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学是儒学的重要流派,明代心学由陈白沙拉开序幕,湛甘泉完善与发展,王阳明集陆九渊心学与陈湛心学之大成。其发展的基本进程是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三阶段,形成陈湛心学与阳明心学两流派,二者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正> 心学的形成、演变时期恰好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日臻完善到达峰巅后开始走向衰败的历史阶段,这其间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发展,是中华民族迈向近代的前夜。应当说心学的产生、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用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今年出版的王凤贤、丁国顺所著的《浙东学派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以时代变迁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作为参照,独辟蹊径,从地域性学术思想及学派形成、流变的过程对阳明心学的产生、发展作了寻根式的探微,为深入细致地探讨阳明心学的流变提供了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3.
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1472—1528)是中国心学的集大成者。石田梅岩(1685—1744)是日本德川时代一位商人哲学家,创建的石门心学亦被称为日本心学集大成。阳明心学盛行于中国明代,石门心学崛起于日本德川中期,它们都是心学,有其称为心学的共性。又因为阳明心学和石门心学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有异,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心学体系建构、心学范畴理解诸方面的相异性。所以,通过王阳明和石田梅岩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透视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及  相似文献   

5.
心学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思潮。对于心学的命题 ,与其从它的理论师承与学派共性中分析 ,不如从其主体的生存境遇中揭示。因为正是具体的生存境遇 ,才包含着其主体思想的真实寓意 ,从而也包含着其学派的真正秘密。由此出发 ,本文依次分析了有明三代心学———白沙、阳明和泰州 (心斋 )不同的形成机缘及其演变轨迹 ,从而以一个侧面集中剖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矛盾运动 ,揭示出明代心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明代易学在理学、心学、佛学三者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学术背景下形成,反映了此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理路与特色。明代定理学于一尊,易学以程朱之说为正宗。然程朱易学在明代盛行之时,又出现了完全不同于程朱易学乃至反对程朱易学的势力:一是心学视域下的易学,一是以恢复汉学考辨传统为宗旨的象学。明代易学经历了由独尊程朱到修正批判程朱即以心学和佛学解《易》,继而转向调和理学与心学、融通儒学与佛学的演进历程,故往往表现出融合象数与义理、心学与理学、道家与儒学的鲜明特点。明代易学的价值在于确立了程朱易学在明清时期的法定权威地位,承传整合了以程朱为主流的宋代易学,在某些方面修正了宋代易学的缺陷,推动了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尽管清人对明代经学水平多有非议,我们仍不宜一味抹杀明代易学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刘增光著《晚明(孝经)学研究》一书于2015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晚明《孝经》学进行了经学史与哲学史的综合研究,不但梳理了从宋元到明代《孝经》学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宋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了晚明《孝经》学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佛道二教、晚明政治的内在关联,并展示了晚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及晚明政治社会对当时儒者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该书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六章:《孝经》学史上的重要公案辨析,明代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心学特盛。学界对于白沙、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契合上颇有佳作,但对于康斋、敬斋二人的心学与阳明学的相似处似乎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斋、敬斋的心学与阳明学存在不少相似处。康斋的理在心中、心具此理思想为白沙、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吴康斋"理在心中"思想通过门人娄一斋、胡敬斋与陈白沙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崭新的心学思潮。吴康斋门人弟子的"本心即理"说与"理心本一"论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兴起提供了知识上的可能。吴康斋心性学诸多范畴也与阳明心学概念一致。吴康斋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阳明"心即理"功夫进路有相似性。所以,吴康斋等人的理心合一观已入精微。吴康斋确实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阳明心学风行天下,崇仁心学的知识论背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张圆圆 《现代哲学》2017,(5):135-140
黄宗羲作为王门后学的一名得力干将,同时也是与王夫之、顾炎武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他集"王门后学"与"明末启蒙思想家"的身份于一身,对明代阳明心学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定位,这一定位即"立心学为圣学"。在尊崇与维护阳明心学的基础上,黄宗羲不仅对阳明心学和释老之学做了区分,而且还努力为"王门四句教"辩难,试图从"心即理"的命题出发,划分儒释之界限;也试图通过重新理解"四句教"的涵义、置疑"四句教"的出处,以剔除"四句教"对阳明心学的负面影响。黄宗羲对阳明心学的定位,不仅充分显示出其本人的学术好尚,同时也反映出其作为一名学术史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明代学术领域中阳明心学、程朱理学和释氏之学的论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陈荣捷先生曾从儒学的整体发展上把理学看作一大模式,认为从广义上可以把朱熹也看作心学,从朱熹到王阳明,亦是理学的发展进程。退溪学对理学的发展不仅是继承朱子,亦可以说是以阳明心学的传播及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为中介。退溪学与阳明学大约处于同时代,面对朱子学在明初以后向着心性道德之学发展的形势,及提出的理论课题,他们从不同方向上发展了朱子的心性之学(或可从广义上称为心学)。阳明学走了体用合一之路,他以“一性”消解心、物对立,将外物移至心中,以期杜绝士大夫外事物以求理的“口耳之学”;而退溪学走了体用重整之路,他分析理、气,心、性,心、理之不同,在“心统性情”的基础上主“性情理气分发”说,侧重理、气在性中及情中的分别。退溪的“四端七情”说是坚持朱子的以“理”为本体的路线,而对朱子心性学的发展,也是对宋明理学乃至东亚儒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晚明时代佛教义理全面中国化,阳明心学与其在义理、修持、道德观等方面多有互鉴之处.但王阳明与晚明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二人之佛教观代表了佛儒二家思想旨趣之根本互异.阳明心学的开创与佛教心性论的发扬有直接关系,阳明心学的发展在对佛学义理进行摄取的同时.也刺激了明代佛学思想的发展.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思想的关系是互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心性之学,一直为中国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而真正形成为心学学派,则始自于 南宋的陆九渊,集大成干明代的王守仁,故学术思想界称之为“陆王心学”。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明清两代不同学术典范的转换及其成因,学界或者以清代文字狱的打击来说明,或仅仅诉诸明清改朝换代的影响,其实这些都是外缘性的条件。只有从明代理学的总体走向出发,尤其是从朱子理学到明代气学发展演变的内在理路出发,才能揭示从明代气学到乾嘉汉学的一贯性;而气学本身对朱子理学的继承与转向、对阳明心学的抗辩与纠偏以及其本身所突出的宇宙根源意识与实然求知趋向,不仅表现了其与乾嘉汉学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充分证明了其对明清学术典范转换的开启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子学在明代中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一统天下的地位面临耸动的危险。以朱子学为依归、与阳明"中分其盛"、与湛若水共主讲席的吕柟,藉由《四书》的诠释,以重构理气关系、归宗古典仁学、慎独统领工夫、力辟知行合一为学术进路,从理气关系到心性仁学,再到涵养工夫,既羽翼和修正朱子学,更推动朱子学在明代中期转向浑沦、笼统,开辟出回到张载、辩难阳明以补救朱子学的新路径,为明末由阳明心学返归朱子学学术思潮的到来埋下伏笔,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发明阳明心学之功,成为探究明代中期朱子学与阳明学竞合、消长的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个案。  相似文献   

