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廷法 《法音》2023,(1):42-49
<正>庆忠铁壁慧机禅师(1603-1668)[1],生于万历癸卯(1603)十月二十二日,于康熙戊申(1668)九月二十一日示寂,聚云吹万广真禅师(1582-1639)之法嗣,大慧十五世孙,俗姓罗,字“铁壁”,号“庆忠”,“凡所住处,皆名庆忠,取针芥之投在重庆府忠州,不忘万师水源之义”[2],顺庆府营山(今四川南充)人,“生于名阀,世膺三组(祖)之荣;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6)
二、华严宗五祖的传承和演变(下)澄观(737—838),字大休,清凉其赐号也。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唐玄宗开元三十六年生,距三祖法藏圆寂之时已二十七年矣。幼怀出尘之志,十一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岁,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后,即广参诸方,修学各宗。先习律学、三论。继从法藏再传弟子法铣研习《华严经》,深得玄旨。三十八岁时,又师事荆溪,学天台止观。往谒牛头山一派的慧忠、径山道钦及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等禅师,谘诀南宗神法。更从慧云禅师,探习北宗的禅理。他常说:“五地圣人,学世间技艺;况在学地,而可忘世间法耶。”遂于经传子史百家、天竺悉昙、五明、四吠陀、密咒仪轨,莫不博综,他的学识渊博,于兹足见。他三十九岁后,长住清凉山(五台山)大华严寺,专讲《华严经》。他感到六十卷《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不便初学,遂发愿撰八十卷《华严经疏》,从四十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5)
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由唐代高僧义玄禅师创立.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自幼聪颖,长以孝闻,落发受戒后,精研毗尼,博颐经论,以此为“医世之良方”.后游方参学,首谒黄檗山(今江西宜丰西北)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打.次到高安参谒大愚禅师,得悟黄檗宗旨,即返回黄檗山,于此习禅二十年,受黄檗印可,乃北归乡土,弘扬佛法。  相似文献   

4.
佛教禅宗在江西的弘扬传播,历史悠久,名山甚多。或许是由于历史沿革变迁复杂,资料散佚的原故,对“龚公山”等几处遗迹今址出现不少讹误。近几年,因工作的需要,在这方面做了些力所能及的考证,现将有关资料缀以成文,以求教于史志界诸同行。龚公山据《五灯会元》记载,为弘扬南岳怀让禅师法绪,释道一“始自建阳佛迹岭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  相似文献   

5.
鉴真和尚是江苏省扬州人,公元688年生于广陵江阳县(今扬州市)一个姓淳于的商贾家庭。公元702年鉴真14岁时,在广陵江阳县大云寺出家为僧,禅师智满收留了这位英俊少年。鉴真开始了佛学研究生涯。武则天曾发布诏令:“天下诸州度僧.便就智满禅师。”可见  相似文献   

6.
刘国强 《佛学研究》2004,(1):214-217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荆楚古邑,湘东名珠。”佛教传人醴陵始于唐代,雪庵禅师为开山之祖。雪庵俗名李琼,豫章(江西)人。居家习禅并精医术,唐贞观年间(627-649)得道,敕封正一品荣禄大夫,一真明尊大师。奉命从江西前来醴陵选寺址。选定长连冲狮子山建大佛寺。寺高九丈,敕赐三钟七鼓,寺后有七星池、铜钉石等名胜,后寺毁于火而不存。唐代出家为僧,限制很严。  相似文献   

7.
所谓禅师的悟道因缘,在这里是指促使一位久经修行的禅师开悟的那一种增上缘。禅门的修学,有时历尽千辛万苦而不悟,而最终却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便一下子叩启了禅师的智慧之门,使他们洞察了人生与宇宙的真谛。这在得道的禅者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过这样一种修学体验。因此,我们研究禅者的悟道因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对禅悟作一些了解,或许对禅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今综括禅师们的悟道因缘,略作分类,稍加评述,略陈如下。一、于言下即得在丛林中,颇有一些上根利器,他们因为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经名师一指点,当下便彻了心疑,洞见玄奥。以…  相似文献   

8.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这是五代禅师文益的一首著名禅偈。唐末五代,正是佛教禅宗发展十分兴盛的时期。南岳怀让一系下分化出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下衍生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是为五宗。其中法眼宗的开创者就是文益禅师。文益(885-958),余杭(今杭州市)人,7岁出家,广泛参学,在丛林中大有声望。受到南唐中主李瞡的器重,被迎请到金陵(今南京市),住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又迁住清凉大道场,道化极盛。时为太子的后主李煜也常常拜谒于他。文益寂灭后,谥为“大法眼禅师”…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2)
《林间录》,二卷。北宋大观元年(1107),明白庵沙门惠洪集。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惠洪,又作“慧洪”、“德洪”,字觉范,号寂音,筠州新昌(今浙江境内)人,俗姓俞氏。年十四,父母并月而殁,依三峰觏禅师为童子,十九岁试经东都(开封),假天王守旧籍“惠洪”名而为大僧。依宣树  相似文献   

