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早以前马克思主义者就争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把人的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中一个比较独立的哲学探索领域而加以研究?在战后的波兰马克思主义历史中,这一争论在讨论A.沙夫所著《马克思主义和人类个体》(1956)一书时,达到了高潮。参加讨论的人,有些人对此书抱欢迎的态度,认为它打开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那些一向属于存在主义者和人格主义者研究的问题的局面,他们感到需要有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模型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而强调沙夫这一著作的重要意义。还有些人反对提倡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认为提倡这种哲学的人态度片面,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的书评说,沙夫作为“社会主义世界一位重要的知识分子”,在这部书中探讨了有关“人的幸福、自由和职责一些永恒的问题”。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分四章:1.存在主义对大众的魅力;2.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批判;3.个人问题;4.存在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部分是人的哲学,分五章:1.人的命运——哲学的对象;2.生活的意义;3.自由与历史的必然性;4.道德的职责与政治;5.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哲学的  相似文献   

3.
个人自由     
“个人自由”是沙夫所著的《人生哲学》一书第三篇“人道主义的沖突”中的第四章。在这一篇中,除“个人自由”这一章外,还有四章:即“日常的社会主义和远景的必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吸引力”、“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它的先驱者”和“为幸福而斗争”。  相似文献   

4.
关于在建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条件下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在列宁的著作中得到了全面的阐述。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党所面临的一些新任务,要求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一些原理。正如列宁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经济问题、组织国民经济问题、统计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谈民族民主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问题。作者大谈“不发达国家在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却避而不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国家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把民族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首要的革命斗争任务。作者完全混淆了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线,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企图用阶级调和论代替阶级斗争观点,用改良道路代替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作者胡说什么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亚非民族民主国家里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执行着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定职能”,它“在客观上体现着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则”。按照作者的看法,亚非地区的无产阶级可以完全放弃在民族民主革命甚至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权。作者企图对亚非人民进行说教:他们完全可以建立没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似乎不经过革命斗争,不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亚非国家就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文章的后半部详细叙述了一些亚非国家向“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过程。作者大谈这些国家里的“社会主义因素”,似乎这些国家里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政党空喊几句“社会主义”的口号,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良工作,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了。因此,作者所说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十足的小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与科学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陆魁宏的《论规律》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虽是哲学的通俗读物,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有意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联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社会主义理论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态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生产力问题相当关注;邓小平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A.沙夫是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中央委员,波兰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华沙大学哲学系教授。发表在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是他所著《人生哲学》一书中的第一篇,论述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抛弃存在主义对个人问题的论证而不应该抛弃其中的个人问题,第二篇是“人生哲学”(见《哲学资料》1962年第5期),第三篇是“人道主义的冲突”,论述了一般的人道主义及其现代的各种形式,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征;作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有助于对个人自由的阐明和对幸福问题的分析。作者在前言中认为这三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应该全部读完才能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整个社会关系体系的最深刻的民主改革的开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真正民主社会的形成过程正在不断扩大和巩固。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可以保证有效地解决有利于全民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于1957年11月25—29日举行了学术会议,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符·普·罗任教授作了“四十年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份。在第一部份“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中,报告人着重指出,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因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当时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实际的、迫切的和创造性的事业。以伟大领袖列宁为首的、在战斗中经过考验和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选集》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光辉的历史性文献,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珍品。它记录了周恩来同志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解决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选集中的许多文章,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也反映了他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2.
沙夫所著的《语义学引论》1979年在我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可以了解语义学各个领域概况的参考书。 沙夫认为语义学这个术语本身就是歧义的。他把语义学区分为语言学的语义学、逻辑学的语义学、语义哲学和普通语义学四个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Henryk Skolimowski,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即将出版的《波兰的分析哲学》一书的一章,发表在美国《思想史杂志》1965年4—6月号上。翻译时删节了部分注解。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从资产阶级哲学立场出发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波兰哲学的概况,同时提出波兰分析哲学的四个特征。在第二部分中,他追述了四十年代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分析哲学的斗争,认为这种“冲突”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者受了分析哲学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分析的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三个阶段:一、1951—1955年,二、1955—1958年,三、1958年以后。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说:“1956年被认为是波兰哲学和整个理智生活伟大转变的一年”;沙夫关于真理论的著作“吸收了许多分析哲学的概念”,他的关于矛盾的学说是“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柯瓦科夫斯基“反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过时的陈腐的概念”;克拉耶夫斯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实证主义派的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前者“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正在增长着”。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专门评述沙夫的演变及其同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及语义学的关系。他认为沙夫是“一个卓越的实证主义者”和“正统的修正主义者”;沙夫所做的事主要是五个方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新领域;恢复语义学;把语言哲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等等);他在萨特尔影响下写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企图“弥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哲学这个缺陷”。作者特别评介了沙夫的《语义学导论》及《语言和认识》这两本书。《后记》叙述了战后一直到1956年10月前后波兰分析哲学的状况及年轻一代哲学家的“分析倾向”。他说,“哲学的分析方法已经侵入他们(指波兰哲学家——译者)的心灵”,“所以,即使整个分析运动被完全消灭了,分析哲学将在他们的血管内运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特别重视波兰年轻一代哲学家,高度赞赏他们的修正主义哲学方向,期待他们成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继承者,他说:“如果传统要继续下去,年轻的一代就应该接过去”。可见资产阶级哲学家也正在激烈争夺年轻一代的哲学工作者。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对波兰哲学界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以沙夫为首的修正主义哲学家如何追随资产阶级哲学,并且按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最新”成就修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样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是否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能否向共产主义过渡等问题,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要弄清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于纠正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倾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顺利实行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以上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高齐云等编著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概论》、《社会主义辩证法概述》和社会主义改革十论》三书,最近已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广东高教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三书不仅从不同的层次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辩证法及改革问题,而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新见解。 (1) 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的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及二者的关系。前者向后者转化的三个重要因素是调查研究、科学抽象和主体修养。 (2)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包括许多单个的人的意志及  相似文献   

