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延林 《世界宗教文化》2015,(2):148-150,2,159
观音像在我国佛教造像中的所占比重极大,而且多为寺院壁画。现存的中国古代观音壁画绝大多数是以勾勒精细、赋彩浓丽的表现形式出现。水墨这一绘画形式,作为唐代以后文入画的惯常绘画手法极少出现在寺观壁画中。丛林寺二十四幅水墨观音壁画,无论在表现题材、形式和手法还是在画面结构等方面,都大异于传统的寺院壁画。作者突破此类壁画常规的表现手法,使用了纯水墨勾勒、点、染;在题材选择和画面布局上也是匠心独运,从技法到图式无不表现出典型的文人画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长期混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政治上的不稳定,给全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却有很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宗教作为唯一精神支柱,这就给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因此,佛教壁画的内容与形式美就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佛教壁画的装饰性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艺术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与广泛地接受。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极为活跃,其中主要的活动包括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建立寺庙、雕刻佛教造像等。由于佛教是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中原的,所以,石窟的开凿也是在这条路上最先开始的。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的装饰性是对文化吸收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就佛寺的历史脉络而言,该时期达到顶峰,表现在佛寺建筑和壁画创作。其壁画艺术无论以释仪像和诸经变为创作主题,还是以宗教类释仪像画,造型上突出地刻画了宗教的灵异,洋溢着对佛教法力的膜拜,在它身上凝聚着社会变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山西寺观壁画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蕴含大量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信息,为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研究提供了多维角度和图像支撑。文章通过对山西寺观壁画艺术特点的梳理,追寻更加科学的方法,为其进行传承、保护、修缮等实践工作提供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艳 《中国宗教》2023,(3):82-83
新疆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始凿于约新公元3世纪左右,现今石窟遗址主要分布集中在三个区域:古龟兹区(在今拜城-库车一带)、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地区,为唐代佛教文化遗存)。新疆石窟大都选址于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石窟内的艺术形态丰富多彩,包括各种彩塑和壁画,而壁画艺术更是占有突出地位。新疆石窟壁画内容丰富,绘制技巧精湛,见证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宗教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6.
陕西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对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做了初步描述、分析探讨和求证解释。第一部分"引论",概述宫观壁画,介绍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同见解;第二部分"壁画的年代",从碑石文献和壁画中人物的衣纹服饰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壁画绘制的年代;第三部分"壁画内容与风格",通过历史文献研究、运用图像分析等方法确认壁画中的主要内容、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第四部分"结论",对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的创作时间、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7.
佛教最早的壁画是阿旃多、悉耆利耶等石窟所绘之壁画,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遗存。我国最早的壁画是东晋明帝于太宁元年(323)大内乐贤堂所绘的释迦佛像。我国现存最古的壁画是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壁画。  相似文献   

8.
桑吉扎西 《法音》2006,(2):33-41
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阿里古格壁画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情调,有别于其它藏区的壁画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在藏族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古格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研究价值。现存的古格壁画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阿里同周边克什米尔、西域、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关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格壁画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证明古格艺术是域外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的典范。一、古格王朝的建立古格都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18公里外的郎钦藏布…  相似文献   

