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夫真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4):410-419
通过对549名初一至高二年级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 考察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其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 并对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是否可以调节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被试中, 网络成瘾群体的检出率为8.93%; (2)女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突显性水平高于男青少年。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消极后果上, 初一青少年高于高一、初三和高二青少年。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3)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 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但同伴接纳对高疏离感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夫真  张文新  张玲玲 《心理学报》2009,41(12):1165-1174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发现: (1) 青少年疏离感年龄段差异显著, 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 (2) 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境疏离感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 (3)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 即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初中生羞怯、疏离感、班级心理环境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羞怯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学校的1077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手机依赖;(2)疏离感在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班级心理环境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高班级心理环境会缓解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但在极高疏离感水平下,高班级心理环境反而会加剧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研究有助于了解羞怯对手机依赖的复杂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初中生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初中生羞怯、疏离感、班级心理环境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羞怯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班级心理环境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山东省两所学校的1077名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羞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手机依赖;(2)疏离感在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班级心理环境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高班级心理环境会缓解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但在极高疏离感水平下,高班级心理环境反而会加剧个体的手机依赖水平。研究有助于了解羞怯对手机依赖的复杂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初中生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 ,构建了疏离感的理论维度 ,并据此编制了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测量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 :疏离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 ,本身包含 2个层次和 9个维度 ,该研究所构建的疏离感理论体系比较合理。疏离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作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研究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从疏离感的界定、疏离感的理论构建以及疏离感的实证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国外的研究现状与近况,并从整体上进行了评述,认为以往研究主要存在几个问题:(1)疏离感的概念很多,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构想;(2)所有的研究都是欧美、日本文化的反映,不一定适合于中国;(3)以中学生、青少年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很少;(4)很少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疏离感,因此,不能分析个人内部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连续性.针对这些,我们提出了疏离感的操作性定义,并初步构建了一个二层次十维度的疏离感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同伴接纳在家庭功能对疏离感预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健康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其疏离感较高;同伴接纳对家庭功能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同伴接纳对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关系的调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调节不健康的家庭功能对男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而在女青少年中,这种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编了《大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四百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因素分析表明疏离感本身包含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社会孤立感、自我分离感四个维度;孤独感、无助感、空虚无聊感、消极感、无幸福感、无为感、自卑感、盲从感、欲求不满足感、对立感十个层次;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疏离感人数约占百分之十左右,三年级和四年级被试在疏离感的程度上有显着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1):227-229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对重庆市57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家庭压力感、自卑、认知问题、强迫、怯场和自责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考试心理问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上,表现在年级和性别之问。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各因素都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即:高中阶段显著高于初中阶段;而各阶段内发展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0.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及重庆两地591名流动儿童和272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4):841-844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对重庆市5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整体发展良好;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及其主要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学校类型主效应,存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大致相似的阶段:初中阶段总体发展水平相对高于高中阶段;高中和初中阶段分别存在一个由高到低逐年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实验1采用卡通插图范式和SoMi范式,以628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心理理论类型初中生的社会善念的发展;实验2使用社会互动情境和SoMi范式,以360名7~9年级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社会互动方式与反馈类型对不同年级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社会善念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但7年级中高情感心理理论初中生的社会善念显著多于高认知心理理论初中生;(2)7年级初中生在积极反馈条件下的社会善念较多,而8年级初中生在消极反馈条件下较多,9年级初中生在这两种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合作情境中,初中生在积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而在竞争情境中,初中生在消极反馈下的社会善念更多。研究说明初中生的社会善念具有跨年龄和跨性别的稳定性,并且会受到心理理论、社会互动方式及反馈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形成的诸因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对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一所和职业中学一所共774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表头加入年级、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等10多项需要了解的学生生活环境类型,测验结果发现学习和年级因素对价值感影响最大,作用非常显著,在初二和高三年级,价值感发展最快.学习成绩越好,价值感越高.其次是家庭居住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家庭结构等因素.家庭居住环境是学校居住区最有利于学生价值感的发展,家庭经济状况是经济一般的学生价值感最好,其次是富裕家庭的,贫困的最差.父母职业是教师最高,其次是军人、干部、医生等.家庭结构是健全的发展最好,其次是离异的,再次是分居的,最差的是死亡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7名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小学、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查,并考察了它们与阅读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生与初中生课外平均每周阅读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其时间的分配有差异,小学生主要阅读文学类书籍,而初中生除了主要阅读文学类书籍外,增加了阅读娱乐类书籍的时间;(2)整体上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文学类书籍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有显著正相关,娱乐类书籍课外阅读时间与重点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以及男生的阅读成绩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考察了在教学活动中,动力系统中自我强化和学生期待两因素与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其它教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地、适时地满足学生期待对初中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较明显的作用,而对高中学生则作用不明显;对中学生进行自我强化的训练,有助于高中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对初中生学习效率的作用则不明显;实验中未出现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