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楚竹书<周易>对应今本、帛本"盈"之字,学者们聚讼纷纭,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考释意见.本文认为其中释此字为左从"水"右从"局"的看法应该是可取的.我们对这一考释意见进行了多角度的补充论证,并援引楚简文字所见的"省声"现象,将此字形分析为"从水,盈省声",即释为"溋"字.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楚简<周易>"不家而食"的文字与理解问题.认为楚简<大畜>卦所见"而"字不是衍文,其中"家"字宜读为"稼"."不家食"与<无妄>卦"不耕获"结构相类,可理解为"不稼而食"、"不耕而获".  相似文献   

3.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楚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相似文献   

5.
通行本和<集解>本蒙卦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中的"告",帛书本和汉石经皆作"吉".自帛书<周易>出土以来,有许多学者开始脱离传统的看法,而越来越倾向于以帛书本和汉石经的"吉"字作为正解.然而.从蒙卦卦辞的文意来看,还是以作"告"字是;从赞同以帛书作"吉"为长的各种观点来看.他们其实也并没有提出可以站得住脚的论据.虽然帛书<缪和>的确已将蒙卦卦辞的"告"解作"吉"字,但这种解法实际上是对蒙卦卦辞的篡改、曲解或误读;就笔者有限所见,在各种主要传世文献中,至少从西汉时代起,就基本上是将蒙卦卦辞解作"告",而非解作"吉"的.说明作"青"解读的帛书本和汉石经本并非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楚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是孔子易说,其中的"子"并非后世之经师,更非黄老派学者,而是孔子,这可以从诸多方面得到论证.这两篇帛书因此成为研究孔子易学、<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简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 ",汉石经则作" 寋 ";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相似文献   

9.
<周易·师·彖>中的"毒"字被历代注家训作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注释的探究以及对"毒"字本身的历史性考察,认为此处"毒"字当训为"厚",并与<老子>、<庄子>中的"毒"字加以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不论人们对雅乐与郑声的态度如何,有一点无可置疑,即雅乐与郑声都表现一定的"情".<乐记·乐本篇>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里有两点需注意:一是音乐源于人的内心,由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二是音乐是对声音运用艺术手段修饰的产物,即"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旨在以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的敬据,重新审视"乾"、"坤"卦名问题.笔者认为乾卦卦名指涉的是天的状态,即<鹖冠子>所言:"天燥而水生焉"."天燥"即"天乾",甲骨卜辞和先泰传世文献均可补正段玉裁"上出为乾,下注为湿"的看法.关于"坤"字,以先秦出土及传世的文献推论,应与"(田申) "有异体字的关系,表达的是圣地的概念,"(田申)" 字本意指雷泽隰地,所以"坤"字原本也是神圣隰地的意思,即<鹖冠子>所言:"地湿而火生焉.""乾"、"坤"二字正好构成天干地湿的相对意思,可完整地象征天地宇宙,以及<易>经中,自然现象问相对而义互补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楚简图版,拟就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楚竹书<周易>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周易>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先生融<周易>乾坤二卦中<彖>辞为一体,演"乾坤一元"新论.乾代表生命、心灵,是宇宙大生之力用.坤代表物质、能力,是宇宙广生之力用.他认为"乾统坤,坤承乾"的"乾坤一元"思想是孔子易学的精髓,并以"乾坤一元"解说宇宙生命的演化形成过程.熊十力沿袭了宋明以来三教合一的精神,其<乾坤衍>站在儒家本位,批判性地融合了儒道二家思想,揭示了儒家易学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儒家对《易》的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资料的发现推翻了今本<易>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易>在焚书之后的秦汉之际以至汉代才成为儒家经典等说法.关于<易>之经典化的问题,要把它当作"孔子圣人化"的儒教形成运动之一环来考虑.儒家将<易>视为经典的原因是<易>的性质方便赋予孔子为王之资格,<易>被视作经典的开始时间最有可能是在春秋末战国初,即西元前400年左右.帛书<易传>展现了儒家将作为先王之书的经典与孔子两者之间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手段,展开为了伪装孔子具有圣人资格的儒教运动.然而这一运动在儒家内部有若干不同流派,将其与<易>结合或将其与六经全部结合也只是其中之某一派别.  相似文献   

15.
<周易>"有孚"一词,未见于他经,其义不易索解,历来聚讼纷纭,本文尝从文字之形、音、义,商周之h辞成语、祭祀文化,先秦之文献征例,及<易>之卦象、辞例诸项,论证"孚"当训作"保",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比较今本和楚简<周易>,认为战国楚简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都没有很大的差别.今本虽然经过后世整理,但是文字上仍保留了许多与战国本完全相同或意义相同的文字,这种今本与战国本相关联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今本仍然是<周易>各种版本中最重要的版本,今本整体上优胜于战国本和其他本,其权威性并没有因为近几年许多<周易>文本的出土而削弱和动摇.当然,今本并非十全十美,个别地方仍有错误,不必盲目崇拜.还有个别字的意义,今本不如战国本更清楚.  相似文献   

17.
张朝阳 《美与时代》2007,(3):110-112
戚蓼生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序言>中对曹雪芹小说美学进行了中肯评价和理论发掘,将<石头记>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美学巅峰.戚蓼生认识到了曹雪芹在小说美学方面的历史性创新,即人物性格乃至人性的多维性等问题;肯定了曹雪芹小说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多向度、多维度问题;认为营最善传递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了"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至高水准;达到了"淫佚贞静、悲戚欢愉"的高度融溶、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的成书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本文结合有关史料,考证和分析了<太平经>成书过程的具体演变情况.作者指出,"洞极之经"是<太平经>成书的中间过渡环节,该书之编撰想法似源于王莽执政时期.  相似文献   

19.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字"与"声"的关系时,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