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初年,由于政治统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论语》从诸子升格为"传"、"记"。虽然学界对汉文帝时官方立《论语》博士存在不同看法,但不论文帝是否设置《论语》博士,毫不影响《论语》的传播和接受,其传播的繁荣盛况,可以通过《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窥其大略。而《汉书·艺文志》在"六经"之后首排《论语》,足可见证其在当时的地位。《论语》被推尊为与"六经"并列的"七经"之一,从子书升格为经书,大概完成于汉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子》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子》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子.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子》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相似文献   

3.
郑涛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17-117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继承了《七略》的图书分类体系,把《尔雅》归入“六艺略·孝经”,这种归类方式有别于后世图书一般的分类方法。一部文献在不同目录书中的不同归属常能体现其不断变化的学术地位,本文试图从文献目录学角度,考察《尔雅》在《汉志》里的归类,从侧面了解《尔雅》在汉代的学术地位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4.
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后人说解《周易》时,常常从今古文的角度立论.其实,这当中多系误解:秦焚书而儒门《易》传之不绝,《周易》只有师法、家法之争,并无纯粹的今古文本之争;用扬雄之言证明河内女子所得逸《易》一事,则是对扬雄《法言》断章取义的误读;《汉书·艺文志》说《费氏易》与古文同,是说其字之多寡同于中古文,无脱缺,并不是说《费氏易》一直用古文字传播;许慎《说文序》中列出包括《孟氏易》在内的书目,是说他引用的这些书中的某些字的用法合乎仓颉、史籀造字本意,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古文经,“皆古文”三字是针对《论语》、《孝经》而言,是说这二书用的是篇章、词句与今文本有不同(但字体可能都是今文隶书)的古文本.  相似文献   

6.
《汉书·扬雄传》中"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说法导引了后人"以《易》求《玄》"的研究思路,以此得出扬雄仿照《易》经、传一一而作《太玄》经、传的偏失结论。分析扬雄作《太玄》时《易》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扬雄的解《易》理路是"《玄传》-《玄经》-《易经》",《太玄》是经、传分立的。扬雄采用"经自经、传自传"的方式释《易》,在于倡导"简而要"地追寻经典本义,对东汉古文经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   

8.
<正>陈居渊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出版。全书以繁体形式写成,共505页,50万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书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今古文之异出发引出今古文《周易》之别,提出对费氏《易》作为古文本《周易》的质疑,并从《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等文本资料的文字比对和内  相似文献   

9.
一、成书 晏子,名婴,谥平仲,春秋齐国贤相,事齐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书八篇,在儒家类. 今传《晏子》书八卷,分《内》、《外》两部分.《内》有《谏》、《问》及《杂》三篇,各分上、下;……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历代学者多根据战国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结合刘向以"王霸之迹"分别概括鲁政、齐政,进而以"齐不如鲁"来解读孔子这番言论。不过,通过对传世文献不同叙述模式的梳理,则可发现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似与"变齐变鲁"并无关涉。刘向所谓"齐不如鲁"之论,也是在借鉴了既有叙述模式的基础之上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至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的论述才开始有意将"齐不如鲁"与"变齐变鲁"相提并论。而到了南宋,朱熹方以"齐不如鲁"解读"变齐变鲁",并影响至今。以上过程,正体现出儒学变迁对思想史叙述模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恒山道乐吸收了汉魏以来的鼓吹乐,以及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古代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变迁。一、恒山道乐的源流与嬗变位于山西北部的北岳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有求仙和炼丹的方士(《汉书·艺文志》所说的“神仙家”)。  相似文献   

12.
《孝经》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的作者为何人,最有影响的传统说法是孔子。此说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认为曾参能通孝道。故传授其业,并为之作《孝经》,“作《孝经》”是“授之业”的具体做法。后人不细察,以为司马迁认为曾子作《孝经》。所以,两晋以后,有认为《孝经》是曾子所作,这其实是误解了太史公的意思。太史公之后,刘敬作《七略》,科固作《汉书》都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更明确的说:《孝经》者,孔子…  相似文献   

