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和谐,是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阐述。尤其是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里,就老子的和谐观及其普世价值略作论述,以求证于学界。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的智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老子的智慧观秦淮老子被许多人认为是智慧的化身,《老子》被看作是一本关于智慧的著作。其实知识论、智慧论本身就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内容,是老子教育哲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老子哲学内在的逻辑发展,本文把老子智慧观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  相似文献   

3.
我们来到老子晚年定居讲学地区的西安,参加此次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其重要意义之一,便是会聚东西方学者,借老子的智慧来为我们当前扰攘不安的世界进行一次盛大的文化与哲学对话。我曾多次出席西安举办的老子学术讨论会,此次论坛国际学者的对话,要比以往更具有时代性意义。下面我想对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4.
柴文华 《哲学动态》2012,(10):44-51
老子和冯友兰都是从中原大地走向世界的哲学家。冯友兰虽然是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老子思想也非常重视;在其"三史"[1]和"六书"[2]中,冯友兰提出了系统的老子观。那么,建国前冯友兰的老子观都有哪些内容?他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中国哲学史家的老子观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养生观根植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几乎所有的养生家和医学家都受到其养生思想的影响,被后世诸多大家加以继承、借鉴和发扬;老子的养生观主要有“勤行自律”、“三分长寿法”、“静以养神”、“顺应自然”、“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恬淡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和“咽津养生”。  相似文献   

6.
奚彦辉  高申春 《心理科学》2008,31(6):1424-1426
从心理学视角探究老子的自我观,指出老子的自我观本质上是一种顺应的自我;其中,顺应的前提是"明",顺应的基点是贵身,顺应的方式是无知、无为、无欲,顺应的工夫实践是致虚守静,顺应的环中则是保持自我之真、不失自身的主宰.最后,指出老子顺应的自我的理想形象,以及老子顺应的自我观对塑造健康自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为"是老子之道的精髓。"无为"是"不为"中有"为","为"而"不违",即顺任自然,不逆自然规律而妄为强为。无为思想意蕴丰富,其要旨一言以蔽之,就是"保持和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处下不争"、"清心寡欲"、"知足知止"等观点、理念,对于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观”中西合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哲学的和谐观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  相似文献   

9.
老子论人生     
老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根本的精神贯穿其内,那就是自然。悟懂了这个精神,就悟懂了老子和老子所悟的人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观念中,世界是这样的:道先于一切而存在,它混然一体,无形、无色、无声、无味,因而看不见,摸不着,玄妙深奥。从它体内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产生出一种均匀的状态,万物就从这种状态中生长出来。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其行为都要效法道的精神,而道的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然。道德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必须体认道的精神,通过认识和遵循自然…  相似文献   

10.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
12.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仁"的字形演变说明了仁德的内涵在先秦就已经发生了流变。深入探究仁德的内涵,需要从儒家思想继续向前追溯。老子的仁德观是将"仁"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论述的。仁德是完整德性朴散为"下德"之后的最初主导德性,承接了道德的终极关怀。就"仁德"的品德内涵而言,尊道贵德是"慈爱"生发的保证,慈爱与对善的追求是一致的;需要重视自然规律支配下的差异性和本然性,从而表现为包容;仁德具有柔和的特性,是柔弱而非强势的。对"绝仁弃义"的解读,应重视老子仁义观所具有的超越论特点,也要看到这种超越是需要前提和条件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同思维以及形上学问题与自我存在问题、方法论问题乃至知识论问题,在老子的思想意识中密切相关。考察老子对复杂的语言问题的解决思路,是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哲学的思想追求,并且也是道家哲学理论建构的重要途径。而哲学的语言除了逻辑的严谨明晰的要求,实际上与诗意并不截然对立。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所理解和倡导的和谐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与人与上主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按照天主教的信仰,爱天主与爱邻人互为表里,两者缺一不可,与此类似,人与自身、与他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天主的和谐亦互为表里,可以说是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依照这样的关系,人间种种和谐便具有了一种超性的实质和动机,同时说明,如果没有人间生活和社会的和谐,人与天主之间的和谐就是虚假不实的。进而言之,人与天主之间的和谐须从信仰者的脚下开始,从信仰者与自身、与邻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始。  相似文献   

16.
《老子》最早赋予“道”以完整和深刻的哲学本体论意义。道的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三重内涵的融通合一即是和谐的意义和旨趣所在,体现为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状态。和谐的终极价值以人的意义统一性为逻辑基点,和谐的终极存在以道的世界统一性为生成维度,和谐的终极解释以道的知识统一性为治理向度。  相似文献   

17.
在苏州古城的市中心,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观前街”。这条街名的由来,是因为在这条街上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观,历史上几次兴废,至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改称玄妙观。现在保存完整的有山门和三清殿二处。三清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主体结构建于宋代,是国内难得的宋代建筑之一。三清殿的西墙上,有一块老子画像石碑,用木框加门严密地保护起来。这块石碑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唐玄宗李隆基御赞的宋代复刻名画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语言观来源于他的哲学观点 ,他在把自然看作是阴阳合一的统一体时 ,认为阴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阴柔必然能战胜刚强 ,因而他片面提倡阴柔而否定刚强 ,这就使得他的人生观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极的因素 ,从而导致了语言观的消极。他尽量地弱化语言的功能 ,否定语言形式的作用 ,但他的“正言若反”的命题却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孔子的语言观主要来源于他的伦理学观点 ,他认为语言是心灵的外现 ,属于“仁”的道德范畴 ,因而他充分肯定了语言的功用并提出了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 ,对我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理论对人性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人性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人的基本动机的理解之上,这两个基本动机分别为实现倾向性和复归倾向性。该文通过比较这两种基本动机,探讨罗杰斯与老子的人性观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20.
徐晶 《心理学探新》2011,31(3):214-218
文章结合心理保健,对老子《道德经》的精髓"道法自然"进行现代阐释,探索符合当代国人的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文章主要探索了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原则,方法及研究意义。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的基本原则是"无为"、"不争"、"守弱",由此延伸出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基本方法"致虚守静","抱一"。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适合中国人内道外儒的民族性格,还能使个体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