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偶然的吗?道德偶然性理论何以可能?回答它们需要回应"道德的偶然性""道德内偶然性"与"道德间偶然性"三个基本问题。"道德的偶然性"通过对道德与偶然性关系的历史梳理,呈现人类道德认识中的偶然性谱系,揭示道德偶然性世界观的出场;"道德内偶然性",在道德偶然性世界观中,阐释道德偶在、道德偶性与道德偶然的道德哲学范畴,探究道德偶然性理论话语体系;"道德间偶然性",说明道德成为偶然之后,个体的道德行动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如何可能,回答道德偶然性的实践问题。道德偶然性理论将为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动与道德治理敞开全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2.
从统计学观点看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项科学发现或发明(如万有引力定律、电子计算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或者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长期争论的重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众论丛生,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偏颇之见,时有所闻。或根本否认偶然性,如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断言:“科学是偶然性的敌人”,妄图“把偶然性驱逐出生物学之外”,“从  相似文献   

3.
论"伦理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当以“意识—意志”的复合为研究对象,因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和法哲学意义上的意志,就是合理的伦理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两个理想要素,由此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实现现象学与法哲学的璧合。“伦理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伦理与自然(包括客观自然与主观自然)的关系问题。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在伦理精神中原初的对峙与对立——绝对义务意识对伦理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统一——透过伦理行为达致的伦理与自然的现实统一,是伦理世界观的辩证结构,及其生长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何种理念对待伦理道德?"建设",还是"发展"?"建设"是被动态,是对"建设者"能动性的凸显;"发展"是主动态,是对伦理道德自身规律的尊重,必须以"发展"看待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发展能否测评?如何测评?基于伦理道德发展的哲学规律、中国传统、中国问题、时代精神要求四个维度,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测评可以展开为七大结构或七个"力":公民的道德自主力、家庭的伦理承载力、集团的伦理建构力、社会的伦理凝聚力、政府的伦理公信力、生态的伦理亲和力、文化的伦理兼容力。它们分别对应七大指标:公民的道德自觉自持指数,表征个体的道德自主度;家庭的伦理承载力指数,表征家庭的伦理强度;集团的伦理可靠性指数,表征集团的伦理浓度;社会的伦理凝聚力指数,表征社会的伦理温度;政府的伦理公信力指数,表征政府的伦理信度;生态的伦理亲和力指数,表征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安全度;文化的伦理魅力指数,表征文化的伦理兼容度。七个"力"、七大指数和七个"度"构成"个体—家庭—集团—社会—国家—生态—世界"一体贯通的伦理道德的发展体系和测评体系,标志着伦理道德发展水平的总体性话语就是:"道德美好度"和"伦理魅力度"。  相似文献   

5.
卢俊豪 《哲学动态》2023,(3):99-108
当前的元伦理学争辩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以语言分析为特征的哲学思辨方式。其中,以道德推理之逻辑有效性为焦点的“弗雷格-吉奇难题”对强调情感态度的非认知主义理论构成了核心挑战,而布莱克本的实践功能主义是对该挑战最有力的回应之一。一方面,通过重新阐释道德语句的实践意涵,布莱克本为道德假言推理的逻辑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辩护;另一方面,通过厘清道德情感的实践攀升机制,布莱克本的理论构想着重突出了道德命题背后的人类情感和伦理道德的实践本质。尽管这种实践功能主义在处理人类纯粹偏好方面仍有待完善,但对这一回应思路的具体剖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批判性参照。  相似文献   

