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盲道建设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工程,同时也是人性关怀的体现,合理高效的盲道能够有效帮助盲人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体。以株洲为研究对象,对三大类别区域盲道进行调研,同时对盲人生活现状、生活需求等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指导盲道设计。通过对株洲市盲道进行调研与改造设计,提出盲道设计方案,对其他城市盲道建设起到指导价值和参考意义,对推进盲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展现为一个探索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实践意识"的觉醒;二是"体系意识"的重构;三是"问题意识"的凸显;四是"形态意识"的呼唤。从"实践意识"的觉醒到"体系意识"的重构,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重在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束缚,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形态,为改革开放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提供理论支撑。从"问题意识"的凸显到"形态意识"的呼唤,重在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阐释中国道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富强逻辑等层面上,需要上升到文明论高度,揭示其内在的文明逻辑。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被抛入到现代资本文明体系当中,这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孕育和发展的中国道路呈现出双重维度的文明逻辑:一是中国道路必须吸收现代资本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以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二是中国道路必须对现代资本文明持批判性和超越性姿态,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新文明类型构成了中国道路文明逻辑的核心规定性,它以"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类社会"原则以及"和平主义"性质等为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4.
盲人作为人类群体中的特殊组成,具有自身独特的显现。这些显现使盲人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不同的形象。对盲人形象的认识根源在于视力正常者对盲人感知经验残缺与虚假的界定,但其合法性有待商榷。将视力残疾群体界定为"盲人",界定的主体不是盲人本身而是视力正常者。建立在消极的现代权力体系基础上的盲人界定是不合法的。感知能力的相对性消解了视力正常者对盲人界定的权力。视觉能力的障碍应是一种盲人的特点而非缺陷,应构建盲人与常人平等的群体关系。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道路决定城镇化的命运。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走生态美丽、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的生态城镇化道路。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方向,提升人民幸福感是目的,建设"三型社会"是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是途径,培育生态文化是引擎,优化"三生"空间是载体,完善"三生"制度是保障,创新"三生"科技是支撑。该研究旨在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的深刻的转型不可避免地要求中国话语的新形态。话语在根基处从属于现实生活,中国话语是对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回应的结果;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内在同一性表明,当代中国话语必然是"中国的"。由以观之,唯有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立足中华民族自身的语言,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才真正有可能积极地生成并成为自律的,进而以"中国话"叙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自动驾驶汽车要进入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 需确保与过街行人之间的交互安全和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 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往往在车辆外部装置显示设备, 即外部人机界面(eHMIs)以和行人沟通信息。在具体设计上,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图形、投影等视觉沟通形式, 传达车辆状态(是否在自动驾驶模式)、意图和对行人的过街建议等沟通信息, 并在真实路段实验、虚拟场景及实验室实验等情境中评估了界面的使用对行人过街意向、速度和准确性等指标的影响。然而, 以行人为中心的外部界面设计需系统地支持行人过街决策前各阶段的信息加工需求。因此, 我们结合行人过街决策过程和情境意识理论, 提出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中的动态过街决策模型, 从行人认知加工视角评估各种界面的沟通效果。评估的结果启示, eHMIs应促进行人对车辆信息的感知、理解和预测。在感知阶段, 应采用多种类型界面、多呈现载体相结合, 增强信息的可识别性。在理解阶段, 需结合文字说明、合理选择沟通视角、信号标准化和培训提高可理解性。在预测阶段, 应结合车辆内隐运动信息, 帮助行人快速准确获取车辆未来行动意图。更重要的是, 未来研究应关注在多行人、多车辆混行情境下的信息沟通设计及其对行人的影响。理论方面, 未来研究也需要关注外部界面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通路影响情境意识和心智模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马拥军 《学海》2015,(4):5-10
按照斯密的看法,市场经济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非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一条非资本主义道路。土地公有制和国有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两条"社会主义"底线,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对这两条底线的坚持是分不开的。正如土地公有制避免了中国农民的彻底无产阶级化一样,公共资本为中国的福利社会建设提供了保障。中国决不能搞土地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否则就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邪路。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的传入是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本文系统研究了八百年来基督教在镇江传播、发展的情况,尤其是近现代对镇江社会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三自"道路才是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生存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省现有基督教徒180多万,堂点众多,社会影响广泛。近年来,浙江以神学思想建设为引领,以"寻梦中国·正言正行"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公益慈善事业为桥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宗教中国化要求,积极引导基督教坚定不移地走"三自"爱国道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指导教会始终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指导和帮助各级基督教两会主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理想追求,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的规范和要求.