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悦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6):765-776
采用不熟练中–日双语者, 以中文与日文的同形词和非同形词为材料, 考察了翻译方向、词汇拼写形式和加工任务对隐蔽翻译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熟练中–日双语者的中文词和日文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2)字词拼写形式对不熟练中–日双语者两种语言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中文词和日文词同形时, 中文词启动日文词和日文词启动中文词出现了对称的启动效应; 当中文词和日文词不同形时, 中文词启动日文词和日文词启动中文词出现了不对称的启动效应。这种不对称性与加工任务有关:在词汇决定任务中, 中文词对日文词的启动效应显著大于日文词对中文词的启动效应; 在语义决定任务中, 两个方向的启动效应没有显著的差异。(3)对中–日同形词, 任务类型对隐蔽翻译启动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对中–日非同形词, 任务类型对隐蔽翻译启动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研究的结果, 作者提出了不熟练中–日双语者语言表征的混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莫雷  李利  王瑞明 《心理科学》2005,28(6):1288-1293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词义决定任务条件下,发现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一);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没有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二);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的条件下,没有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三)。总的实验结果表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可以不需经由汉语对等词而从英语单词直接获得概念表征,这一结果支持了概念调节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罗雪莹 《心理学报》2006,38(5):672-680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大一本科生共140名。实验自变量是语言条件(同语言和跨语言)和学习状况(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实验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都完成概念任务,结果表明获得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2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3中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4中在学习阶段的概念任务中呈现汉语单字词,在测验阶段的词汇任务中呈现英语翻译对等词,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内隐记忆的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下,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支持概念表征共享、词汇表征分离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非熟练中-英双语者需要经由汉语翻译对等词的词汇表征,才能通达英语单词的概念表征,支持了词汇连接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掩蔽启动范式下的词汇决定任务对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启动效应进行考察。实验包括同源词和非同源词两个实验,均为2(启动类型)×2(翻译方向)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结果显示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同源词启动效应显著,方向效应不显著,非同源词启动效应和方向效应均显著,同时,两个方向上(L1-L2、L2-L1),同源词启动效应均大于非同源词的启动效应。表明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具有同源词优势效应。此外,同源词两个方向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具有对称性,而非同源词两个方向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赵俊华  莫雷 《心理学报》2010,42(9):920-928
设计不同的语境条件, 并采用图-词语义一致性判断来探测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英语句子的语义通达性, 结果表明, 在无语境条件、语义无关动画或语义相关文本伴音语境下,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表现出英语句子语义通达的非选择性, 而形象和语义一致的动画语境能使他们有效限制对等的L1句子构成词汇的激活, 并表现出目标句语义通达的选择性。这说明, 语境可以影响弱势语识别阶段的非选择激活, 相关的语境影响双语通达的理论也由此被讨论。  相似文献   

6.
李杰  侯友  王凤梅  姜淞秀 《心理科学》2013,36(2):350-355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非熟练蒙英双语者的词汇与概念表征特点。选取165名非熟练蒙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自变量为语言条件和学习条件,因变量为任务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发现,词汇判断任务中未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表明非熟练蒙英双语者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语义判断任务中产生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表明非熟练蒙英双语者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在概念判断任务中语言内启动是对称性的,说明语言内启动可能发生在词汇水平;而语言间启动效应是非对称性的,即英-蒙条件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而蒙-英条件未产生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结果支持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7.
熟练中-英双语者三语词汇的语义通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08,40(5):523-530
通过两个实验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不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三语为日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三语为法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两个实验都发现了显著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熟练双语者尽管已经形成了直接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的语义通达方式,但其并没有将此方式迁移到对三语词汇概念意义的通达,他们仍然需要以一语词为中介从而间接通达三语词汇的概念意义。综合先前系列研究的结果初步表明,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影响晚期双语者语义通达方式的主要因素,晚期双语者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Stroop范式中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Stroop范式探讨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方法:两个实验均为2(被试类型)x 3(色词一致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结果:(1)L1条件下熟练双语者的Stroop效应量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无显著差异。(2)熟练双语者在两个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均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的易化效应量显著大于非熟练双语者。结论:(1)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的抑制控制能力好于非熟练双语者,体现了"双语优势效应";(2)熟练双语者在Stroop干扰任务中可能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信息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激活状况。实验1和实验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3和实验4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在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英文, 在每个实验的第二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中文。实验1和实验3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有没有自动激活; 实验2和实验4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语义有没有自动激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加工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时, 非加工语言(要求被试忽略的另一种语言)会自动激活, 但在词汇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 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 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相似文献   