6.
廖钦彬 《世界哲学》2020,(1):126-135,F0003
九鬼周造可谓真正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进行交锋的日本哲学家。九鬼曾出席海氏两年讲座与讨论班,娴熟其哲学,留学归国后,花费毕生精力建构了偶然性的哲学。在此过程中,海氏成为其最大的思想对手。针对海氏可能性的存在论,九鬼提出偶然性的存在论。海氏主张此在的“被抛一筹划”“非本真一本真”“遮蔽一解蔽”等生存论结构,显露出其哲学涵盖了人从非现实的可能状态朝向现实的必然状态发展的向度。九鬼认为这种从可能存在到必然存在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偶然性,正意味着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之丧失。支撑海氏的此在生存论结构的正是“畏”这一人的根本情绪。针对畏这个情绪,九鬼提出惊讶的情绪。因为他认为拥抱原始偶然的人,必会不断地涌现惊讶之情,生命也因此有无限的实现可能性。哲学亦须“始于惊讶,终于惊讶”,才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韩庆祥  张健 《哲学动态》2023,(3):5-12+127
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明确其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哲学范式、核心概念、主体理论、总体框架、理论地位等,其中哲学范式是最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和“西方中心论”的哲学根基是“主客二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确立的新范式是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也反映了21世纪世界发展大势和走向的时代逻辑。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摒弃主统治客的“主客二分”哲学范式;反对基于“一元”的对立,立足“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把系统各要素都看作主体,而非有的是主体、有的却是客体;强调各要素作为主体都是平等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平等关系,具有“平等性”;注重主体际所具有的“普惠”性,即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共生、合作共赢;蕴含“利他为善”“化人为善”“善治普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晚期以“偶然相遇”的方式对唯物主义作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理解,这一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再判断之中。一方面,阿尔都塞对精神分析中的结构主义要素进行了批判,并从“偶然性”出发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唯物主义特质。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推进了“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由精神分析所体现和催化的“偶然的唯物主义”意味着对以意识哲学为代表的同一性学说的深度反思和批判,“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则加深了对客观现实性的聚焦和关切。总体而言,阿尔都塞基于精神分析学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探讨,既构成了西方当代唯物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又同时呈现出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一、道德形而上学难题及其理论假设如果试图建立道德的形上而学, 如果试图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中国伦理进行哲学把握, 那么, 以下三个问题可能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并未真正解决而又不可逾越的前沿性课题:1. 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是什么: 具体地说, 到底是“实践理性”还是“精神”? 虽然自康德提出“实践理性”的概念以来, 伦理道德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与“实践理性”可以相置换的概念, 然而,无论在逻辑还是历史的维度上, 这种学术定势都有待质疑和反省。审慎地梳理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资源就会发现, 关于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 在康德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0.
艾伦·伍德在“马克思与正义”问题上所持有的否定性立场,是当今学界尝试建构马克思规范性政治哲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挑战。这种阐释的论证逻辑是:以对道德的特定解读为中间环节,从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矛盾这一前提推出作为描述性和依附性的法权正义之结论。在这种论证中,作为描述性的正义与还原性的道德观,在作为经验假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得到定位,并共同指向对规范性道德及正义的否定。这种论证逻辑得以成立的原因在于伍德遵循“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的思想谱系,并秉持一种理性的、社会性的人性概念为社会历史以及价值提供解释基础的主张。如果将这种论证逻辑以倒推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伍德的观点及其意图。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反思伍德的结论,更在于反思伍德否定性阐释的论证逻辑之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客观性的原则与范畴杨俊一究竟怎样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地界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两点:(1)不能把哲学原则等同于划分哲学派别的原则。(2)马克思的哲学原则是近代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主体与哲学原则1.突出主体的作用是近代科学影响哲学思维的必然结果,不是区分哪个哲学流派的特有标志。近代科学的长足发展及其在世俗生活中成功的应用,在哲学上具有两点意义:第一,知识就是人或主体的力量;第二,科学取代了哲学直接研究世界的地位。这就迫使哲学的思维范式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要从主体出发,反思科学的方法,通过对构成知识的感觉要素和观念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以达到建构“科学的科学”的目的。2.主体与客观性的原则。应该明确意识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表明,突出主体并不等于突出主观性。历史的逻辑恰好相反,从主体出发却是为了限制主观盲目性,寻求类似科学客观性的哲学原则。无论是以培根“归纳三表”为代表的经验论,还是从笛卡尔“演绎四步”为代表的唯理论,都把能够避免主观性,有助于揭示知识客观性的原理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客观性的理解不同,经验论把客观性理解为观念对感觉的可还原性;唯理论把  相似文献   

