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伯多禄在晚年,每夜听到鸡叫就禁不住流下痛悔的泪水,他终生都为自己曾背主而忏悔,以至于长年的泪水冲刷,他的两只眼角竟冲出了两道明显的沟纹。 这才是真正的忏悔,不象我们,常因同样的罪去办  相似文献   

2.
钥匙     
不要问我为什么哭泣伤悲因为我犯了许多的罪使心灵失去原来的纯净洁白使信德精神失去晶莹光辉使灵修生活变质变味发霉发黑使超性生命变得丑陋污秽这岂不是最大的损失悲哀又怎能不让人伤心流泪痛悔污染心灵的原因是罪但要洗涤罪污却无须用水只能靠来自心灵深处的泪反复浸泡反复洗刷反复揉搓才能除掉灵魂上的脏污尘灰才能找回因罪而失掉的珍贵宝贝所以我必须常常哭泣流泪必须常常洗心革面极痛深悔灵修生活离不开真诚质朴谦卑因为深沉持久的谦卑才能使人彻底看清自己内在的龌龊谬误卑鄙不轨才能使人深恶痛绝真心恨罪并因此而伤心涕哭流泪才能靠…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礼物     
黄勇明 《天风》2005,(2):26-26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就像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自然你就不会留意也不曾察觉。当岁月不经意地触动尘封的心弦,往事如潮水涌出的时候,有些事情会突然让你如梦初醒,痛悔不已! 那年我16岁,家境贫困,目不识丁的母亲深知没有文化知识的苦楚,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将我从乡里转到城里重点初中就读。临近期末考试,母亲担心我吃不好,就把家里平时为我留下的鸡蛋给我送过来。为了节省开支,母亲舍不  相似文献   

4.
第一端有些人认为小罪无足轻重、不以为事。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小罪的本质,你一定会改变想法,一定尽量设法避免。小罪,也称可宽免的罪,虽然是可以宽免的,但竟究是凌辱天主。这为我已经够了,我应当避免犯小罪。小罪是惹天主不喜欢的,虽然不致同天主完全断绝关系,但小罪造成天主和我们之间感情冷淡和减退。我没有在我身上熄灭天主圣神,却是使圣神难受。为此,既然小罪是凌辱天主,  相似文献   

5.
求你     
(一)我的心刚硬,死荫的寒冷将它冰冻;求你洒下真理的阳光,让它像春天般苏醒(二)我的眼目已昏朦,尽管刚刚跨入人生;求你用圣灵感动我,流出忧伤痛悔的泪水洗清。  相似文献   

6.
张策 《天风》2001,(5):8-9
“自以为义”是主内同道比较熟悉的一个话题,也是人的罪性中最常见的一种罪。路加福音18章9-13节记载的主耶稣设的一个比喻,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这是针对人的自以为义说的。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我们每个人,即使是在悔改重生之后,也都或多或少地沾染这种罪。不然,就不好理解——为什么有些教会有嫉妒、  相似文献   

7.
<正>在《约翰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约翰喜用对比方式来阐明道理:如光明与黑暗,谎话与真理,爱上帝与爱世界等。其中一组对比非常特别,让人难以捉摸其意,就是"不至于死的罪与至于死的罪":"人若看见弟兄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就当为他祈求,神必将生命赐给他;有至于死的罪,我不说  相似文献   

8.
乡谈     
计文 《天风》2010,(11):1-1
<正>据说,有一位在非洲传道的牧师,想把圣经译成非洲当地语言。当他译到《以赛亚书》1章18节的经文"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时产生了困惑,因为当地从未下过雪,人们不知道雪的样子。于是,这位牧师斗胆将经文译作:"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椰子肉那样白。"对此,有些牧者认为这是篡改圣经,但多数牧者却认为这是充满智慧的翻译!其实,翻开教会史的第一页,就记载了一件"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倚靠我  相似文献   

9.
默想(6)大罪你应当知道,你应当看到,离弃你的天主是一种灾害事。(耶肋米亚2,19) 第一端什么是大罪?大罪是恶中之恶,坏事中最大的坏事。从大罪的本身来说,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坏事,因为除了罪恶,其它坏事不一定是坏事。例如:疾病、贫穷、灾祸等,用超性的眼光来看,按照天主上智的安排,可能为我灵魂有好处。天主是无限美好的。罪是最凶恶的,最应当受人痛恨的,唯有罪,不是天主所要的。我应当怎样恨罪呢?你若爱天主,就一定恨罪恶;你爱天主十分,就一定恨罪十分;你爱天主万分,就一定恨罪万分。如果你爱一人一物,同爱天主一样,你就没有真正爱天主;如  相似文献   

10.
辽宁抚顺市新华聚会点的一次见证会上,笔者听一位中等个、年龄不到60岁的姊妹作见证,她痛悔地说:“我是一个作恶的人,谁也没有改变了我,唯有耶稣能改变我。”她就是王桂兰姊妹。  相似文献   

11.
定罪三段论是审判工作中特有的一种推理形式。其大前提是罪名定义,小前提是对某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罪名定义指出的某类犯罪特征的断定,结论是对某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某罪的断定。就是说,如果某人的行为符合罪名定义指出的某类犯罪特征,就定为该罪;不符合就不定为该罪。其推理形式为:  相似文献   