15.
在朝鲜朝中期,经过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性理学者的学术努力,程朱理学及其文化认知已经以某种方式和途径进入了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图式,产生了文化上的赓续和同化过程。而这种文化心理又反过来作用于朝鲜朝对阳明心学的群体认知,形成了延缓并阻碍吸收新学术思想的环境背景,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出于确立和维护本国正统道学的需要,以晦斋李彦迪和退溪李滉为代表的朝鲜道学家从学理上积极研究程朱理学,探讨并选择性地继承其心性理气观念,从而在朝鲜性理学内部形成了一整套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朝鲜朝中后期阳明心学受到顽强抵制,未能在这块儒家思想成为精神文化支柱的的异国土地上开花结果的历史原因。西厓所主张的“王学创立是为了纠朱学末学之偏”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朝鲜学界的部分视角,表明朝鲜学界已经对阳明心学的历史意义有了一定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 王守仁是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因时人称其为阳明先生,故其所创立的心学体系亦称阳明心学。四百多年来,对于阳明心学历史作用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谈些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们。一明朝中叶以后,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英宗正统年间是明代政治走向下坡路  相似文献   

17.
心学是一种复杂且多元多样的思想体系,心学内部诸种思想形态的演变均与社会政治 实践密切相关。明代心学家以陈白沙和王阳明为代表,建构了恕道的两种形态:因应万 物变化、一体地予以包容接纳的“平等”形态;以情为核心建构富有情谊的公共社会的 “差等”形态。这两种形态在阳明学派中以内在张力的形式存在。黄宗羲对感应与恕道 的诠释克服了这种张力,并建构了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个体性伦理体系。厘清上述心学思 想的演进历程,对于开发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王阳明道学革新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宋明道学史上最有真性情和自由精神,兼问学与事功于一身的哲学家。由他倡导的复兴心学、重建心学的学术运动,其实质是一场以反对朱子学为旗帜的道学革新运动。这场学术革新,不仅于晚明思想解放及儒学内部的自我批判极有影响,而且对古典儒学向近现代新儒学转型同样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已往论者,如稳文甫、钱基博、容肇祖、侯外庐诸公均有珠玉之论,但惜乎限于书例,多语焉不详,言有本畅。拙文接着学界前辈的话题,拟对阳明子道学革新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及历史地位作进一步的检讨,以求正于学界师友。一、阳明道学革新…  相似文献   

19.
一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本位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发生了几次转型,影响较大的有西汉神学化的儒学、宋代理学化的儒学、明代心学化的儒学、清代经学化的儒学和现代西学化的儒学。在这几次大的转型中,西汉董仲舒的儒学本质上是外儒内法,兼涉黄老刑名,实际上是对先秦学术的整合;宋代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逝世470周年。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和绍兴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纪念王阳明逝世4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最近在阳明故乡绍兴市召开。海内外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来自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代表有30余人。会议上学者们全方位地研讨了阳明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少新颖、深刻的见解。一、阳明学的历史地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张岱年先生在贺信中指出: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宗师,他提出“知行言一”,具有肯定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