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主要包含了"和合"体系和"人伦"体系,提倡"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养性"、"和为贵"的和谐理念;积极推崇"天和"、"人和"、"心和"的"太和"境界;强调"五伦"的人伦规范.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伦理资源.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本刊设立《中国特色心理学研究》和《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专栏专题,对大学生挫折心理及其改善和个体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死亡心理机制的探讨。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者不惑"指出做学问的道路,倡导人通过成为知者达到不惑的境界。"仁者不忧"指出挺立道德主体,开辟价值之源,倡导人通过成为仁者达至不忧的境界。"勇者不惧"指出一条修养磨砺意志的道路,倡导人通过勇者达到不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教写经是中国古代写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肇始于先秦简帛,兴起于六朝符书,集藏于唐初写卷,自成"三洞四辅"经藏体系。道教教内写经在写本制作、写经功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道教文化、仙道文化内涵;作为普通书籍制作的道教写经,则与中国古籍写本的一般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功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浙江舟山市委统战(市民宗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督促、帮助、指导全市宗教界尤其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更好发挥佛教名山带动引领作用,努力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倡导"道风兴教、文化兴教、修持兴教"理念,全面推动全山佛教事业健康发展,主动服务国家社会治理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刘红海 《天风》2002,(5):24-25
基督是教会的元首,如何在恩主的带领下活出信仰基督的生命,必须要有正确的信仰引导."端正我们的信仰"向今日基督徒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面对主所赐予我们的大使命,怎样去完成.必须在处境中思考。"山村小明灯"给我们展现一所普通的农村教会在处境中见证福音的成功例子。 "让我重新认识三自"是一位海外赤子.经过海外信仰生活的实践.深感中国教会走"自治、自养.自传"道路的正确。河南许昌诚德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为社会办实事.使残障儿童找到了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基于绝对精神自身演变的逻辑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构的准则,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基于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变革性飞跃,回归历史具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构建思想体系、阐释精神历史。回到马克思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或可提供一种对于中国经验具有方法论高度的有效解释,这体现了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现实面前,一些西方观点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在理论思维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思维框定中国道路,自然就偏离了中国道路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义的实际过程。阐释体系的建构和创造,首要地取决于阐释原则的确定,为此要消除一直困惑西方阐释学的"理解与解释"的不确定性或因人而异的多元性。"三大体系"建设从哲学方法论上讲就是学术理论的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灵魂和本性是现实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首先实现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批判,才能在逻辑上进而实现其对整个世界现实的科学批判。然而,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受"非批判的批判"的困扰,虚假的批判和"错位的批判"是阻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其现实批判功能的羁绊。只有彻底摆脱"非批判的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中国道路的不断创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民公社曾经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制度体系和中国乡村社会的存在方式。当年毛泽东极力"推广"①人民公社并将它设计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凝结着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深远思考和价值诉求。这种诉求在于,通过全新的制度安排,集工、农、商、学、兵于一体,统筹农、林、牧、副、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寻求一条既能避免资本主义弊端,又能改造传统小农社会,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的、中国自己的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路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智慧,深深植根于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追求之梦想在当代的诗意表达,是习近平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深刻领悟和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创造性诠释,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篇章,蕴含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在古代的代表性表达是儒家理想社会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其最终理想是"致太平于天下",其根基是中华文化传统。因此,"中国梦"作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战略新构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她不仅是中国的梦想,也是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之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文化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融入了广大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夸张变化的装饰造型和富有寓意的意境美,完美地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中国民间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根植于民间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农村的生活习俗和自然景观给剪纸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劳动人民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