12.
重新和好     
《天风》2003,(3):58-58
<正> 罪的被宽恕意味着,和上帝分离的这一处分被撤销了。然而,这并不暗指,基督为我们的罪完成了抵罪的客观行动。实际上发生的事情反倒是,因为没有实现上帝为我们规定的道德的命运而产生的对罪的意识,失去了它使我们从上帝那里分开的力量。上帝无须和我们重新和好:我们才是需要重新和好的人、在这里,立敕尔拒绝了通常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2,(2):64-64
美国加州Westminster Sanctuary Church(圣所堂),将停车场改建成滑板练习场,为年轻人开辟运动场地,也为青年福音事工开启一扇大门。有些人不习惯教会内的定期活动,但滑板场让他们就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圣所堂青年事工在每周四傍晚,邀请年轻人到教会停车场练习滑板,  相似文献   

14.
人,有罪吗     
正除非站在法庭上,或者关进监狱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有罪。也难怪,既没有贪污盗窃,也没有躲在大树根后面拦劫下夜班的女工……哪条法律也没犯着,怎么能认为自己有罪呢?既然没有犯罪,自然不知道要悔改什么。在我们教友中间,有这样想法的恐怕也不乏其人。我们是按现行法律和十条诫命来衡量自己的罪,所以办告解时往往有些踌躇,搞不清自己到底哪里犯罪了。那么,人到底有没有罪呢?没触犯过法律就等于没有罪吗?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例子,来看一下有没有犯罪。我前日访问了一位朋友的网络空间,看到了  相似文献   

15.
寇世远 《天风》2018,(1):12-14
'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经文:太19∶6一、不可分1.认罪与恨罪不可分圣经说世人都犯了罪,只有我们认罪悔改,信靠耶稣才能得救,脱离死亡的权势。我们不仅要认罪,还要恨罪,因为爱耶和华的,常恨恶罪恶(参诗97∶10);恨罪才能远离罪。基督徒一般的光景,仅认罪不恨罪,所以才会一再犯罪。他们不是为恨罪而认罪,而是因怕刑罚而认罪。认罪与恨罪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文化"理解为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的体现和人类生活的本质。基于这种认识,围绕加尔文和凯珀(Abraham Kuyper)两位基督教神学家的思想,力图阐明加尔文主义思想中"罪"和"恩典"的观念对于文化的影响。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尔文主义主张人在世界上作为文化的受造物所具有的文化责任,即去挖掘内在于世界中的各种可能性;二、加尔文主义对于罪的深刻认识:罪作为破坏性的力量;三、加尔文主义的"普遍恩典"观念同时包含的抑制罪以及积极发展世界的思想,使得文化的活动和形成成为可能;四、文化的合适目的与上帝的主权和荣耀。通过解释这几个方面的内涵、相互间的张力和关联,进而阐明加尔文主义文化观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辜玉梅 《天风》2003,(1):48-48
在我们的生命中若要有基督徒的饶恕,需要作三件事。 我们必须学会了解 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总有一个原因,如果平时好好的,突然发起脾气,并粗鲁无礼,可能他是在忧虑与痛苦中;如果用怀疑和不悦的态度对待我们,可能当中对我们有误会或错怪之处;有些人,在与人相处时暴戾乖谬,可能是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难铸成他的乖谬。如果我们在定人罪之前;先去了解他们,饶恕就比较容易了。  相似文献   

18.
十诫歌     
做个教友好处多,认识无主有依托,精神愉快心纯正,从此不怕罪诱惑。一敬天主超万物,走上正道很稳妥,邪神偶像切莫拜,真神唯有他一个。二勿欺主假话说,背着良心把事机邪情杂念要去掉,小。动天主燃怒火。三守瞻礼记心窝,经常祈祷有收获,天主台前多默想,痛悔告解得宽赦。四对父母要答谢,孝顺爱戴别冷落,养育之恩不能忘,家庭和睦主喜悦。五不杀人修爱德,仇恨嫉妒酿大祸,谦逊忍耐立善功,守主诫命不犯错。六莫行淫人邪恶,偏情私欲要堵塞,思言行为常检点,灵魂健康身自洁。七毋偷盗把财夺,自立更生去生活,要靠双手来创业,辛勤…  相似文献   

19.
失败与复兴     
俞信真 《天风》2007,(14):18-19
一旦软弱失败,要真诚悔改,重得灵性的复兴。经文:诗51:10、17;代下7:14;王上15:5圣经记载:“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都是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一生没有违背耶和华一切所吩咐的。”(王上15:5)大卫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严重的失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大卫如何失败,以及他在失败中怎样忧伤痛悔、接受神的管教,并重新得到复兴。大卫犯罪失败,使他的家遭祸患,导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10)
正牧者之于其所服侍的教会,就是旧约神所立的以色列的守望者。圣经中神对此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提出他对守望者的要求:"人子啊,你要告诉本国的子民说:我使刀剑临到哪一国,那一国的民从他们中间选立一人为守望的。他见刀剑临到那地,若吹角警戒众民,凡听见角声不受警戒的,刀剑若来除灭了他,他的罪就必归到自己的头上(‘罪’原文是‘血’)。他听见角声,不受警戒,他的罪必归到自己的身上;他若受警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