13.
过去读《论语》每至《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辄惑不解。近几年研读秦汉历史,纵观前汉齐、鲁门户纷争,后汉今古派系对立,考其线索头绪,复以夫子“齐→鲁→道”之变较之按之,幡然似有所悟,于是不揣谫陋,命笔遂成是篇,以期与同志切磋,以求于大家指教。 先秦的齐学与鲁学 中国古代学术,于先秦言是为子学,于两汉言则在于儒家之经学,这种学术一般特征也反映在当时的地域文化之中,齐、鲁之学亦复如是。 齐、鲁地虽毗邻,俱为周初泱泱封国,但是由于一些地理的和人文的差异,造就出两种风格迥异的地方文化。反映在学术思想上,便形成了齐学。  相似文献   

14.
<正> 《论语》和《孝经》是先秦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著作,自从西汉刘歆的《七略》和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第一次将它们收入目录学著作中后,二书在历代史志中的著录顺序曾发生过前后不同的变化。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著作,但早已失传,它的基本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将汉代的藏书分为六大类,其第一大类“六艺略”,主要包括儒家的《六经》及其传注,相传这些经传都经过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不提宋鈃尹文齐国的稷下先生,最早提名介绍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的稷下先生,除了孟子、荀子,只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驺奭等七人。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名家类有“《尹文子》一卷”,班固注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小说家类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颜师古注《汉书》,在《尹文子》一条下面介绍说:“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  相似文献   

16.
罗宁 《宗教学研究》2006,3(3):43-47
唐代江积所撰的《八仙传》亡佚已久,但通过研究《仙苑编珠》的记载,可以找到八仙中的六人:谢冲寂、侯道华、王可交、厉归真、马自然、冯徽妻薛氏(薛玄同)。他们都是大中以后升仙并且影响较大的人物。唐代人所说的“八仙”并不是固定的八个仙人,江积《八仙传》在后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了解江积《八仙传》的内容,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古代八仙的演变状况。  相似文献   

17.
<正>列子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为"贵虚"。《列子》八篇,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然班固所录,实为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所成《七略》基础上删改而成的,则刘向校书时当整理过《列子》。今传刘向所撰《列子书录》,世人多疑其为伪作。魏晋时期,张湛作《列子注》,他在序言中提及自己重新整理《列子》的经过,后人多疑今本《列子》为张湛或魏晋人所伪造。尽管对《列子》之争议至今不绝,但对此书进行研究整理之学者亦代不乏人。尤其《列子》被列入道教经典之后,使得此书更为世人所重。  相似文献   

18.
《管子》的成书和编订,历代多有争论。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土的简帛文献,许多与《管子》相关。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管子·大匡》相关的两章,当是齐国太史记载的早期档案文献。根据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可知齐国文献战国时已流传到楚国。齐国文献流传中只有少数在其他地域保存,齐国的原始文献则已遭到毁弃。银雀山汉简《王兵》证明《管子》资料的真实全面。《管子》最早成书应该是在管仲为相时期,齐国史官与管仲家的史官记录了管仲的政策和言论。之后,追随与信奉管仲学说的学者,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管子》保存了一部分齐国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19.
郑玄爻辰说以乾、坤十二爻与十二律相配,其注《周礼·大师》有“蕤宾又上生大吕之六四”一语。在明清以来的刻本中,这句话被篡改成了“蕤宾又下生大吕之六四”。考察郑玄《周礼注》不同版本的注文、有关郑玄律学观点的文献记载,以及运用乐理知识对蕤宾上生大吕和下生大吕两种情况分别进行测算,可以确定郑玄《周礼注》作“蕤宾又上生大吕之六四”。“蕤宾又下生大吕之六四”是刘歆将音律与易学结合的结果,这是后人篡改《周礼·大师》郑注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强 《学海》2004,(6):37-42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司马迁自然是历史学家,《史记》自然是历史学著作。然而,这一提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缺陷,因为古人的看法与今人不同。在中国古代,史官的职责是通过记言、记事承担“君举必书”(《汉书·艺文志》)的文化责任,进而为帝王提供统治大法。史官文化的最高范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