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国传统爱国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陈独秀对其进行了批判,提出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新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作用。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从小培养他们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励幼儿逐步树立起长大为振兴中华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这是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必然表现出对自己祖国人民的热爱,对自己出生长大的家乡的热爱,对自己祖国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祖国前途命运的极大关注,等等。但是,对幼儿的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成年人,不能用一般理论性的宣传,而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渗透性、诱导性的启发式教育。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所以,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或者说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这种情感教育,首先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教育,而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乃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为重点。自豪感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责任感产生献身于祖国建设的迫切心。自豪感,责任感融合、凝成振兴中华的事业心;每个人的事业心,最终落实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上。学生的事业心则落实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乃是这种民族精神在情感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甘葆露、张民耕在《红旗》1983年第11期发表文章说,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具体来说,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是对人们的需要同祖国的依存关系的反映。人的需要是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的,而人们的生产劳动总是在祖所国提供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中进行的。人们心理上对于祖国能够满足自己物质生活需要的体验,积以时日和岁月,逐步稳定化和深刻化,就形成为对祖国的感激和热爱的情感,即爱国主义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研究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许辉(历史所所长、副研究员)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革命导师列宁也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回顾中...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其历史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为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汉至唐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爱国"的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宋至清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感和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和发展期。晚清近代为第四阶段,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题,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升华的新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西方语境中,爱国主义遭到了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双重指控与消解,从而引发了政治理论界的激烈争论。本文从公民共和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构成,确认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天然自发性,同时强调了其作为政治责任和义务的维度。文章结合公民共和主义关于"公共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理论,认为爱国主义当前所遭到的质疑源于多种误解。爱国主义在当代需要面对和解决如何判定"公共善"、如何与民族主义区分以及如何在现代民族国家阶段塑造国家意识并获得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经过千百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价值观念,都根源于祖国这个历史文化的摇篮;我们个人的全部感受、记忆和期望,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所有知识经验,无不和“祖国这个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列宁)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1995,(3):13-14
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件,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道教与祖国兴衰息息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道教徒要发扬道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不断提高广大道教徒的爱国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阅兵方阵威武雄壮,群众游行激情飞扬,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大江南北披上红色盛装,人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和我的祖国》在大街小巷传唱。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这一切,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前进洪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当代革命军人的爱国主义梁春道我军是一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觉悟的人民军队,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解放祖国、保卫祖国为己任,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军的爱国主义,有着特定的涵义,特指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人,...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一向认为"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这一理念给各国穆斯林规范了道德原则。对于所有穆斯林来说,爱国主义都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祖国的感情,是可以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的。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24,(1):7-8
<正>2024年1月4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25次会议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行。会议以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为主题,发布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共同倡议》。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陈瑞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为,制定和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试论爱国主义沈嘉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培育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为祖国的尊严、独立、统一、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因此,这一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再创辉煌的精神支柱,是奋起抗击外来入侵...  相似文献   

16.
(1) 政治思想曼殊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反对清朝统治和反对袁世凯篡夺民国政权的民主革命思想。曼殊的反帝爱国思想是强烈的,而且是始终如一的。虽然他出生在日本,母亲又是日本人,而他对日本庶母河合氏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但他对自己的祖国怀有真挚的爱,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自豪,为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而痛心。这在甲午战争、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7.
<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为在全国范围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学,使青年们懂得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进而明确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的本质和要求,提高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道德觉悟,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为促进祖国的统一,维护民族的尊严与荣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特征刘振华,卞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祖国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同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20.
如何超越情感的干扰而寻求尘世心灵的健康安宁是希腊古典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古典哲学向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传统转型中的教父巨擘,奥古斯丁有丰富的关于情感本质和心灵疗治理论的阐述,其中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构成了奥古斯丁理解情感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特别是在"不动情"(apatheia)和"怡情"(eupatheia)理论上,奥古斯丁展示出对古典哲学情感诠释的浓厚兴趣。然而,关于奥古斯丁是否真的承继希腊古典哲学调控情绪与超越情感的理论,学界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奥古斯丁与传统斯多亚学派立场相符并很好地保留了"不动情"的超越情感的哲学理想;而另一种挑战性观点则认为,奥古斯丁已经完全脱离希腊古典哲学的框架。本文将梳理奥古斯丁情感理论资源并定位出奥古斯丁关于超越情感思想的真实立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透视出晚年奥古斯丁情感思想的内在逻辑并探讨其视阈转型中所展示的新的情感价值向度和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