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2.
小说非道德现象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非道德现象漫谈张春生七十年代末创作出一批爱情小说,当时正值“文革”结束不久,干涸的感情领域和荒芜的文化园地需要冲破“束缚”着的爱。谁都知道,我国传统小说里不乏对爱情真挚深情的描绘,而且这种对爱情的刻划,是和反封建、要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五四”...  相似文献   

3.
伸出爱的手     
祝亚妮 《天风》2004,(3):33-33
不是去“单爱那爱我们的人”,而是去“爱人如己”,把自己周围的人看作是神所爱的大家庭的成员,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生命的基础”,教师只有充满了爱,才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主动地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才会有追求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现在才切身体会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现在才发现作为“引路人”的我们只有怀揣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哺育、去关爱他们,让每一位孩子的心中都充满对同学、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的心中也就注入了爱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爱是和谐     
谢劲松 《天风》2005,(6):42-43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内容是可以再简化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具体途径和具体表现。人与人的和谐只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来自人心灵深处的爱,既爱人也爱  相似文献   

6.
    
孙进冬 《天风》2006,(1):43-43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爱是基督徒所独有的启示,爱是圣灵所结的果子,爱不能被任何超然的恩赐所取代,但没有爱的恩赐是毫无价值的。爱是无私的,为他人着想的爱是出于顺服神的命令。“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可12:30-31)。这是上帝的旨意,你们爱神,也要爱人如己。“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这是耶稣的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爱人如己最简明的方法。你们如何爱自己,也用同样的心和方法去爱别人。立志去爱,就是要立下志向去爱别人,正如基督在十字架上显明的爱一样,用宝血赎回了我们这些干犯上帝的罪人,使我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哲学的本性被看作是“爱智”,即哲学是代表和体现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一门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问所没有的“普释”、“通铨”的功能。而哲学之所以有此功能,则又由于哲学为一切存在现象找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又必须是以实在的、可信的实体(SUBSTSNCE)为本体。  相似文献   

8.
当爱情使男女双方各自独立的“我”走到一起,而组成了“我们”时,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的开始。但夫妻间要适应这种新的关系,需要以自己去适应对方,理解对方,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而求得双方的默契。夫妻之爱若能地久天长,就得不断地进行心理沟通,而  相似文献   

9.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问。这种禁果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相似文献   

10.
帖前1∶3 信徒属灵生命之特有品质就是信、望、爱。而“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所存的忍耐”则是信徒属灵生活的三大必然表现。其中,“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即“爱心的劳苦”,也是神对每个事奉者必需的要求。 爱,必然会付出代价,也必然会因为爱而主动、乐意地去  相似文献   

11.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充满激情地(不论外露的还是内向的)去热爱“生活”。他对他所眷恋的美好事物,情意绵绵,心驰神迷,即使是一厢情愿,也往往至死不渝。罗丹曾告诫艺术家:“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核心是爱“生活”。  相似文献   

12.
1问题提出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实施已长达18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在中国的城市地区极为普遍。在这样的家庭形态中,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这种对孩子的爱.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但由于受传统儒教“养不教,父之过”“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严格,并且对他们的发展寄予很高的期望。由于这种过高的期望,加之父母对家庭教育缺乏经验,同时中国妇女普遍参加社会工作,这一切,必然影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而作为独生子女,面对在生活上对自己倍加关心,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寄予很高期…  相似文献   

13.
田晓 《天风》2003,(10):18-19
耶稣告诉我们:“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所以我们基督徒的爱心及事奉不应仅仅局限在教会内部,更要在爱上帝、爱肢体的同时去关注民生、造福大众。在基督奉献精神的指引下,融入社会、服务人群。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01,(6)
“我爱香港二千”活动在港举行 由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及二十多个教会和社会服务机构共同举办的“我爱香港二千”的活动于2月25日在九龙公园举行。当日共有三项富有意义的活动,一、“香港市民对新世纪的期望”调查研究。二、“我对香港的期望”论坛。三、“我爱香港嘉年华”。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倡导关怀和互爱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推广至整个香港  相似文献   

15.
丈夫爱自己的母亲有没有错?结婚前的女人会说:“当然没有错!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怎么会爱我。”婚后,烦恼却越来越多,原来丈夫对自己的爱,竟要和自己的婆婆去争夺……  相似文献   

16.
彼此相爱     
《天风》2006,(14):41
主耶稣“彼此相爱”的命令看来简单,却是不容易实行。甚至有时最难的就是去爱我们的家人。你对家人如何表示你对他们的爱呢?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吗?当要表示你的爱时,你需要放下你的期望、假设与失望感,这样才能聆听、了解与支持对方。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和不如意之处,虽然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基督徒应以“信、望、爱”超性之圣德为根本,以自然圣道律“十诫”为总纲,并以人本性之道德“智、义、爱、勇、节、忠”为特征,以无私的榜样献身自己、完善自己、完善教会、完善社会、充实生活的行为规范。贯穿于“天主是爱”的信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8.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离婚原因     
──“你为什么要与妻子离婚?” ——“因为她每天晚上要去酒吧。” —— “她爱酗酒,是吗?” ──“不,她总是到酒吧缠着我回家。”离婚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英国历史学家忽视任何与历史哲学相关的最新著作时,他可能会得到谅解。因为,历史学这个专业中的专家已经反复告诉我们,历史哲学这种思辨性和分析性行为,对于历史编纂学的实际工作,即使有所助益也是很小的。G.E.爱尔顿(Elton)教授的《历史学实践》(1967)一书的首页就挑明了这个最直接明了的告戒。他建议我们,“《历史和理论》的每一个新成员都想发表一篇力图给历史赋予一个哲学基础的文章,而且,某些这样的文章也是有趣的。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推进了史学论文。”因此,在爱尔顿看来,几乎没有必要授权他在另一个学科中的同行去评估历史编纂学的认知要求。历史学家本人,而且只有他自己,才有资格为了实际的需要去决定历史学方法的目的和用途。而对这种保护主义方法的危险性的诊断,则留给了后期的A.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1974年)。汤因比声称,爱尔顿正在“处心积虑地试图创造一个‘职业的’历史学家的封闭的领域”,在汤因比看来,这种封闭的领域“对任何形式的研究都是致命的”。当然,超越历史学和哲学的界限是有危险的,汤因比本人在历史学专业中没有什么名望,这可能会被看作是这种危险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