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此称他为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原籍太原,后迁下卦(今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尊儒业,祖、父皆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11 岁就被迫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少年白居易切身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这对他后来走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之路起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白居易自说:“予栖心释梵,浪迹老…  相似文献   

2.
胡建宁居士是我敬重的佛教界的前辈、长者。从他身上我所感悟到的佛陀的伟大、佛法的力量和佛教艺术的绚丽璀璨是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在我写他的一些思想和事迹的时候,我想说一声:对不起,但愿我的拙笔带给你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居士形象。胡建宁居士生长在一个佛化家庭里,这对他以后的影响很大。胡居士的祖母早年皈依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笃信佛教,老而弥坚,老太太往生以后,留下的是五光十色的舍利子。这在胡居士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善种。十二岁那年,胡居士就用大人给的全部“压岁钱”买了一尊关帝伽蓝神像,这尊像至今还陪伴着他,以…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贞元十六、七年间从洛阳圣善寺和尚法凝学禅,是其与禅结缘的开始,对其思想走向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早年经历,白居易在其作品《八渐偈》及序中作了比较明确的交代,但由于禅宗历史传承的扑朔迷离及偈子本身内容难以确诂,对白居易早年所学究竟为北宗禅法还是南宗禅法的看法,在当今文化介入文学研究的热潮中,成了一桩莫衷一是、难以定论的学术公案。不过,通过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禅宗史的发展流变及南、北二宗与当时皇权的分际离合而对信教人士之影响等相关史料,结合《八渐偈》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义理,可以得出白居易早年所学为南宗禅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首先在这里向上海的闻 妙居士致谢。他给我们指出本刊第三期《梵呗清歌》栏目中《花非花》一词的词作者前半阕是白居易,后半阕则是扫边居士所填,并非全由白居易作词的。当我选用这首曲子时,后半阕的词是第一次见到。虽然也感到前后在风格上不太统一,(前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后者直接了当,明述其意。)但并没仔细思考推敲,便按见到的资料照发了。这既说明本人作学问不够精深,也说明本人做工作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6,(1)
一座由佛教徒兴办的佛家医院最近在山西五台山成立。在佛教医院行医的法师、居士皆精于医道,藏  相似文献   

6.
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佛教史和文学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佛法东传中土,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大多烦心或笃信佛法,尤其是盛、中唐以后,文人近佛、学禅已是一种普遍的人文景象,唐宋著名的文学大家几乎没有不与佛道禅法发生干系的。在这批文人雅士中,白居易的崇佛司禅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白居易(772一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称其为“太原白公”。白居易一生笃信佛法,他读佛书、悟佛理、作佛家语,极喜与僧人交流,据增传载,他尝与高僧惟宽、甄公、道标、慧琳、智常、神凑、寂然、智如、…  相似文献   

7.
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居士,是民国时期国内复兴法相唯识学的著名佛教学者之一。他所创立的三时学会,与欧阳竟无居士的南京支那内学院南北呼应,时有南欧北韩之誉。本文侧重讨论清净居士的晚年著述与思想,并试图通过研究其晚年学术思想,对清净居士一生佛学研究的特征,作出概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法音》2020,(5)
正赵朴初居士(1907-2000),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长期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工作,为中国佛教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赵朴初居士以佛教精神为底蕴,形成了既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有的成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07,(2):41-45
唐思鹏居士,四川巴中市人,早年曾随其父唐仲容老先生受学般若、唯识学。思鹏居士天资聪颖,性情温厚,好学不倦,于德于学,日隆日进,廓然有菩萨济世的大志。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6)
本刊讯教弘一法师是当代律宗高僧,为国内外的佛教徒所敬仰,但他的后裔是否有信佛的种子呢?这是佛教徒所关心的。弘一法师生前曾劝他的俗侄李圣章居士(法国留学生,曾任北大教授及中法大学校长等职)从徐蔚如居士研究佛学,其后似无所闻。早年在闽亲近弘一法师学律多年的广洽法师(现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探知弘一法师在俗幼子李端(现年84岁)今尚健在,一九八五年趁来华朝礼名山之便,特到天津探问。今年为参加弘一法师挚友夏丐尊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来华,六月十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8)
<正>本刊讯今年是赵朴初居士逝世十五周年。8月5日,《赵朴初全集》编纂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行。中国佛教协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安徽省佛教协会、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安徽大学赵朴初研究中心、安徽省安庆市赵朴初故居管理处、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士出席了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桑吉扎西说,赵朴初居士往生十五年来,人们没有忘记他,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在怀念他。他的德望在不断地增长,他的精神、思想和功绩,正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正能量。赵朴初居士的一生,就是中国佛教的一段重要断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居士菜     
早年间北京庙宇颇多,寺院里烹制素斋是常有的事。念佛吃素的居士中亦有不少调鼎高手,在他们之中流行过多款珍馐美味,他们烹制的毕竟和寺院里的素斋有所不同,而称之为居士菜。  相似文献   

