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学人文教育功能是医学人文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能够引起个体或其他社会系统发生变化的作用或能力,是医学人文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和重要特征的外在表现,主要用来回答“医学人文教育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它对外界能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发展、认识、文化、享用、激励等诸多功能都是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现实表现,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功能是医学人文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本体依据和坚实基础,必须从多重维度出发去促成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2.
试论宋儒人文性格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宋儒的人文性格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与豪情,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深沉、浓重的忧患意识,参禅悟道、争相趋禅之风尚,从一定意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联。宋儒人文性格之形成与涵养,涵摄了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3.
园林艺术是财富积累的反映、社会文明的标志,还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映朝代的兴衰。园林艺术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不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差万别。带着浓郁东方特色的儒道文化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就建筑物场所的特质,探析儒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意境趣味。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认识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渗透于穆斯林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大多数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在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宗教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服饰上。本文以西北回族穆斯林服饰文化为例来解读中国穆斯林服饰中的宗教文化。一、宗教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文化是中国穆斯林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参照系,是穆斯林服饰文化形成的深层精神内涵。它对整个服饰文化具有…  相似文献   

5.
在白求恩精神的内涵里处处体现着白求恩的医学人文思想,白求恩医学人文思想的形成渊源是,家庭教养与基督教文化熏陶埋下了其思想最初的萌芽、医学教育与专业训练赋予其思想以职业特质、医疗的社会实践催生了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白求恩医学人文思想体现着救死扶伤、极其负责的职业理念,扬正抑邪、无私利人的价值取向,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弘扬白求恩医学人文思想对于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和谐医院建设、推动医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张岂之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史学为核心,并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二者相互融通的基础之上,以华夏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将中华文化的演进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张岂之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大学""文化""素质"三位一体"人文教育观"的倡扬,进一步将自身的学术思想落脚在了现实社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彰显了一位人文学人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作为一类精神疾患其隐喻由来已久,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互运作并将抑郁症置于异化之中,社会文化等诸因素强化了病患扭曲的认同感。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探讨隐喻对抑郁症病患心理的消极影响,旨在丰富我国抑郁症研究的医学社会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作为一类精神疾患其隐喻由来已久,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互运作并将抑郁症置于异化之中,社会文化等诸因素强化了病患扭曲的认同感.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探讨隐喻对抑郁症病患心理的消极影响,旨在丰富我国抑郁症研究的医学社会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羌族宗教祭坛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由石塔或石堆、白石、神旗、杉树枝或杉树杆、羊角或牛角等物体构成,它们各有不同的内涵,与相应的信仰和仪式相联系。同时这几种表现不同功能的物体及其包含的内容又彼此交织成一个网络,形成一种整合的宗教文化现象。这种整合的宗教文化现象,在阐释羌族宗教文化的功能上意义重大,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住羌族宗教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我们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研究,在于强调佛教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佛教现象是和人类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着的,它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粗浅分析: 一、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社会意义。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就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不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人类便创造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医学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混合一体的文化,我们既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就无法回避中医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需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否则就会真伪莫辩,是非难分。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中医必须考察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人类便创造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混合一体的文化,我们既然要继承和发挥中医学遗产,就无法回避中医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需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否则就会直伪莫辩,是非难分。  相似文献   

13.
钟晓樱在《福建宗教》2004年第1期撰写文章指出,我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并从各个层面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社会思想文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现象,在各种社会形态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既影响组成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同时又通过其社会功能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主要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来产生作用,其基本社会功能有: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等。调动宗教积极的社会功能,正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思想文化是在印度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000多年来相互融合、吸收中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扬佛教止恶扬善、和谐圆融的人文理念,推动当代社会文明,一直是佛教界和学术界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和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父子疏离、祖孙亲近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中存在着父子疏离、祖孙亲近的文化现象 ,它是儒家重孝轻慈的文化根源 ,也极有可能是昭穆制度的现实基础。在这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下 ,形成了中国古人循规蹈矩的保守性格 ,使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进一步后退半步的发展态势。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普遍存在 ,应该也必须引起教育专家和主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陆益龙 《学海》2002,(5):116-120
中国乡村社会在文化和结构上的独特性 ,影响着人们对法制系统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支持度。法制系统的运行及功能的发挥 ,依靠乡村社会成员的支持作为其资源。由于农民受知识、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制约 ,对法制系统保持着敬畏心理 ,法制系统对支持程度也不是很高。因此 ,乡村社会的法制化过程并非法律形式化 ,而是法律与生活现实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文化边界——科学活动认知层面社会学解释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0世纪社会科学诸领域中, 文化作为解释元, 被广泛地用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所研究的诸多问题中, 它被应用的范围如此之广, 以至于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现象能够完全摆脱文化的解释。其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 还努力尝试着把科学放到与其同时出现的其他思想及社会文化变革的关联中去研究, 而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背后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他们看来, 似乎任何一种现象都要唤起一种文化记忆, 都要从文化角度进行说明。于是, 不但人文社会学科内部的界限被跨越了, 就连它们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疆界也在文化的大一统局…  相似文献   

18.
任一社会都是有机的整体,其中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中国当前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文化方面的相应进步。因此,哲学这一社会发展的目的理念与文化进步的基本价值观念的提供者,在中国历史转折的这一关键时期,责无旁贷地应当承担起自己的重负。中国哲学重建的必然性,正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形成一种呼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最典型的特征是它的写意性。中国绘画写意特征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有关。儒家的入世、道家的超世、佛家的出世虽各有分别却相互融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绘画理论中的“气韵生动”被人们推为“六法”之首,并形成以写意为主的绘画传统,这就说明中国画表现的不只是物理形态,而是画家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0.
科学被分成各种门类,便于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历史上曾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走向深化的标志。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自然界便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舞台。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