9.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0.
李玉福 《五台山研究》2021,(2):33-37,45
现存五台山寺庙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七个朝代.其中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现存内地寺庙壁画中的孤品,南禅寺元代壁画、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公主寺大雄殿壁画、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三圣寺清代壁画等又为同时期壁画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五台山寺庙壁画文化渊源深厚,蕴含着鲜明的本土化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活动场所是经依法登记,供信教公民经常进行集体宗教活动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固定处所。寺观教堂管理是宗教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管理寺观教堂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寺观教堂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考验。依法加强和创新寺观教堂管理,对于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促进宗教自身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永乐宫壁画是元代寺观壁画艺术的杰作,其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宏伟的独特风格、绝妙的构图技巧,成为中国古代壁画中不朽的篇章。从它的艺术风格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元代民间绘画精湛的艺术特色。永乐宫壁画集历代壁画之大成,继承大唐风格,沿袭唐代正统派的绘画传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元代画风,破译唐代壁画以及窥探民间寺观绘画提供了有价值的摹本。文章重点对永乐宫壁画的背景、构图、造型、线描、设色、风格进行梳理,解读元代寺观壁画的发展,窥探元代民间绘画的特点,诠释元代绘画独特之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紧贴《历代名画记》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一节中对敬爱寺的原文描述,从研究意义着手分析,对敬爱寺的壁画部分进行归纳整理,由此扩展到唐朝时代背景下张彦远在艺术史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万全县赵家梁村与怀安县狮子口村新发现的两座普明庙,是迄今为止少见的带有壁画图像的黄天道寺庙。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本文以壁画中的施善图像和布教图像为核心,结合方志、宝卷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相关壁画图像的解读,就普明祖李宾的民间形象与黄天道的创立、布教活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灿姣  林伟 《世界宗教研究》2016,(4):18-21,193,195
水龙祠壁画位于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2015年6月,被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考察组发现。2016年元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对此进行了清理,已有五铺之规模。水龙祠壁画是目前所见我国南方地区地面建筑中,遗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规模最盛、题材与内容最为丰富和独特的壁画,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惟一所见的瑶族地区大型壁画,因而具有非常突出的瑶族文化、艺术特征以及重大的历史文化与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物保护作为保存历史信息、文化遗产和艺术的重要工作,吸引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壁画,更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我国的壁画,主要用于装饰寺庙和宫殿,其中寺庙壁画居多。如山西繁峙县公主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壁画堪称水陆壁画的代表之一。对其进行解剖分析,把握其现状、特征和价值,不仅可洞察壁画背后蕴藏的社会历史信息,而且可对壁画这一文物的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道教在中国形成后,道教艺术作品如繁花盛开般涌现。其中,以全真道祖师吕洞宾为主题创造的永乐宫纯阳殿壁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现存唯一的吕洞宾画传,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教艺术珍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壁画的释读,就《显化图》的说教性、《显化图》与文献的对比分析、《显化图》的内容及风俗意义、《显化图》的艺术特征四个方面,对壁画进行了图像解构。 陈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8.
大圣慈寺位于成都中心地带,是唐宋时期非常有名的巨刹之一。然其擅名,除其皇室背景、规模巨大外,丰富精美的壁画是其主要原因。关注中国寺观壁画,唐宋大圣慈寺应是一个不可以轻易迈过的结点。故在考察开封相国寺唐宋壁画时,笔者也同时注意了唐宋大圣慈寺壁画材料的收集,意欲将其作为地方寺观壁画的典型而与都城寺观壁画互为观照。读了王卫民先生的《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此一工作自以为可以止矣。该书以丰富的材料占有作基础,洋洋30余万字,已经详尽地向读者展示了唐宋大圣慈寺壁画的辉煌风貌。如作者所说,壁画是…  相似文献   

19.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制、丰富的壁画内容被称为“龟兹样式”,而以中心柱石窟最具代表性。壁画内容主要包括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画等,这些壁画是围绕着释迦牟尼佛本身展开的,着重反映释迦牟尼前世本生、今生本行、最后涅槃的事迹,是小乘佛教“惟礼释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出土的佛经残卷,大多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主要来源于小乘佛教经典“四阿含经”,说明这一地区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探讨了叙利亚基督教东方教会入华后景教女性的信仰虔诚问题,在原始文献奇缺的情况下,利用吐鲁番出土壁画中女性形象作为切入口进行了初步研究,涉及到东方教会东渐过程中女性信息缺失的原因,在与唐代佛教女尼、道教女冠、摩尼教女性神职人员等诸种宗教中传教者的比较下,更凸显景教女性是温和的信徒,她们对教会的虔诚和家庭的忠诚以及她们谦虚的美德,一直是基督教东方教会的重要成员,唐代洛阳景教教团为安国夫人所立经幢追思就是明证。作者指出各种宗教都把争取女性作为扩大自己影响的主要目标。女性对宗教的积极投入和虔诚信仰,是各大宗教的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宗教为女性内心的发展与灵魂的解脱提供了途径,并不断加强与女性信教者的联系,才能达到各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