10.
语言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与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嘉文  王瑞明  李利  范梦 《心理学报》2011,43(11):1263-1272
运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 探讨熟练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与抑制。实验1探讨双语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中文进行图片命名任务时, 非目标语言英文概念层面的激活与抑制情况, 结果发现, 两种熟练水平的被试均没有出现重复启动效应; 实验2探讨双语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英文进行图片命名任务时, 非目标语言中文概念层面的激活与抑制情况, 结果发现, 熟练双语被试没有出现重复启动效应, 而非熟练双语被试出现了重复启动效应; 实验3探讨非熟练双语被试在学习阶段使用英文进行图片命名任务时, 非目标语言中文词汇层面的激活与抑制情况, 结果没有出现重复启动效应。综合三个实验的结果可以表明, 熟练中-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中在概念层面上就对非目标语言(不管是一语还是二语)进行了抑制, 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使用一语时可以在概念层面上抑制非目标语言(二语), 但使用二语时不能在概念层面上抑制非目标语言(一语), 要在词汇层面上才能抑制非目标语言(一语)。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改造的图片命名启动范式考察非平衡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语音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在准备用汉语命名图片后,英语词汇的语音激活。结果发现,英语语音一致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相关词和语音无关词,且语音相关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无关词,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二语对等词和相关词的语音都得到了激活。实验2探讨在准备用英语命名图片后,汉语词汇的语音激活。结果发现,汉语语音一致词的命名反应快于语音相关词和语音无关词,而语音相关词与语音无关词之间的命名反应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只有一语对等词的语音得到了激活。总结果表明,非平衡中-英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的语音也可以得到激活,并且激活范围可能受非目标语言熟练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DRM范式以112名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进行了跨语言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实验。实验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根据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的不同,把被试分为4组,用由汉语与英语单词组成的DRM词表进行学习和测验。结果发现,⑴在非熟练中-英双语被试中存在错误记忆的跨语言现象;⑵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的错误记忆存在很强的语言特异性,表现为相同语言条件高于不同语言条件、汉语高于英语;⑶在学习与测验相同语言条件下运用校正的再认分数——敏感性指标Pr,进一步探讨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发现了跟西方不一致的结论:即无论汉语词表还是英语词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视觉通道上的错误记忆明显高于听觉通道  相似文献   

13.
毛伟宾  王松  亢丽丽 《心理学报》2012,44(10):1289-1296
采用DRM范式进行跨语言错误记忆的研究较为鲜见, 而且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 关于错误记忆跨语言产生的理论解释也是各执己见。研究以非熟练中-英双语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DRM范式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跨语言错误记忆进行了研究。在2个实验中, 分别探讨了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语义激活的不同水平对跨语言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也存在跨语言的错误记忆; 2)在项目特异性加工和关系加工条件下, 相同语言内与不同语言间发生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的结果是不同的; 3)只在项目特异性加工条件下, 长词表比短词表会诱发更多的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研究结果支持了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14.
蔡厚德 《心理科学》2008,31(6):1394-1397
采用半视野速示术对48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词汇判别的语义启动实验,检查中一英双语者词汇语义通达可能存在的大脑功能偏侧化与合作效应.结果提示:(1)相对熟练的中一英双语者L1(中文)和L2(英文)均可直接通达一个共同的词汇语义概念表征系统,但L1可以通过两半球,而L2可能主要依赖于大脑右半球;(2)跨语言条件出现了半球间语义通达的合作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40个中文词和20个非词以及相应的英文译词为材料,以词汇判断中的重复效应为研究途径,对32名外语系本科生进行了中—英双语读者词汇表征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单词以相同的语言重复呈现时(在语言内重复条件下),被试对重复词的判断时间显著缩短,判断准确性显著提高。而当单词以不同的语言重复呈现时(在语言间重复条件下),对重复词的反应时间与错误率与对新词的反应相比无显著差异。我们得到的语言内的重复效应与独立存储的假设相一致。我们认为,中—英双语读者对来自两种语言的词汇信息是分别存储在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中的。  相似文献   

16.
高淇  刘希平 《心理科学》2016,39(4):820-826
采用隐蔽翻译启动范式的词汇决定任务,研究了三类中韩同形词的词汇表征,被试为30名熟练中韩双语者,以翻译方向和词汇类型为自变量。发现中韩双语间存在不对称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这种不对称性与同形词类型有关;语义的启动效应大于语音的启动效应。说明完全和部分同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共享的,异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中韩双语同形词的词汇表征为双重心理词典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25名印-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探讨词切分对印-英双语者阅读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阅读印地语句子,实验二要求被试阅读英语句子,词切分方式有三种:正常条件、无空格隔词加灰条件和无空格条件。结果发现:(1)对印-英双语者阅读自己的两种官方语言来说,空格因素在其阅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删除空格会明显影响他们的阅读;(2)在无空格隔词加灰条件和无空格条件下,印-英双语者阅读英语时下降的速度显著低于阅读印地语的,这表明空格因素的作用会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使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任务,通过变化启动刺激(英文单词)与目标刺激(汉字)采用4个实验研究了中-英非熟练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63名。结果发现,当启动刺激(英文单词)的中文对译词与目标刺激之间的关系是翻译关系时,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两者之间是语义联想关系时,前者对后者没有显著的影响(实验二);当两者之间是形似关系时,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三):当两者之间是同音关系时,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第二语言只能借助其汉语对译词的词汇表征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Mroll(1994)的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语义启动任务及藏语与汉语语义相关词和无关词对,探究语言经验能否改变熟练藏-汉双语者的母语主导优势和双语语义表征方式。结果表明,1)无论启动词为藏语还是汉语,藏-汉双语者对汉语L2目标词的加工速度和正确率均显著好于藏语L1,存在语义启动效应; 而在藏语目标词条件下则未发现显著的语义启动效应; 2)藏语到汉语的语义启动效应大于汉语到藏语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藏-汉双语者的汉语经验对藏语词的表征有影响,但汉语还不能完全替代母语藏语为主导语,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Kroll的RHM模型和Green的ICM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 通过操纵预视词和目标词的词类一致性探讨中文阅读中副中央凹中能否加工词类信息。实验采用单因素3水平设计, 三种预视条件: 一致预视、词类不违背预视、词类违背预视。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混合模型及贝叶斯分析发现: 词类违背条件和词类不违背条件下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概率没有显著差异, 即无词类信息的预视效应。该结果倾向于支持序列注意转移模型, 眼动控制模型的未来发展应更加关注灵活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