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幼儿对条件许诺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给4、5、6岁儿童呈现一系列图片,分别代表孩子、妈妈以及双方违反约定的不同情况,考察了幼儿对条件许诺形式的社会约定的理解。结果表明:幼儿对条件许诺的认知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幼儿都能指出孩子违反,随年龄增大能指出妈妈违反、双违反的人次百分比逐渐增多,其中4岁组没有人能指出妈妈违反,5岁组没有人能指出双违反;幼儿对条件许诺中不同角色违背的检测存在“角色效应”和“同侪违背优先检测效应”;多数幼儿还没有将条件许诺理解为双条件规则。  相似文献   

2.
幼儿堪称直觉的道德家。虽然4—6岁儿童对道德没有什么深刻理解,他们却有直觉的道德能力。这表现在他们对有关道德规则问题的回答中,表现在他们替自己违反规则行为作辩解和对别人违反规则行为的反应中,最近,N.玛奇和R.施维德,L.努西和E.图列尔,D.L.普尔、施维德和玛奇,以及图列尔等人的研究都证明,儿童具有辨别非道德评价的道德理解力。4—6岁儿童不但能使用和成人相同的原则(如道德义务、道德  相似文献   

3.
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了96名3~5岁幼儿依据允许性、可变性、权成依赖性以及规则依赖性四种判断标准对同伴、以及成人主人公的道德行为判断及其归因。结果显示,多数学前儿童都能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对主人公行为做出符合道德规则的判断,表现出较强的道德责任意识,且这一意识在3~4、5岁之间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权威依赖性标准上。归因分析显示近1/4的幼儿明确采用相应的道德规则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解释。这些结果支持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揭示出学前儿童很早就发展起来的道德责任,这对当前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区分与认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规则认知是衡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维度之一.本研究利用儿童学习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违规行为问题,采用故事-问题法,对6岁、8岁、10岁、12岁、14岁五个年龄组共150名儿童进行了研究,试图揭示中国儿童对道德和社会习俗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至少6岁的中国儿童已表现出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直觉区分,但对二者的深刻的理解则需到8岁左右才能达到;儿童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强调公平原则,他人幸福和义务责任等因素,而对社会习俗的认识,则强调社会习俗传统、团体规则和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幼儿联合行动共同表征能力的发展,实验1通过比较186名3~5岁幼儿在相同任务和不同任务的表现,发现4岁和5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比相同任务差;实验2进一步验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较差的表现源于对自我和同伴的共同表征。结论:3岁幼儿无法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我和同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共同表征能力,4岁以上幼儿开始具备稳定的共同表征能力,能够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己和同伴,由此对自己的行为表现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7.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及其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在归纳论断中,前提项目数量越多、越多样,将能构成归纳力度越强的推理。已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归纳推理明显受到前提项目多样性的影响,而幼儿的相关研究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幼儿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二是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能够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出现此争论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关,如实验范式与前提组间差异、实验材料类别与概念范畴、属性特征及呈现方式、推理形式;此外,儿童的知识经验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影响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因素;将任务设计多样化;将实验任务的计分方式多样化;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该文回顾了儿童对道义情景中心理状态推理的研究,包括儿童对行为者愿望、信念和情绪的推理以及对权威愿望的推理研究。总体来讲,道义规则的引入使得儿童过分根据道义规则来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推理,但是不同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这可能与以往的研究中所使用的道义规则属于不同的领域(如道德、习俗及防范等领域)以及实验任务(如行为预测和奖惩判断等)的差异有关。最后该文提出另外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道义规则的形式和儿童的视角采择能力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探索不同类型的道德违反事件的时程加工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道德违反事件在P2成分上未出现明显差异。在N2成分上,所有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差异显著,且涉及性的道德违反的波幅大于涉及身体伤害和诚信的道德违反事件。在P300和晚期正成分上,只有涉及性的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出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道德违反事件在早期阶段可能存有共同的加工机制,而在后期的加工阶段中开始出现分离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中日166名4、5岁幼儿为被试(其中中国幼儿84名,日本幼儿82名),采用故事法比较了中日幼儿在故事情境中的自我调控反应。结果表明:(1)中日幼儿自我调控的反应方式因交往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了差异。在幼儿与成人的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抑制反应,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反应;不论在幼儿与成人的矛盾情境中还是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中国幼儿都比日本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依赖成人反应。(2)中日幼儿自我调控的反应方式因情境类型的不同没有表现出差异。不论在幼儿与同伴的矛盾情境中,还是在幼儿与同伴的非矛盾情境中,日本幼儿比中国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主张反应,中国幼儿比日本幼儿表现出了更多的依赖成人和冲动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两类领域中皆包含阐释型和惩罚型两种规则形式,然后考察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等方面的预测,来分析中学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中学生认为:(1)相对于习俗领域,行为者对个人领域规则会给予更多负面理解,倾向于实现自己的愿望. (2)随着年龄增长,行为者对个人领域规则的正面理解减少,行为方面倾向于满足自己的愿望.(3)教师对违反习俗领域阐释型规则的学生会有较多负面看法,对违反惩罚型规则的学生会做出更多惩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访谈、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评估问卷调查,考察了112名3~6岁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更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2)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与情绪表达的人际支持、工具支持的结果期望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幼儿掩饰消极情绪是因为预期情绪表达不会得到他人理解和帮助;(3)幼儿报告面对父母同伴教师不同在场者时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且幼儿的人际支持结果预期存在年龄和在场者的交互作用;(4)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的人际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负相关;(5)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为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害羞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不同领域的规则(安全领域规则,个人领域规则)和不同的规则提出者(成人权威,同辈权威)对儿童判断的影响。研究考察了48名4~7岁的儿童在道义推理、奖惩判断、愿望理解和行为判断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直到7岁儿童才能根据规则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7岁儿童预测更不应该违反安全领域规则,违反安全领域规则和成人权威制定的规则后应该受到更多的批评,而4岁组和5岁组儿童在不同规则情境下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2)各年龄组儿童预测应该给予表扬的数量在各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3)在规则与愿望相冲突时,高年龄组儿童比低年龄组儿童更多地报告主人公会坚持自己的愿望;(4)在预测主人公是否会违反规则上,各年龄组在不同规则情境下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幼儿对生气和伤心情绪倾向同伴的接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洁  徐琴美  王珏瑜 《心理科学》2007,30(5):1229-1232
本研究通过生气-伤心两可情景,考察了116名4~6岁幼儿对生气和伤心倾向同伴的认知偏好,并通过二选一的封闭式访谈考察幼儿对生气和伤心情绪结果的理解,以反映幼儿的偏好原因。结果表明:①从认知上看,相比生气倾向的同伴,幼儿更偏好伤心倾向的同伴。②5岁、6岁组幼儿比4岁组幼儿更偏好伤心倾向的同伴。③在情绪结果理解上,幼儿认为生气引发他人更多的远离,伤心引发他人更多的目标恢复、道歉和趋近。可见,生气倾向的幼儿比伤心倾向的幼儿更不被同伴接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信息源实验范式,考察3~6岁幼儿和成人对智能语音助手(Digital Voice Assistants, DVAs)的知识性信任,并验证准确性在其信任中的作用。实验1,操纵了信息源类型(DVAsvs人类)和知识领域(自然vs社会)。结果显示,与人类相比,幼儿和成人对DVAs的知识性信任更强。对DVAs的信任程度, 6岁幼儿高于4、5岁幼儿,成人高于幼儿。与社会领域相比,幼儿和成人均更倾向于询问DVAs自然领域的问题。基于实验1,实验2操纵了两种信息源提供证言的准确性条件,结果发现,当DVAs不准确时,幼儿和成人均不再信任其证言,且3岁幼儿对准确性的敏感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源类型、知识领域和证言准确性都会影响幼儿的知识性信任,准确性是评估DVAs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2.5—6岁儿童解决五项系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五项系列问题设计了5种情境研究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发现:(1)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4岁组以下不具备这种能力,4—5岁幼儿的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开始萌芽,5—6岁是该能力的发展加速期,6岁组幼儿基本上具备了这种能力;在接受训练之后,2.5—3.5岁幼儿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4岁组幼儿大致处于临界水平,5岁组以上已经基本具备。(2)比较句式理解失误和前提记忆不足均是幼儿推理失败的重要心理因素。(3)前提表达方式影响幼儿的推理成败。(4)与用三项系列问题作材料的研究相比,用五项系列问题作刺激所引起的推理能力表现得晚得多。  相似文献   

