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文化体育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体育中独树一帜.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齐文化体育的特点和产生基础.分析齐文化体育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于当今现代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邵先锋 《管子学刊》2007,(2):120-12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样式,也可以称为物质文化。这个层面包括饮食、服饰、宫室、舟车、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一切人工制品。第二个层面则为人类的行为方式,也可以称为规范文化。这个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组织、礼仪制度、政治体制、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第三个层面是指智能和精神系统,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这个层面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意识、情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等。应当说,这三个层面互有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齐文化中具有深邃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具有资源保护与再生思想,而且还将其付诸实践,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机构和官职,采取了"禁发必有时"、"罔罟必有正"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难能可贵的是还就生态环境进行了立法保护。这些思想和实践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学相合,因而对今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齐文化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开发、利用丰富的齐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价值。齐文化开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开发意指齐文化旅游开发,而广义的齐文化开发则意指对齐文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邱文山 《管子学刊》2013,(2):48-51,73
先秦时期,齐国历时800年之久,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齐文化,既是时代变迁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又是推动时代变迁的重要力量。透过对齐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可以得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齐文化中的天人和谐、君臣和同、经济和谐、和合偕习、社会和谐等方面主张与要求,是齐文化和谐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成长与业绩,深受齐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姜太公和管仲的影响至深。文章从渭水隐居与躬耕南阳、“尊王攘夷”与旗打“刘皇叔”、“九合诸侯”与“南征北战”、各成霸业与鞠躬尽瘁,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宋玉顺 《管子学刊》2009,(4):117-120
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怎样实现"贞观之治",史学家早有详尽论证。本文所要论及的是唐太宗及其辅臣在贞观之治中,对齐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本文分"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君身自正,善始慎终"、"探讨兵法强军安边"等四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齐文化的历史影响及作用,而且有利于使其更好地为当代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运动的新时期。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齐文化的变革精神、开放精神、民本思想等优秀特质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展经济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又是民族复兴的内核。在文化经济到来的今天,齐文化产业、尤其是齐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山东、尤其淄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齐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对外传播,齐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并赢得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在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运动和过程中,齐文化发挥了并且必将继续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管子学刊》2006,(4):F0002-F0002
张光明,男,中共党员,1957年2月生于临淄区齐都镇田家村,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淄博市文物局副局长,淄博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殷商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饯币学会、中国  相似文献   

10.
《管子学刊》2006,(3):F0002-F0002
宫元生活经验,笔名宫源海,男,汉族,1955年1月生,山东淄博市张店人。曲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现任山工理工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度、教授。  相似文献   

11.
庞朴 《管子学刊》2000,(2):13-14
各位朋友: 首先祝贺淄博学院齐文化研究院的成立,祝齐文化研究院旗开得胜,万古长青!据我浅薄的知识所知,以地区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院,大概还没有。齐文化研究院可能是个创举。这个创举,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部的齐文化,系在传承东夷原始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经过西周,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地也是在20世纪开展考古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发掘出土的大量丰富的文物资料,为齐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张光明先生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齐地长期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多有所获,《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就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倡导、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一并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齐文化作为山东两大传统文化之一,既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方面讲,齐文化在山东文化大省建设战略中势必占有重要的地位,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诗歌中有几首写到齐国历史人物,或用作典故,或吟咏人物,或隐喻现实,其中复国英雄田单最受其推崇。顾炎武诗歌中的齐文化,有他作为明遗民的立场和视角,与他反清复明的平生壮志密切相关,古老齐文化的爱国精神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独到的阐发。也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齐文化特色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探讨了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正在进行的齐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数据源采集、数据采集标引、数据库结构以及齐文化的网站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作者对于建设特色数据库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东夷齐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夷文化是华夏东部族群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东西部地域邦族融汇而成,东夷是华夏文化的东部源地。从考古看,苏北、淮北一带的史前文化与山东史前文化相同,为同一文化系统。今天的东北,包括辽河、黑龙江流域,同山东文化密不可分,应归属远古东夷族群。族外配偶婚是东夷与华夏西部族系的联系特点。炎帝蚩尤氏,是今天江南苗、瑶各族的先祖,是苗人的族神。齐桓公改革完成华夏融合,华夏融合使华夏民族的同归性强烈,地域疆土的中国认同性强烈。推动富民养农政策让农业发展,是保障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基础。华夏融合统一才能造就中国,才能使中国发展强大。  相似文献   

17.
齐国在开国之初实行的治国之策,不仅推动了胶东地区的铜铁业、盐业、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齐国“开其国门”的开放之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胶东地区对其他诸侯国及朝鲜、日本的经贸往来和对外开放。胶东地区在学习和接受齐文化影响时,既注重学一习和引进齐文化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的改革内容,又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地继承。齐文化影响与提升了胶东莱文化。莱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齐文化。  相似文献   

18.
齐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资源,突出环境育人功能,营造丰富多彩的齐文化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渗透齐文化的重要方式,开展以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渗透齐文化的结合点,结合体育教学开展足球(蹴鞠)运动是学校教育渗透齐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具有兼容并蓄、改革开放、影响恢弘的齐文化非常熟悉,他论齐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毛泽东不仅将齐国的人物、故事和历史典故十分巧妙地引用在他的讲话、著作和谈话中,而且还即兴发挥填入他的词中,使其古今交融,相应成趣,成为千古绝唱。其二,他对齐国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格外倾注,并且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其军事理论与实践之中,使其放射出新的光芒。其三,在他的口头谈话、演讲、报告、文章中,随时随地地自然流露出对丰富的齐文化知识和对齐国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独到评价。毛泽东对齐地及其文化的精辟论述,必使齐地及其文化大放光彩,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未来的进程中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管子学刊》2006,(2):F0002-F0002
邵先锋,男,1953年7月出生于淄博,籍贯山东滕州。1969年11月入伍即入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现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大学)学习,1973年12月毕业;在部队长期从事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多次获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