方法得当、运用适宜,既有道德感化,又有法治辅助,还有礼义调和,实现了社会上下和合、内外和合、形上形下和合。  相似文献   

6.
《管子》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霸业的基石,尊道与教化是《管子》培养理想人格的两大手段。《管子》"静因之道"遵循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循名责实"理论代表着当时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历史高度。《管子》"因时"理论实现了从关注四时变化到关注世道演进的逻辑跨越,也是管仲改革观的哲学根基。《管子》尚贤理论冲击了落后的宗法制度,开启贤人政治的历史先河,是管仲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更新的重大举措。《管子》注重法治的教化意义,主张先礼后法,与后世"燔诗书而明法度"法家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管子的思想对中国影响较大,《管子》的君子观是天地之道,是君子存在的依据,君子的“禾变”智变是君子存在的现实需要,君子境界是静因无为自然境界与“重任”在身的道德境界的结合,君子的核心思想是“禾变”智变,这符合当时社会现实需求。这种“禾变”智变思想与儒家君子观仁义礼智合一的思想不一致,后来儒家君子观在发展上对管子君子观进行了“合变”式地发展传承,既有批判又有吸收,使儒家君子成为理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8.
节俭消费是人类消费伦理的基本准则。与传统节俭消费伦理基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一味强调人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同,现代节俭消费伦理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消费观,它是现代人基于生态文明时代对资源合理使用的客观需要和对人的生理需求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代社会消费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提出的理性的适度的文明消费观。在现时代,倡导节俭消费伦理观,积极探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2022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十九次会议召开,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  相似文献   

10.
齐国法家及其代表论著《管子》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管子》一书在顺民心的前提下,主张运用法治制衡,培养民众礼节来进行社会的合理控制。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管子》所倡导的礼法结合的社会控制手段是最为有效完善的。《管子》从治国实践的角度认为,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对国家和百姓进行合理的控制安排,实现百姓安居,国家长治,在治国方略上就必须礼法并用,德法并举:一方面以法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管子》礼法并举的社会控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社会道德失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管子》《商君书》与《韩非子》三部经典的法家著作中的信任观与信用观进行了分析,得到法家学派信任观的四个特点:重视个体信用但并不盲信道德;明确信任的作用但对信任非常谨慎;试图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来保障信任;辩证地区别了个体信用与国家信用这两种不同层次与重要性的信用。法家学派塑造过辉煌的国家建设成就,其信任观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萌 《法音》2022,(7):51-56
<正>一、引言在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十九次会议上,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1]《倡议》在肯定全国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着重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宗教领域滋生蔓延的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3.
《管子》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中蕴含有以"四维"为核心的丰富的荣辱思想,其基本内涵包括热爱祖国、爱民护民、重诚尚信、团结同德、节俭去奢、遵纪守法等方面。《法禁》篇也对《管子》荣辱观基本内涵有所折射。《管子》荣辱观带有鲜明的齐文化"经世致用"的理论色彩。  相似文献   

14.
《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哲学,认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认为天地生态系统遵循着基本的生态法则,阐述了“人与天调”、“天人相因”的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和实践观。《管子》以“道为物要”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把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提出“德润万物”生态伦理命题。《管子》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内在一致性。《管子》主张遵循天人感应之“时德”的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管子》把生态伦理法律化、行政伦理化。  相似文献   

15.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管子》的俭侈消费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管子》关于正常条件下应当节俭,一定条件下应当扩大消费的观点、关于俭侈都不能过度的观点、关于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观点,不仅具有历史影响,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管子》认为经济系统必须顺应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法则:“天时”;《管子》阐述了正确处理人口、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间关系的“务地利”的可持续经济思想;《管子》提出了修德、贫富有度及适度消费的生态经济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释隆明 《法音》2022,(7):76-78
<正>2022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崇俭戒奢,整肃教风,是佛教教义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佛教健康传承的有力保障,是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管子·八观》篇倡导调查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的调研环境的分析工具。美国学者Johnson,G.和Scholes,K.于1999年提出了PEST Mode,PEST Mode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组织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它一经提出,就被应用于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规划等,成为通用的分析工具。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八观》思想本源出发,与PEST模型比对分析,剖析《八观》思想中的环境调研理念及缺陷。  相似文献   

19.
仓廪实是《管子》粮储思想的重要内容,民本思想、"国无储在令"、加强管理、促进生产,重农抑商、强化本末意识等是其具体的表现。"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等概念则丰富了《管子》粮储与转输思想,后世对这一概念的阐发也从经世致用的角度上给以多维度的扩容。《管子》粮储与转输思想的流变从秦汉至隋唐时,引论者关注粮储对于胜败的决定性作用;到两宋筹边时,引论者立足于屯田以解决粮储困境;再到明清不堪漕运之繁时,引论者立足于变革粮运技术以提高粮食周转效率。这三个阶段都对《管子》粮储与转输思想进行了丰富、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侈靡”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巫宝三同志说:“侈靡就是奢侈,就是剥削阶级用豪华方式消费社会产品”(《〈侈靡篇〉的经济思想和写作时代》,《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姜旭朝同志进一步认为“侈靡”是中国消费思想史上的一种消费观,“从先秦时代起,侈靡消费观第一次在《管子》中得到阐述后,一直作为正统的消费观——崇俭观的‘异端’而存在着”(《〈管子〉侈靡观: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管子学刊》198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