12.
近数十年的英美伦理学与关于世界的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即世界观和智慧,处于分裂状态。认识现实的启发性功能被归到自然科学科目上去了。伦理学变成关于“不能记述的对象”——价值的科学。对道德的认识,被归结为关于道德和伦理语言的理性思索。科学之外不存在真理性知识的偏见,对于把道德作为社会的、客观的和整体的现象的研究发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偏重于用非哲学的方法(逻辑的或者语义学的方法)去研究用哲学加以分析的那些道德方面。道德被减化为个别因素:规范和正当行动,从而损害了道德体系的特殊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认为,“articulation”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链结”。该文从词源上考察了“articulation”一词的意义及其历史演变,并对其基本含义和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该文认为,链接是理解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的核心概念。链接是发生在主体身份之间的,话语性的,偶然性的建构实践活动。但拉克劳、墨菲的链接虽然力图避免近代哲学的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但却仍然避免不了其精致的“唯心”倾向和向上的还原论的嫌疑。我们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积极成果,是确立了这样一个共识: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基础。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关键。然而,正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哲学界还不能说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15.
卢俊豪 《现代哲学》2023,(3):99-107
在当前的元伦理学理论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有其各自的优势,都能捕捉到道德规范性的一些本质特征,但就道德事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两者有极大的分歧。在此背景下,准实在论者以道德情感的投射和实践攀升机制为焦点,试图调和上述两类立场,兼顾道德规范性的“客观事实”维度和“实践要求”维度。但是,要避免道德“准事实”的偶然性以最终确证其规范性,进一步阐明伦理道德背后的厚重实践预设与深层社会现实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一种可能的阐明方案是:重思道德概念的实践生成过程,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从历史性、实践性的“社会现实”维度来重构道德事实,以提供一种理解道德规范性的“社会实践表达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16.
伦理道德的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的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的统一。黑格尔所建立的"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伦理道德的"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的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的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的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的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的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的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的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的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的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的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超越。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的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的超越,三者构成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7.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把哲学作为被定义项而界说为“世界观理论”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时候 ,作为定义项的“世界观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歧义的 ;事实上 ,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观理论”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 ,因而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也被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理解和解释。这里 ,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其一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与它的“基本问题”是何关系 ?或者更为明确地说 ,能否离开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解释哲学的“世界观理论” ?其二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 ,这里的“世界观”是人站在“世界”之…  相似文献   

18.
继亚里士多德将悲剧的本质视为悲剧人物的偶然过失之后,谢林首次将辩证法引入悲剧理论,他将悲剧的本质定义为“自由”和“必然”这一对最高哲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关系,以此回应人物过失说所带来的偶然性挑战。悲剧也得以从关注艺术形式完满性的“悲剧诗”转向呈现哲学理念的“悲剧哲学”。黑格尔承接了谢林的这一讨论,将自身分裂、自我和解的辩证法思想与悲剧理论密切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伦理实体”,悲剧所呈现的不再是最高的哲学理念,而是有限环节的伦理实体力量,这种转换使得进一步的超越成为可能,悲剧的和解也不再是谢林那里双方所达成的平衡状态,而是一个朝向更高理念的动态扬弃过程。悲剧同辩证思想的结合使得悲剧理论从“悲剧诗”走向“悲剧哲学”,这种创造性的建构赋予悲剧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孙英 《学海》2001,(2):181-183
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深入探讨了逻辑真理的理解问题.然而当今学界流行的看法是,维特根斯坦有着最狭隘的逻辑真理观逻辑真理即重言式.本文试图澄明维氏使用重言式概念的原初含义,并从其以逻辑为基础的世界观、真值函项理论及优范式理论等角度分别加以阐述,说明维氏所理解的逻辑真理乃穷尽可能的必然,而对逻辑真理的这种理解同样可推广到谓词逻辑,并指出用穷尽可能来定义逻辑必然并不会导致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国民道德指数是运用数量分析法研究道德这一特殊意识形态得出的用以衡量国民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量化指标.国民道德指数指标体系包括人均产值、教育开支总数、基尼系数、清廉指数、专家评估和基础指标等六项.构建国民道德指数指标体系为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为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提供了手段和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