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文佛教文献学体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文佛教文献研究与整理工作取得相当成绩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处理汉文佛教文献的学科,即汉文佛教文献学.本文初步提出汉文佛教文献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了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学科体系,认为汉文佛教文献学应由实体层面、方法层面、历史层面与理论层面四部分的研究组成.  相似文献   

2.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应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叶小文会长的邀请,刚刚上任1年的韩国佛教天台宗总务院院长正山长老率天台宗代表团一行10人于7月4日至10日访问了中国。此访在三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成果:一是在中韩两国佛教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双方进行了诚恳、亲切、深入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相互理解,沟通了感情,巩固了友谊;二是在佛教教育、文化、研究、出版、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合作;三是就佛教如何发挥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韩方系统介绍了其爱国佛教、生活佛教、大众佛教三大指标的理论与实践,中方则介绍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此访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丰富了中韩两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的内含,开启了韩国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交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宋代儒家学者关于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佛教观),具有四大特征:本位性、实用性、隔膜性、否定性;这些特征准确地向我们传达着宋代儒家学者接受佛教、消化佛教、改造佛教、排斥佛教及其程度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论:宋代新儒学中的佛教与儒学关系,实际上是宋代儒家学者基于复兴儒学、发展儒学的集体意志和共同需要,对佛教与儒学在新儒学中的地位、功能、份额所进行的配置;在此配置中,宋儒的佛教修养水平、佛教态度以及佛教自身的特点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配置所展示的佛教与儒学关系便是:形式上的"取长补短"、内容上的"同质相融"、结构上的"儒体佛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相似文献   

6.
惠净 《法音》2009,(10):7-8
正(2009年10月17日)第12次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以"佛教的社会责任"为主题,在日本横滨市召开,我发表基调发言,感到十分荣幸。在此,谨表深切的谢意。向与会的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会长智冠大和尚、中  相似文献   

7.
宋代儒家学者关于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佛教观),具有四大特征:本位性、实用性、隔膜性、否定性;这些特征准确地向我们传达着宋代儒家学者接受佛教、消化佛教、改造佛教、排斥佛教及其程度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论:宋代新儒学中的佛教与儒学关系,实际上是宋代儒家学者基于复兴儒学、发展儒学的集体意志和共同需要,对佛教与儒学在新儒学中的地位、功能、份额所进行的配置;在此配置中,宋儒的佛教修养水平、佛教态度以及佛教自身的特点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配置所展示的佛教与儒学关系便是:形式上的"取长补短"、内容上的"同质相融"、结构上的"儒体佛用".  相似文献   

8.
正水西是皖南佛教的发源地,是中国佛教传承的缩影。举办这次论坛,就是希望能够继续发掘水西佛教的深厚积淀,让水西佛教在新时代焕发新光。一水西佛教,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围绕安徽泾县水西山寺院群而逐渐形成的佛教文化。水西佛教在安徽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是中国最早传入佛教的区域之一,东汉时期的楚王刘英在此传播佛教;东晋时期庐山刘遗民在此开净土信仰之先。在唐代,水西地区成为禅宗重镇,临济宗祖师黄檗希运创宝胜禅寺弘扬禅法,宝胜禅寺因此被尊为临济宗祖师道场,享有禅宗"皖南第一古刹"美誉;迄至明代,这里不仅有高僧季潭宗  相似文献   

9.
宣隆佛 《法音》2004,(11):42-47
一、“缘起”“无自性”“空”外教靠全能的神来救助自己,“信即得救”,而佛教重视自力修为,不靠外力恩赐,追求的是“智慧得解脱”。此所以佛教深邃的理论与外教迥异。佛教理论的基础是缘起论,佛经中对“缘起”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  相似文献   

10.
正显然,生态或环境主义意识是当下佛教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它越来越成为未来佛教的一部分。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过去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会欣然接受对此观点的批评指正,但在此必须承认在前现代佛教中几乎没有发现明确、理性且热切地阐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受  相似文献   

11.
昂山素季是缅甸著名政治领袖,又是虔诚的佛教徒,她用佛教来阐释民主、人权、自由、非暴力等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神革命论和参与式佛教,深化了其思想建构。佛教不仅是昂山素季政治思想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构成其思想的重要内容,并推动其思想的佛教化。本文主要利用昂山素季本人的文章、讲演、采访,梳理佛教在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她如何运用佛教来阐释现代政治观念,以及佛教对其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佛教面临内外困境亟待革新,20世纪早期传教士对待佛教的态度也开始转变。在此背景下,佛教与基督教在民国初期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对话。其中,太虚大师既从佛教本位出发对基督教神学教义进行了批判,也在佛教革新过程中发挥大乘佛教善巧方便的智慧对基督教现代性组织、传教方式等进行了借鉴。近代的新教期刊《教务杂志》中对太虚大师的基督教神学观及其对基督教现代方式的借鉴也有所反映,同时对太虚大师的改革与现代佛教的兴起多有涉及。太虚大师吸收借鉴基督教现代化经验对中国佛教所进行的革新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书写了人间佛教的序章。  相似文献   

13.
日本代表团名誉团长中村康隆长老在开幕式上的致词在"第一届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简称"三国佛教大会")召开之际,我代表日本佛教徒、特别是代表"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在此谨致祝词。我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是为了筹画并参加三国佛教大...  相似文献   

14.
不忘历史加深友谊[日]中村康隆在"第一届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简称"三国佛教大会")召开之际,我代表日本佛教徒、特别是代表"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在此谨致祝贺。我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是为了筹划并参加三国佛教大会而在日本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李向平  高虹 《法音》2008,(10):18-28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变。佛教在此过程中为适应时代要求,亦经历了从出世到入世的变化。近代太虚大师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人间佛教”的提出,为佛教从出世向人世转变。从而进入社会领域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明代佛教政策的制定,是明初"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的一部分。佛教能够"阴诩王度",这是它得以在此以理学为意识形态的帝国里合法化的前提。明初诸帝对佛教虽然不乏个人兴趣,但他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主要基于功利主义立场,着眼于国家利益,对佛教虽有支持,更多则是限制。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成功程度不一。而其效果相互迭加、放大,严重削弱了佛教在制度、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自主性,最终对明代及此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八十年代以来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实践情况作了简要论述,指出八十年代至今是佛教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由于赵朴初等人的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在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相似文献   

18.
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有生无灭即彼有生无灭的缘起论是佛教道德哲学的核心理论,体现了佛教伦理的关系性思维。佛教依此建立起道德哲学体系中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法印等基本原理,体现出无我、平等、慈悲、民主、超越等基本伦理精神,显示了佛教作为道德性宗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的现代化是佛教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佛教如何实现现代转换,佛教理论的创新无疑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吕(?)先生通过对佛教人生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明确批判了历史上三种不正确的佛教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佛教“即世”而又“超世”的积极人生理论,明确指出佛教人生实践的立足点是去苦求乐,从而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间佛教建设也做出了自己突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法音编辑部 《法音》2021,(11):71-74
一、普陀山与观音信仰 问: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外佛教徒心目中观音菩萨信仰圣地,无论是对中国佛教(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佛教),还是东北亚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这是普陀山佛教观音信仰对中外佛教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此,我们请尊敬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给《法音》的读者简短地回顾和介绍一下普陀山观音信仰的缘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