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复句中,后分句的主语往往可以承前省略,最常见的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阿弟走进屋内,[ ]向四下看了一周”。(《夜》,[ ]表示省略主语)这是后分句主语省略的一般方式,下面谈几种特殊方式。一、后分句省略的主语是前一分句的宾语。例如: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2.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 ]却没有出够一半。(《小二黑结婚》) 例1后分句主语承前一分句的宾语(下  相似文献   

2.
递进复句一般不能表达推理,但有这样一种递进复句也可以把它看成推理形式。如: 1.许多老年人尚且坚持体育锻炼,何况青年人呢? 2.这么冷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住,何况是孩子。上例都是递进复句,前一句说明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产生某种结果,后一句进一步说明在具有更多或更好的条件下,就一定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或者产生更多更好的结果。有时是指递减一些条件就更不容  相似文献   

3.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4.
同一般复句比较,多重复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分句数目在三个点三个以上;第二、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第二个特点是多重复句的本质特点,因为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复句不一定是多重复句,而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一定是多重复句。比较下列句子: (1)智慧在学习中, a才干在实践中,幸福在劳动b c中,快乐在创造中。d (2)中年人的数量比a老年人多得多,中年人一旦b作了人梯,带动的面就广c了。例(1)包含四个分句。例  相似文献   

5.
读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载本刊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新形式》),觉得邓玉冰同志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将“尚且……何况……”一类连接词联系的递进复句当作“一种新的推理形式”,笔者却不敢苟同。这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新形式》全文列举了六个递进复句的例子,我们只要分析其中、两例就可概括全部。许多老年人尚且坚持体育锻炼,何况青年人呢?  相似文献   

6.
语法学习到了多重复句,学习者往往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明瞭多重复句的性质,掌握其得当的分析方法,也就不会感到十分困难了。这里淡谈自己教学多重复句的一些体会。先说说什么是多重复句:通俗地说,复句中分句的本身又是复句,这样就使复句的层次多了起来,这就是多重复句。多重复句就是多层复句。也可以说,多重复句就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7.
分析多重复句,是语法学习的一个难点。这个难,主要是难在找出多重复句的各个层次,特别是三重以上的复句。关于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一般的教材是这样讲述的: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找出构成整个复句第一个层次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步,再分别对第一个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还要找出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这些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一般的复句,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先抓  相似文献   

8.
含有“…犹…,况…”关联词语的复句(以下简作“犹况”复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型,这种复句形式简练、富有论证力。现在的语法学者都将“犹况”复句归入递进复句,这是无可非议的。为了表明它和“…不但…,而且…”句子的区别,也有人提出“犹况”句含有“反问语气”,这也是对的。但是如果要弄清这种复句的逻辑意义,就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必须作更细致的分析。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五十一篇古文中,“也”是常见的一个虚词,据初步统计,出现达201次之多。这个数字反映了一般文言文中使用虚词“也”的普遍性。因此关于“也”的意义和使用,教师应当给学生一个基本概念,使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诚然,关于虚词“也”的意义和使用,课本文内注释中曾分散地作过介绍一:是在句中(包括单句的成分间、复句的各分句间)表示停顿,二是在句尾表达某种语  相似文献   

10.
紧缩句蠡测     
关于紧缩句,语法学界众说纷云,这给语法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有人主张紧缩句是单句;有人认为是复句;有人认为既不是单句,又不是复句,而是一种特殊句型;有人认为紧缩句中既有紧缩的单句,也有紧缩的复句。我们认为要统一对紧缩句的认识,有几点必须首先统一看法。其一,对句子要坚持二分法,即句子分单句和复句。不要在单复句之外给紧缩句另立一个门户。其二,紧缩句只能属于单句或复句,不能“骑墙”,也就是说,不能既是单句,又是复句。  相似文献   

11.
分析多重复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断二分,一直切分到单句形式为止。每次切分出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属同一个层次,这是计算层次对最要注意的。例如: 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a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是长身体的时b c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d e危险。这个复句共包含五个小分句。统观全局,第一刀应切在“但”之前,bc分句之间,即ab分句与cde分句构成第一个层次(转  相似文献   

12.
也说“除非”——与仲晨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2期刊登了仲晨同志的《说“除非”》一文(以下简称“仲文”)。文章联系中学的教材来探讨逻辑问题,给人以启迪。但是,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些论述欠妥。我想借贵刊一角之地,略陈管见。一、仲文把“除非”句全部归为“充要条件”,失之武断。仲文说:“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才’和‘除非……不’”。若按此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的汉语表达式规定为  相似文献   

13.
供动句浅析     
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等。从字面上看,这些句子似乎不合逻辑。“饭”怎能“吃人”、“稿纸”哪会“写字”?但说汉语的人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一锅饭吃十个人”是说“一锅饭供十个人吃”,“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是说“一张稿纸供(谁)写五百个字”。这种句子我们管它叫供动句。供动句虽然为数不多且用得较少,却是汉语独有的、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句式。本文把供动句分为三类,先描写它们的语法、语义特点,然后说明它们的形成及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一、对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的不同理解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是指用复句表述的选言判断中的一种,它们的最后一个分句断定了前面分句所表述的选言肢可以同时真。如下面三例: (一)、这份统计表情或者  相似文献   

15.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16.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医药公司领导人所以有这种态度,县商业局、县财办等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负一定的责任。1983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拦《调查附记》表示因果关系,最典型的虚词是“因为……所以……”,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有种种变化。有时候,为了着重指出原因,可以先说出结果,后说出原因,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上面引的这句  相似文献   

17.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一……就”格式在紧缩复句中使用,它表达的语义相当于顺承关系和条件关系。(见85年修订本444页)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语言现象,不难发现,“一……就”格式不仅在紧缩复句中使用,也在一般复句中使用,例如: ①杨小梅和牛大水一结婚,就怀孩子了。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句子: 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 (初中《语文》第五册《论鲁迅》)对这一复句如何划分层次,几位初中语文教师有不同意见,争论不休。一种意见认为,第一层次存在于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之间。情形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谈谈紧缩句     
许多语法论著都认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来的,所以又称之为“紧缩复句”,一般都放到“复句”里去讲。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都是这样处理的。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我在《浅谈语法分类中的“中间环节”》(《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二期)一文中曾经说过,在句子分类中也有“中间环节”存在。比如在单句和复句之间就有“连锁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学说。近年来,经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等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意谓的内容有所实践的语言活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发现日常语言中的许多语句都有这样一种性质:我们一边使用这些语句,一边就实践了语句中动词的某种用意。他把这种叫“行为句(Performatives)”,其中的主要动词叫“行为词”。例如,“我向你保证”,“我警告你以后别再违章”,“我答应你的要求”。人们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履行着句中的涵义,即做出“保证”,发出“警告”,表达允诺。行为句不同于叙述句(Constatives),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