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堂"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弟子职》作为稷下学宫的学术成果集成""《管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历来为各代教育者所重视。《弟子职》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梳理,可以归总为三个字"""三以律":即以"德"为先、以"师"为重和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2.
《管子·弟子职》篇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重视,其中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关注品德修养、“寓教于行”的教育方法以及倡导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等方面,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越 《管子学刊》2011,(2):129-F0003
由本刊主编于孔宝编审所著的《稷下学宫与齐文化研究》一书,于2010年12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安作璋教授,  相似文献   

4.
从《管子·弟子职》看稷下学宫的教学与生活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管子·弟子职》看稷下学宫的教学与生活管理张良才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兴建于齐国都城稷门下的高等学府,历时约一百五十余年。在其昌盛时期,稷下学士达"数千百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如此规模宏大的高等学府,自然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完备的教学与生活...  相似文献   

5.
明清胶州涌现了以高凤翰、法若真、冷枚、姜淑斋为杰出代表的240位书画名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葩。这既与明清胶州的通商大邑地位所带来的繁荣的海洋性市场经济有关,又与稷下学宫文化传统的开放精神及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精华的复兴分不开,是经济及文化等历史因素互动的结果。此成功结合的范例为21世纪的海洋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胶州在内的青岛地区如何在“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新文艺复兴中构建新人文精神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认为《易传》为孔子所整理,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否定,然而,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易传》是儒家作品。通过对《易传》与稷下学之间关系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对《易传》基本内容所显示的特点及稷下学对《易传》之影响的探索,认为不仅《系辞传》是稷下之作,而且整个《易传》就是稷下黄老学派之作。 一、《易传》的功利性特点体现了齐文化的特点,其功利性与齐文化紧密相联,这表明《易传》应是齐学之作。  相似文献   

7.
《弟子职》是上古时期的有韵之文。由于汉语语音的变化,后人读起来已有许多地方失韵。于是有人提出叶音说、方音说,牵强附会以使其合韵,这些方法在之前有可能得到认可。但随着近现代音韵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对上古语音系统产生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利用国际音标对上古音进行拟音。而拟音的结果,完全证明了其上古有韵之文的事实,从而也证明了叶音说、方音说是错误的。清代学者对《弟子职》用韵问题做出一些探索,但良莠混杂,需要我们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8.
在轴心年代,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作为讲学议政的场所,的确提供了一个大时代的学术思想快速交融与转化的可能,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稷下集结作品表征的《管子》,从各篇内容也展现了思想交融的成果,其中不乏历史的记载,但更多的是不同思想背景交融下的多元观点,以"法"为例,关于"法"的根源就有三种不同的论述,这些不同根源说,若以系统性而言,或视之为矛盾,但若以当时的学术自由交融与"不治而议政"的多元背景视之,更是展现既有时代因革,也有思想背景差异而展现的互相交融下的不同诉求。但即便如此,这三种根源说也展现共同特质,即不毁弃仁义礼乐之说,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自由与思想蓬勃,也展现了儒道交融下的黄老学特质,更且从法与礼的关系转换,也可见历史之因革。《管子》的集结也正打破系统性要求,彰显多元融合并现,以及当时代对"法"的不可忽视之需求。  相似文献   

9.
先秦法家以"法"观"怨",从知、行、言三个维度切入论题,为中华传统"怨"论框架的奠定做出了独特贡献。从情感发生学入手,管仲、商鞅、韩非等人旗帜鲜明地标举"私怨不入公门"的理念,既通观上下内外,又不限于一时一事。由知入行,先秦法家还通过情感调控一面严明赏罚,以绘制"不怨"的治国蓝图;一面又精研人情事理,提炼出"除怨"与"用怨"之术。秉持功用主义的言行观,法家于上建议君主"怨而无言"统御臣民,于下又主张"刑罚而民不敢怨"的持续高压。将上述理念验之商鞅作法自毙和秦朝二世而亡,可知先秦法家虽构想"无怨"、处处防"怨"却又最终亡于"怨",其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管子》的成书和编订,历代多有争论。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土的简帛文献,许多与《管子》相关。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管子·大匡》相关的两章,当是齐国太史记载的早期档案文献。根据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可知齐国文献战国时已流传到楚国。齐国文献流传中只有少数在其他地域保存,齐国的原始文献则已遭到毁弃。银雀山汉简《王兵》证明《管子》资料的真实全面。《管子》最早成书应该是在管仲为相时期,齐国史官与管仲家的史官记录了管仲的政策和言论。之后,追随与信奉管仲学说的学者,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管子》保存了一部分齐国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11.
《管子》和《周官》是王安石理财思想的两大渊源。王安石最早并不太重视《周官》这部经典,而《管子·轻重》在他早年的理财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印记,可以说《管子·轻重》是王安石理财思想的起点。熙宁新法推行以后,王安石宣称其理财新法源自《周官·泉府》,《周官新义》是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完成形态。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管子》与《周官》地位存在着差异,但在理财思想上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法治”思想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法家,从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到战国时期的商鞅治国重“法”,再到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的构建,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衍变过程,但法家的法治思想始终没有脱出君主专制下“以法治国”的巢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认为;国家及个人的行为都要与天,也就是大自然保持一致,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管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认为天地自然是按照阴阳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实现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协调,并提出了“人与天调”的哲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借用先天<易>特别是"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符号体系,并通过对其六爻内涵与排列顺序作出新的定义,采用演绎逻辑方法和辨证逻辑方法,揭示了周期性变化是事物发展的结构特征."爻"的性质(阴或阳),根据"笛卡尔坐标周期分析法"--单因素周期分析法,由模糊数学之"隶属度"决定.综合分析所得"卦象"及其在"六十四卦方圆图"中之位置,是预测和决策的理论依据.以金融投资为例,展示了先天<易>范式预测与决策方法之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东传后被纳入古代日本的国家教育体系,成为大学寮等国家教育机构的必读经典;中世日本的易学教育主要由足利学校承担,足利学校为日本各地武将培养了大批军师,成为日本最著名的易学中心,中世易学集大成之作《百纳袄》也深受足利易学的影响。足利学校成为日本的易学中心及学术重镇,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比较达浦生的著作《伊斯兰六书》和刘智著作的《天方典礼》,可以发现他们两者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异。这种相同,表现了达浦生对刘智的思想理论继承,而相异则反映了达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所创新,有所发展。达浦生对刘智等金陵学派思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既反映出其学术的基本特点,也反映了金陵学派的精神在现代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道"的高度来考察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从重道体向重道用的转向是这一历史阶段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有鉴于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所呈现出的宏阔博杂之态势,本文主要以《管子》四篇为文本依据与考察重点,围绕《管子》四篇中的精气说、心说、名与礼法思想等方面展开行文。最后,文章认为,从重道体到重道用的转向以及对于后者的日渐重视,经历了整个战国时期乃至秦汉,而对于道用的愈加重视与探讨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深层论述,对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做一总体探源,跨越实然、应然,回归本然,指出"存在、价值、实践、知识"和合为一。最后,总结"归返自身,由在而显"为《易经》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极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