16.
这本小册子综合了著名的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不同著作的观点。然而,从它所论述的问题的范围来看,它们却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哲学理论观点是中心问题。这本小册子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来参与现时代的哲学论争、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作者同存在主义、新实证主义以及同修正主义的颠倒是非的论战,对书中提出的问题的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对某些问题的阐述必然会引起异义和争论的事实,都使得这本小册子格外有趣,使它具有巨大的价值。沙夫十分注意他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学说的论争。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几年前波兰的思想生活。他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以“所谓独创的、新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规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特征;这个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一,从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到五十年代后半期,这时,社会主义在苏联完全并彻底取胜,并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现时代的主导力量而牢固地确定下来;二,从五十年代后半期起——这是社会主义在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时  相似文献   

18.
日内瓦国际討論会于1961年9月6日到16日,举行了第16届討論会,主題为“幸福的条件”問題。参加討論的有来自許多国家、代表各种流派的人士53人,会上有5个人作了专題报告:(1)季埃格萊(Henri de ,瑞士人):“幸福的光景及其源泉”;(2)杜巴勒神父(Le. R. P. Dominique Dubale,法国人):“幸福的哲学条件”;(3)拉加歇(DanilLagache,法国人):“从心理分析观点看幸福”;(4)沙夫(Adam Schaff,波兰人):“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5)朱維納尔(Bertrand de Juvenel,法国人):“理想世界”。此外:日內瓦市敎育局长波雷耳(Alfred Borel)和日內瓦国际討論会委員会主席迈尔(Louis Maire)也作了演說。 圍繞各个专題报告,又举行了七次各有一个中心問題的討論会:(1)“幸福和基督敎的价值”;(2)“有理性的人。”(3)“心理分析观点,”(4)“社会主义倫理学中的幸福問題;”(5)“現实的幸福和理想的幸福”;(6)“面对着幸福的青年一代;”(7)“为人服务的經济学家。”最后举行了总結討論会。在討論会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家作报告的,只有沙夫一人。許多資产阶級学者对沙夫的专題报告提出了质詢,沙夫又作了答辩。討論会的全部专題报告、演說和討論記录,由該会編成一集,題为“幸福的条件”,由瑞士“Baconnier”出版社出版(法文)。本文是从这本汇編中譯出的。  相似文献   

19.
沙英同志的《精神文明的赞歌与探索》,今年二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书中收集文章二十八篇(多数在《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过)。这些文章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关系:有些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颂;有些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及其发展途径、形式的探索;有些是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未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在一些商品经济不发达资本主义不发展的落后国家中取得胜利,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生产全面社会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过程中的结果。一方面,社会主义在一些落后国家中获得胜利,是资本主义临近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