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说新语时代”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对男性身体之美的极大关注,本文详细探究了这一时代男子形体具有的美学特征。总结起来,即以高、瘦、白、丽为审美标准。这种状况可从两点得到解释:一是魏晋特殊的用人取才制度,二是社会昏乱和道家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一哲学的深沉、凝重、高深,正在于它是对每一时代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把握。这种被把握在哲学思维中的每一时代的生活世界之本质,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历史观层面考察日常生活世界,探究其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这是以往历史哲学和观念论哲学  相似文献   

3.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1):24-30
文章主要分析了道教在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和"去欲就仙"的宗教观念对形成这类故事的文学特征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这类小说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理想主义传统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1954年所发生的那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是当时各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也受着毛泽东自身的性情气质、文学爱好、文学观念、尤其是其由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与路线所决定的思想状况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正是这一切构成了那场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西晋时期,郭象的独化论可以说达到了玄学理论的高峰,如果将郭象的思想看作是向秀思想的发挥,那么<晋书·向秀传>所称誉的向秀<庄子注>之"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无疑可适用于对郭象玄学的评价.但是,在这"自足一时"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术的发展,特别是佛教思想的开始流行,人们的欣赏口味逐渐变得多样化,对郭象玄学也就感到不满足了.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张湛<列子注>走上了玄学舞台,对玄学理论进行了新的修补.  相似文献   

6.
某一时代的文化氛围、社会心理、书体自身的演变规律决定着这一时代书法家们艺术风格的共性,而在共性之中透射出的书法家各自的独特艺术风格是由书法家的个性心理特性及个体的审美心理特点决定的。 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是通过线条笔迹来表现书法家的个性内涵和学识修养,是一门充满  相似文献   

7.
"感"·"象"·"数"--《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哲学人类学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周易研究》2005,(3):10-18
象数观念是<周易>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周易>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数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比较具有相似特征的两类故事,即女神--女仙降临故事和凡男遇女仙故事的"同"与"异",总结了这两类故事的文学特征,着重分析了道教的世俗化以及神仙观念的美学化对这两类小说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一直都是德里达关注的对象,也是他"最持久的兴趣".德里达的文学观念是其解构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德里达认为,文学作品比某些哲学作品是更富有哲学思想的东西,也更具有解构力量.他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正是要在文学领域探索出批判传统并创新的可能性,以实现对传统话语和机制的松动.德里达的文学观是其解构策略的具体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一、教堂建筑艺术风格 变化的历史特点 每一时代的建筑艺术不仅要体现这一时期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运用水平,而且还应体现出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心理、习惯和审美要求。教堂建筑理应是一种建筑艺术,它不仅积淀着时代建筑水平和时代审美观念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浓缩着某一时代信徒深刻的神学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它是神学家和建筑师通力合作的结晶。 3世纪的宅第教堂,是在向后人诉说着基督教早期处在罗马帝国迫害之下,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而只能在私人宅第进行礼拜的情景;4世纪君士坦丁时期,…  相似文献   

11.
赵善华 《学海》2003,1(4):169-172
“新潮”小说创作以“先锋”、“实验”的姿态进入文学领域时 ,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创作的“文本”意识和“文体”观念。“文本”意味着以文为本 ,以人与故事为结构基础 ;“文体”构成的基本层面和实存状态是一种话语方式。在作家的具体写作行为中“文本”和“文体”应该水乳交融 ,因为“文本”的意味只有在“文体”的抖露中才能有效地呈现  相似文献   

12.
高兵 《管子学刊》2005,(3):67-70
文献所谓“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以及桓公“妻姑姊妹”不能够成立,齐襄公、桓公的淫乱属于婚外性关系而非兄妹血缘婚.春秋齐国社会已不承认并且谴责非婚乱伦关系,故不可能由襄、桓淫乱导致“巫儿婚俗”.齐女居家不嫁的“巫儿婚俗”不是宫廷和民间普遍存在的状况,只是部分大家庭出于迷信观念而保留经常性祭祀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齐俗,妇人首祭祀”,一般是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小祭祀,古已有之,并非齐女垄断了家庭、家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3.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4.
蔡卓荣 《美与时代》2008,(5):142-144
中学生喜爱的课外书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其中大部分为文学作品.这一点表明,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所谓的"文学终结"的说法完全是耸人听闻的.当然,今天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的培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无为"治疗是为理性所认可的,实为有为的,既有利于患者又有利于医疗资源配置的治疗观念,但在医疗实践中很难推行.循证医学在我国的推广,对推行"无为"治疗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有利于为病人作出最佳医疗决策,有利于人性化的医学实践,还有利于为诊治检验作出规范,这和"无为"治疗观念是合拍的.  相似文献   

16.
高洪福 《学海》2002,(3):164-166
不同的文学史观念隐含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同看法 ,而文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环境和不同的个体、空间而变化着的 ,这给不同的文学史观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是“史” ,对它的分析评判就必须尊重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语境 ;谈到分期 ,就必须找出最能体现其命运发生转折或改变的临界点。本文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及文学自身的性格特征出发 ,重新界定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跨度为 1898至 1978年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以近世习用的文学观念解析《文心雕龙》时, 一系列方枘圆凿的问题便出现了: 比如刘勰之“文学”是什么文学, 他为什么将那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的范畴, 他究竟是个什么家? 尽管人们习惯于“历史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观念, 但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仍然是那样令我们震撼。如果我们摆脱今人的自负, 进而用刘勰“自然之道”的思路去考索, 那么看到的将不仅有刘勰似乎在注释我们所谓“文学之为文学”的一面, 而且有其“文学不是今之谓文学”的非文学的一面。文学是文学而同时又不是文学, 这就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变化,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国传统乡村经济伦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历史性变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韦伯的"精神(伦理)气质论",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之互动关系的基本逻辑思路.根植于乡村经济生活的乡土伦理,在经历不断传承和变迁后仍彰显着其现代价值.对中国乡村经济伦理的历史考辨与价值理解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9.
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外形不足贵,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内在的大德,一个人只要有超出常人的大德,形体上的残缺和丑陋也会被人遗忘,甚至产生畸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所谓“形残德全”的观念.庄子这一观念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学与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重在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还是书法艺术重在追求气韵生动和神采韵味,都可以看作是在庄子“形残德全”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在当下的使命不是关于文学之规律与本质的探讨,而是关于文学的立场与理想的表达,它是对文学活动的反思与研究,它关注文学活动内部的每一个变化,追问变化的意义.在确立理想与追问意义的过程中,文艺理论承担着启蒙、教化与介入社会的使命,而教授文学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训练理性思维能力,进行启蒙与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