13.
武延康 《佛学研究》2004,(1):312-330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于1995年1月出版的于凌波《杨仁山居士评传》,是仁山居士逝世80余年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研究仁山居士的专著。著者文笔流畅,书中资料丰富,于仁山居士生平、思想的研究其功甚伟。杨仁山居士于近世中国佛教有再造之功,而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介绍文字却很少,除了几篇传记(内容大同小异)和其孙女杨步伟的一些回忆文字外,多散见于他人诗文集、笔记、日记之中,收集颇为不易。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早期研究佛教心理学,他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佛家唯识学进行诠释,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不过他认为佛家的“阿赖耶识”有宗教“神我”观念,而儒家的“本心”更能够洞彻心源。在对佛家唯识论的心理学思想扬弃和抛却后,熊十力回归到儒家心学体系中构建其“哲学心理学”。熊氏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会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早年即投身佛门,亲近巨赞等当代老法师,后长期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今已退休,仍热心佛事,顶戴三宝。本文记录了朱老居士回到家乡并参访新近修复的佛寺后的感想。惟愿读者能够从中读出朱老居士的殷勤苦心。  相似文献   

16.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兔年除夕,电波中传来不幸消息: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与世长辞。这是中国人民沉重的损失。叶老早年主编《中学生》杂志,在开明书店与夏丐尊、丰子恺两居士同事,叶老与夏老还是儿女亲家。夏老是弘一大师的挚友,而丰老则是弘一大师的学生,他们受大师的熏陶,先后皈依佛教。叶老虽对宗教抱着“教宗堪慕信难起”的态度,没有成为佛教徒,但他对佛教是有同情和好感的。为了缅怀先哲,聊寄追思,谨向本刊读者介绍叶老与弘一大师的一段甚深因缘。叶老是在1927年9月,经丰子恺居士的邀约,在上海功德林蔬食处  相似文献   

18.
龚群 《哲学动态》2003,(7):43-45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AlasdairMacIntyre)是为我国学术界所熟知的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他的几部著作都已经译成或即将译成中文出版。麦金太尔早年是个马克思主义者。1 981年出版的《德性之后》 (AfterVirtue) [1]  标志着他成为一个共同体主义者的旗手。麦金太尔在 2 0世纪的重要影响是从他的《德性之后》开始的 ,虽然其早年的《伦理学简史》已经使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麦金太尔近期推出他的重要新作《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为什么人需要德性》(DependentRationalAnimals—WhyHumanBeingsNeedVirtue) ,使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5)
今年是夏丐尊居士往生45周年纪念。夏老生于1886年,卒于1946年。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浙江省上虞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清末民初曾与鲁迅、经亨颐、许寿裳、李叔同(弘一大师)等同时执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与经亨颐回乡创办春晖中学于白马湖,弘一大师也曾应邀到夏老、丰子恺等集资建造的“晚晴山房”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以佛家思想的核心——“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漏是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椠”在生活中、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感想和启发个人经验为例,试图找寻以佛家思想为根基的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