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论、道义论",应该被浓缩为儒家、休谟、斯密代表的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康德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和边沁、密尔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功利论。  相似文献   

2.
《成唯识论》中被视为正义的护法种子说,虽相传是对护月本有说与难陀新熏说的“新旧合说”,但本质上,护法之种子义是本有论的.将一切种子放在刹那生灭、一类相续的种子流中考察,难陀的新熏是无中熏有的新熏,而护法的新熏是必有本有种子为其先导的,两者的差异通过对“闻熏习”的不同释义表现出来.护法与护月的差异则表现在对熏习义的“熏生”与“熏增”两种不同解释上.以《成唯识论》的立场看,熏生是因缘性的,熏增则是增上缘性的.以熏生释熏习是《成唯识论》的正义,故《成唯识论》的性种、习种说应与其本有种、新熏种的定义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最早产生的伦理学理论主要是目的论的.超验目的论、幸福论、快乐主义是它的重要形式.效用主义是快乐主义的一种较晚近的形式.德性伦理学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中国儒家学说在其核心处是一种德性的伦理学.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说中,德性与至善概念疏离后成为目的本身.在西方,德性伦理学又由于它具有的不同特点被称为完善论或自我实现论.从德性伦理学中逐步分离出独立的正当概念.康德在许多方面来说是从德性伦理学到义务论伦理学的联系环节.在义务论伦理学中正当(应当)成为核心的概念.在义务论伦理学中,基于对正当的不同解说,形成责任论与权利论两脉.康德学说是责任论的杰出典范.在权利论中,首先形成作为其古代先声的回应的近现代契约论伦理学.从这种传统中新近发展出程序论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西季威克对功利主义的辩护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但当代西方学者对他的辩护结构在理解上出现了分歧,从而对他的道德认识论立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将其归结为基础论、融贯论和兼容论三种解读.西季威克对常识道德的考察虽然在他的伦理体系内具有重要作用,但这并不能构成融贯论和兼容论的根据,相反,它完全可以在基础论的语境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对于德性论的研究,在中西伦理学研究中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但这一流派的主旨意趣、根本特征、逻辑框架、呈现形态如何,对之却仍然缺少一个全局的把握,德性伦理的类型学(taxonomy)与方法论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试图为此做一点准备工作,分析了当代西方德性论主要是在21世纪的新进展,提出这一流派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研究局面,在研究主题上不断深化,范围不断向政治哲学与应用伦理学拓展,形成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斯多亚主义、情感主义、尼采主义等理论模式,围绕德性自足性、德性与规范、德性与知识、德性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充分讨论。当代德性论所呈现的多元局面,根本上植根于人性以及人类生活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根特的亨利是13世纪拉丁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在当时横扫拉丁世界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潮流中,奥古斯丁主义光照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亨利力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柏拉图主义范型论和奥古斯丁主义光照论,形成了一种精巧复杂且极具创新的认识论体系。亨利的光照论经历了早期典型奥古斯丁主义范式、中期亚里士多德主义转向和晚期对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精巧的融合,提供了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融合的范例,改变了对于中世纪中晚期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非此即彼二分的历史叙事。亨利的光照论思想是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典范,也是光照论思想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张载成性论及其哲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基于<张载集>及集外佚书<孟子说>、<礼记说>等文献,从两个方面探察了张载的"成性"理论.第一,探究了作为张载成性论哲理基础的性论和人性论,包括性论和人性论的整体模式、结构层次、本末关系、人性善恶等问题.第二,考察了张载成性论的基本意涵,包括成性过程三个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不同主体称谓、工夫形态以及成性目标等.作为结语,最后还评析了张载成性论对道学的哲理贡献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领域问题是对传统真理一元论的诘难,为解决领域问题,产生了紧缩论和多元论两种途径。谢尔的真理论就是一种多元真理论,她反对紧缩主义,认为“真”是一种实质属性,其核心属性为“符合”,但符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具体的符合方式是由不同领域的情况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决定的。谢尔以数学为例展示了一种多重符合的方式。她的理论为实质真理论提供了凭证,又改良了赖特和林奇理论的不足,合理地解释了“真”的统一性和多元性的关系。但也面临着理论依据不足、理论不完善以及很多传统符合论的遗留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生成论是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新取向。它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中的表征主义观点,主张心智并非认识者对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而是行动的制造者,是特定身体构造和身体能力的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激进生成论认为自创生的生成论和感觉运动的生成论在反对表征主义方面过于“温和”。因此,它主张“激进化”生成论,强调基本心智就是一种反应形式,不包含任何内容性心理表征。因此,它要掀起一场反表征主义“革命”。这一激进主张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的思路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一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生机论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随后的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图在斯多亚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中集中凸显哈奇森对斯多亚的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又体现在他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一书的翻译和注释.然后,通过几个核心概念的钩沉和梳理,文章清楚地揭示出斯多亚与启蒙运动,尤其是与哈奇森本人的承接关系.实际上,这样的整体主义生机论的视角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中也是不陌生的.  相似文献   