17.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测查了4-6岁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交地位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进行干预训练,探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不良幼儿干预的有效性,并对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同伴交往不良的可能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认知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视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从4岁到6岁,行为训练法的效果逐渐减弱、而认知和情感训练法的效果则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8.
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在儿童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研究中评价标准不一和研究结果中发生年龄不同的问题,在论证并提出幼儿非形式推理发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对333名3-6岁幼儿的非形式推理做了考察。结果显示:幼儿的我方推理普遍在3岁3个月~3岁9个月发生;他方推理普遍在4岁~4岁6个月发生;反驳推理普遍在4岁9个月~6岁发生。幼儿在推理过程中提出的理由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龄差异显著,但无显著性别差异。研究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测量幼儿非形式推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英和  肖兴荣  王晶  张澜 《心理科学》2007,30(4):774-777,773
本研究以北京某幼儿园94名幼儿为被试,采用图片故事法和口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幼儿反事实堆理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5岁幼儿的表现明显好于3岁幼儿,但是4、5岁幼儿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问题形式和因果链对反事实推理的影响上具有交互作用;(3)领域知识在各年龄阶段上对反事实推理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4—6岁幼儿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1,34(3):47-52
该研究旨在探查4、5、6岁幼儿空间上下和前后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不同实验条件(一致、模糊、冲突)下儿童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为了尽量降低记忆对推理的影响,要求幼儿在前提呈现的条件下按前提方位关系进行传递性推理操作。被试为幼儿园4、5、6岁组儿童各24人,其中男女各半。主要结果表明:4岁幼儿开始萌发空间前后和上下方位的传递性推理能力;从4岁到6岁,“上下”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优于“前后”方位;4—6岁幼儿还不能完全摆脱知觉干扰因素的影响,形成稳定的传递性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