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经>的成书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本文结合有关史料,考证和分析了<太平经>成书过程的具体演变情况.作者指出,"洞极之经"是<太平经>成书的中间过渡环节,该书之编撰想法似源于王莽执政时期.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后因缺佚严重、无法睹其全貌,加之经文中掺杂了后人造作的成分而被视为伪书,故一度无人进行专门研究.王明先生长期从事于<太平经>的研究工作,早年编辑成<太平经合校>一书,此后对<太平经>的相关问题做过广泛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太平经>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回顾了王明先生与<太平经>研究的不解之缘,分析和陈述了先生在各个阶段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其治学方法和学术态度等.  相似文献   

3.
<正统道藏>收录有<太平经>57卷,国内学者多认为它为汉代道经<太平清领书>之残卷,日本学者则倾向认为它出于六朝本<太平经>,但这些讨论都没有涉及其中的图像内容.通过对57卷本<太平经>中图像多角度的详细解读,证明这些图像绘于明代,盖当时原图像已经遗失或严重损毁,时人根据经文内容对其进行了再创作.  相似文献   

4.
魏荣 《宗教学研究》2005,1(4):139-140
本文先引述了<太平经>的版本问题,进而简要分析了其成书时期、著者、思想来源以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平经>中的"治国"所运用的"三"和"承负"两种思想,最后将其"治国"思想归结到君、臣、民"三合相通","立致太平"上.  相似文献   

5.
元贤是清初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气节的禅僧,他的<鼓山志>在清初编纂刊印以后,一直没有广为流通.清修<四库全书>仅有存目,未收全书,国家图书馆等处所收藏的此书均为残本.本文依据的<鼓山志>现藏于世界宗教研究所,为品相极佳的足本,最早被清初藏书家汪宪收藏,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呈于朝廷,又辗转藏于八千卷楼、江苏省图书馆,后流传至民间.该书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内中题记、钤印等亦极为珍贵.本文还考察了历代编修的鼓山寺志的内容和存佚情况,对元贤的流传和撰述时间进行了考证,并在标点校勘该书的基础上,与黄任的<鼓山志>的内容加以比较,指出元贤所编的<鼓山志>从内容、特色以及版本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产生于南朝齐代.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当中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可作为六朝时期文艺状况的概括,即"魏晋时期是一个人之觉醒与文之自觉的时代".这句话说明魏晋时期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艺术在此时开始独立于人伦、  相似文献   

7.
论文题目作者期/页·道教研究·敦煌本古灵宝经作者质疑马承玉1—1《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辨误董恩林1—3道教内丹学与中国文化关系析略郭健1—8《黄庭内景经》的脑学说和心脑关系刘永明1—11褚伯玉与《太平经》覃江1—15公安三袁与道教高梓梅1—20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与“梦幻”故事苟波1—24论“苦—乐”,“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论在明清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李珉1—31论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说李远国2—1元代净明道与朱、陆之学关系略论郭武2—9《录异记》性质探析罗争鸣2—15释《太平经》之“贤柔、贤渘、大渘、大渘…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道教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要了解道教文化,离不开对道教经典的研读。道藏就是道教典籍的总集。道教大约形成于东汉中期,早期经典主要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等。据文献记载,《太平经》原有170卷,但流传至今的《太平经》仅残存57卷,其余部分亡佚。《太平经》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道教早期秘密流传的经典逐渐汇集增广而成。《老子想尔注》2卷,学者多以为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所撰。此书久已失…  相似文献   

9.
地论学派自从慧光之后,以法上--慧远、道凭--灵裕为两大主流,这是就北齐佛教对北魏佛教的继承而言.但是,由于宇文泰、宇文护的奉佛,在僧实的领导下,西魏、北周佛教获得一定的发展;而且,由于西魏征服梁朝的巴蜀、荆襄等地,迁移江南人口至关中,于是南朝佛教亦随之北传.所以,西魏、北周佛教在地论学派佛学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南朝佛学,编纂<菩萨藏众经要>二十二卷、<一百二十法门>一卷等.本文依敦煌文献B.8388(潜71)、B.8389(制8),恢复与重现了<一百二十法门>;同时,日本大谷大学藏敦煌本"<菩萨藏修道众经抄>卷第十二",即是<菩萨藏经要>的第十二卷.从此,可以看出西魏、北周佛教对佛教的弘扬与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禅宗灯录<五灯会元>历代的刊刻情况,对<五灯会元>的版本进行了较为全面描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此书历代的流传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