11.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在伦理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修正了康德的义务论,另一方面对后果主义作出了新的批评.但是由于罗斯把增进善看成是一种"显见义务",同时没有提供解决各种"显见义务"发生冲突的优先规则,导致他的理论存在一些内在困境.不过,罗斯的"显见义务"论对重新思考义务论与后果主义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斯洛特认为,常识道德和康德主义都低估了主体的道德价值,因而都存在着人我不对称性的问题,而这种不对称性问题则使得这两种理论陷入了困境.虽然功利主义与德性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都是对称性的,但与德性论相比,功利主义中的对称性也有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原始主义艺术意志论的启蒙者应该是德国著名艺术史论家沃林格。他的艺术意志不仅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艺术中,而且又与之后的诸多现代主义绘画相契合。其精神涵量和文化力度以及在哲学、美学、艺术史上的成就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中有价值论、规范论或义务论,但没有专门研究德性问题的德性论.德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而且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系统的回答.因此,应该建立德性论专门研究德性问题.德性论研究什么是德性以及如何形成德性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确立伦理学的德性原则.德性论与价值论、规范论一起分别从人的品质、目的、行为方面解释和回答人生问题,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共同给人生提供伦理学原则并研究回答人生的伦理学问题.德性伦理学属于德性论的研究,但德性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流派,而不是伦理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15.
梁任公以公私分判道德的理论运思,旨在推动群体与个体的双重转化以建立民族国家和国族认同.《新民说》以道德关系的性质为判准区分“公德”与“私德”,其中《论公德》一文力主“公德发明论”,《论私德》一文力主“私德推衍论”,二者代表着转化个体和群体的两条迥异路径,其前后转变表明粱氏对于中西新旧的认识从对抗走向了融贯.但由于以道德关系的性质区分“公德”“私德”存在缺陷,导致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伦理的诸多误解,也潜在使得百年来公私道德的讨论始终跳不出文化决定论的窠臼.当前,基于社会结构变迁、时代任务转变、文化出现断层等原因,走向“公德养成论”可能才是保证社会公德建设理想效果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6.
乌格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公开为知识论怀疑主义辩护的著名哲学家.乌格为怀疑主义辩护的理路是:以"水平的"和"弯曲的"为例,来说明绝对术语与相对术语的不同,并把"确定性"当作绝对术语,来证明怀疑主义的正确性.乌格借绝对不可错论来为怀疑主义论证的这种方式,是怀疑主义论证的一般模式.研究鸟格的怀疑主义论证,有助于我们正确揭示怀疑主义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伯纳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领域颇具建树的人物.他以“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古老传统命题为切入点,质疑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主张伦理学的不可法典性,“颠破”传统规范伦理学中的见解,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这种“颠破”具体体现在他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批判,以及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重申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上.  相似文献   

18.
个体应对紧张情境的两种理论述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对目前应对研究中形成的两大理论——特质论和过程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和评论。作者认为,特质论较好地解释了应对方式选择的内在自我动因,但所坚持的应对效果先验确定的观点不利于解释应对行为的学习和改变;过程论在预见、评价、调整和控制应对方式上可以发挥较大作用,但应对过程的测量具有较大的困难,某些情况下仍然需要借助对稳定人格特征的评估。因此,两种理论有机结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将是应对研究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日本学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日本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不同的时期环境问题的种类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学者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所采用的视角也不同,由此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研究的理论也不同.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把日本的环境问题的历史分为公害开发问题期和环境问题普遍化期.日本学者从致害论、受害论和解决论等三种不同的视角对日本的公害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不同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作为公害开发问题期所建立的理论有受益圈/受害圈理论、受害结构论和生活环境主义;作为环境问题普遍化期所建立的理论有社会两难论、公害输出论和环境控制系统论.我国目前正处在日本曾经经历的公害开发问题期,同时还面临着日本环境问题普遍化期的一些问题.因此,在两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日本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对当今我国的环境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学海》2012,(1):143-148
对实在概念的传统本体论界定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进路,导致了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陷入了一个怪圈而无法获得解决.拉图尔在改造“实在”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建构主义和实在论结合到一起,提出了建构主义实在论.本体论上,物或事实都是被建构的,同时,被建构的物或事实是实在的,而且物或事实的建构性正是其实在性的保证.认识论上,认识论的问题被本体论化,科学所指称的并不是外在的自然,而是从自然到知识的一条转译链.建构主义实在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成为当前科学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中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