10.
座落在九岭山脉中部宜丰县境的洞山是赣西北风景奇秀的旅游胜地和著名的禅宗法窟——曹洞宗发祥地。向北百里处即是怀海禅师为丛林制定新规的百丈山,经奉新直达靖安的宝峰寺,又是马祖圆寂、天下禅衲纷至沓来的泐潭寺,向南不到六十里即达上高县九峰山,被誉为“宋僧之冠”的浪子和尚惠洪曾在此辟建投老庵,西行百里便是断际禅师开创临济宗的道场黄檗山,唐宣宗李忱践位之前便逃隐于此,依偎断际禅师学法。向东百里与高安圣寿、香城诸寺相望,元丰年间贬居筠州(今高安)酒税的苏辙,即在此与禅客荡摩,观望政潮。洞山古名新丰洞,自晚唐时期良价禅师在…  相似文献   

11.
志勤禅师是晚唐禅宗名僧,佛教史籍对其生平的记载互有出入。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志勤的俗籍是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法号“源寂”;师承灵皊,开悟于湖南沩山,《联灯会要》、《五灯会元》将志勤禅师列入大安禅师法嗣之列以及有关志勤禅师的机缘语句方面的记载是后人篡改的。志勤禅师至迟于大中六年之前就返回闽中,咸通初年开创闽县灵云山,乾符元年开创仙茅院(属唐闽县与连江县地),乾符五年开创连江县东灵应院,志勤禅师住东灵应院达20年之久,约于光化年间(898~900年)外出云游,卒于外地。  相似文献   

12.
道慈 《法音》2004,(12):47-47
11月18日,位于江西的仰山祖庭遗迹处,苍柏修竹、薄雾晨曦之中梵乐悠扬,祥光烛天,江西省有关部门在此隆重举行慧寂禅师塔院修复落成庆典法会。  相似文献   

13.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11)
福建省长乐县莲花山,涧古松幽,映红掩绿,林壑苍翠,龙井清澈,座落在这里的千年古刹龙泉禅寺驰名中外,是百丈禅师的出家落发之地。龙泉寺原名西山寺,开山于六朝梁承圣三年(554)。百丈怀海禅师(720~814),福州长乐沙京人,俗姓王,名术尊,儿时随祖母到西山寺进香,指佛像问祖母:“此是何物?”祖母答是佛,木尊说:“看他与人无异,我将来亦要做佛。”成年后,木尊入西山寺侍奉慧照和尚。一日师令浣巾于井,木尊见青黄二龙戏井中,玩之迟归。师诘之,遂以钵探二龙戏于师前,师奇之,为剃度,令游方,临行嘱之:逢马则恭,逢丈则止。后怀海于江西洪州得法于马祖道一,为入室弟子,住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县)创立  相似文献   

15.
一、澄观的简历和著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壁长老习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  相似文献   

16.
释佛心 《法音》2014,(6):53-57
正前言千岩禅师[1],俗姓董,浙江萧山人,乃是天目中峰明本禅师之法嗣,属临济宗虎丘派。7岁入私塾,所学诸书,过目成诵,行为举止,循规蹈矩。年稍长,即入寺院,从授经师学习《法华经》,19岁时于灵芝寺落发受戒。朝廷三度派遣重臣,降香褒扬,赐予"普应妙智弘辩禅师"及"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之尊号,并赐金襕法衣。千岩禅师圆寂于大元至正丁酉年(1357),春秋74岁,临终有辞世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本文主要依据千岩禅师所撰《示众》文为主线,从短短近200  相似文献   

17.
永嘉玄觉禅师(665—713)是唐代高僧,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他八岁出家,博探三藏教典,尤通天台止观。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习佛学,常修禅观。因受左溪玄朗的激励,于是生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一起游方寻道。至韶州拜谒曹溪慧能,与慧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慧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  相似文献   

18.
学诚 《法音》2007,(4):23-29
修学佛法,是整个转凡成圣的过程,它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够学好。这需要多少生、多少世,甚至多少劫,才能够修学圆满、究竟成佛。如《大智度论》说:“【经】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仑(常啼)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须菩提白佛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与潭州谷山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指出住持或驻锡该寺的僧人中,有唐五代时期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系的谷山藏禅师、谷山有缘禅师、谷山崇禅师、谷山丰禅师、谷山和尚等,也有宋代临济宗的惠洪觉范禅师、谷山希祖禅师、谷山旦禅师、扬州齐谧首座、谷山广润禅师、石霜竹崖印禅师、谷山照禅师等。这些禅师之间相互有着较深的师承法脉渊源关系。唐代潭州谷山藏禅师的法嗣中有瑞岩禅师、百岩禅师、大岭禅师三位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僧人,几位禅师回国后,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法派体系,对中国禅宗的东传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0.
真谛(499~569)三藏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抵达南海,两年后,即太清二年八月始达建康(今南京)。由于侯景之乱,“不果宣述”(《唐高僧传》卷一。下文未注出处者同此),因往富春(浙江富阳县)从事《十七地论》的译业。承圣元年(552),他再度回到建康,“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两年后的554年回豫章,旋往各地游方弘化。永定二年(558)复回豫章,并在临安、晋川诸郡停留,从事经论翻译。但他深感“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曾三度萌起归国之念。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