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道家类提要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指出《宋高僧传》并非出自赞宁一人之手,该书最终定稿于咸平三年至五年,所录始于刘家、元魏,凡正传531人,附见125人,门目并未一份前人之旧。《僧宝传》原为30卷,32卷本的作者并不仅限于惠洪一人,全书传主84人,庆老应为两宋间人。《五灯会元》亦非普济一人所撰,《联灯会要》的著者应是悟明。张君房乃安州而非岳州人,陈尧臣系陈尧佐之误,《云笈七签》成书于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前后,其书原本120卷,《文献通考》著录不误。  相似文献   

2.
《四库提要》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其易类17条提要的谬误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本文现就其子部释家类、道家类的疏漏和讹误,再补正若干则。  相似文献   

4.
《四库提要》是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门径之书,张之洞誉之为“良师”。但其中也偶有疏误,本文 根据目验的旧刻旧抄本,纠正了易类提要的15条错误。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与七阁库本等诸提要,出于众手,谬误难免。前人的易类提要研究,多着眼于浙本、殿本《总目》之考辨。今以金毓黼先生所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易类,与文渊阁、文津阁库本提要、浙本、殿本《总目》等现存《四库》提要进行互校,以纠诸本提要之误。共涉及前贤未及之误24处。  相似文献   

6.
《法音》2007,(12):39-39
本刊讯汉文《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汇。它卷帙浩繁而内容赡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经文句艰涩、义理幽奥、术语独特而且繁多,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书是汉文《大藏经》的总目解说。对《大藏经》收录的各种典籍,按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四库馆臣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以经学为解释方式,将历代易学派别划分为“《易》之根本”与“《易》之一端”。费直、郑玄一脉的易学和儒理易及“参证史事”派,合于儒家经学的治《易》理路,被馆臣视为“《易》之根本”;孟、京之学入于禨祥,王弼易学“说以老庄”,易图学源于道教,心学易入于禅学,不合于儒家经学的解《易》方式,被馆臣视为“《易》之一端”。馆臣的这种区分及取向,目的在于使学者分清儒家经学视域中的易学诠释边界和解释方式,同时又能为各家各派的易学思想预留一定的诠释空间。但这种本末、主次的区分,不仅加深了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使儒学内部的汉易与宋易之争走向了更为深入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易通残稿三种程廷祚撰稿本丛综周易函书四种五十六卷胡熙撰乾隆间胡氏葆璞堂刻本南大丛雕菰楼易学焦循撰稿本丛综春水船易学方本恭撰嘉庆三年刻本丛综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说:“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白虎通·辟雍》释“明堂”之职曰:“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而《汉书·艺文志》所记“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中即有“《周易明堂》二十六卷”,由《周易明堂》列入“蓍龟十五家”考之,方知《汉书·艺文志》何以将“明堂”与“羲和、史、卜”并列。而由“明堂”的“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考之,可知汉人的数术学除如上供皇帝占卜的内容外,还是一种“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经部易类》的概貌。为了使读者对整个《拾遗》有所了解,我先谈《清史稿艺文志》的基本情况,再谈《拾遗》的原委,然后谈到清代《易》学成就,以及《易类》拾遗的经过.《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先生认为《易类拾遗》有助于《易》学研究者了解清代《易》学发展,准备在本刊连载,因写成此文,略述梗概。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易类拾遗》和本文,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易》学专家和《易》学爱好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2.
南齐学者刘瓛学问淹博,通贯数经,为时人所重,号称儒者宗。在《周易》研究领域,刘瓛撰有多种著作,惜皆已亡佚。本文在总结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及域外汉籍的征引情况,对刘瓛《周易乾坤义》《周易系辞义疏》两部著作的佚文进行重新辑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刘瓛易学的相关特色。  相似文献   

13.
虽然《北史》云南朝易学好王弼之学,然而《南齐书》与《隋志》记载齐梁时郑学仍立为国学。通过对《易》类义疏文本的稽考,可证梁及以后南朝《易》类义疏在体式上都以王注为本。除此特点之外,南朝《易》类义疏虽本于王注,却好引他说或自立新说;南朝讲经之风盛行,《易》类义疏亦多以"讲疏"为名,然而梁以后《易》类讲疏体义疏在体例上与一般义疏趋同。  相似文献   

14.
方以智的重要哲学论文《三征》(见《东西均》),思想玄奥,术语冷僻,故问世之后历时近二十年,注家无有问律。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注的《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称《选辑》),该书的下册,辑有《三征》的选注,堪称开拓之作。然注释的作者因不得见方以智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故对方氏所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的解释,准免陷入臆断。这里仅列一明显之误,以正之。 原文:“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  相似文献   

15.
《周易本义》十二卷,宋朱熹著。熹字仲晦,一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徽州婺源人,事蹟详见门人黄勉斋所作之《行状》,及《宋史道学传》等。生于建炎四年,卒于庆元六年,年七十一,(公元一一三○年——二○○年)于理学能容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  相似文献   

16.
《黄箓科仪》十二卷,不著编辑名氏,今所见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和亲王重刻朱墨套印本,每半页九行,行十五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方有《黄箓科仪》四字。卷端题《清微黄箓大斋科仪目录》一行。朱印乐谱工尺,墨印句  相似文献   

17.
英国政治哲学家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年)著《政治正义论》,全名为《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读书共三卷八篇,约54万字。于1793年、1796年、1798年先后出版过三版,对当时英国激进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代表了从启蒙思想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过渡阶段。葛德文认为,实现政治正义的前提是人类生而平等,人的天赋才能和知识有差别,但在彼此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道德自我论》提要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系硕士刘淑萍“没有个体的再生产任何社会都无法存在,而没有自我再生产,任何个体都无法存在”。因而,自人类思想史的“轴心时代”以降,关于个体自我的存有与生成问题,始终构成了学者的理论探索的重心。在当代,随着科学由生物...  相似文献   

19.
(一)《易》学源流 《易》始于《墳》,《墳》是我国最早的萌芽《易》书。“墳”字之义,凡突出于地面的丘、陵、岗、垄,皆谓之“墳”。自有人类原始之初,面临着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这三件大事,如“墳”底突出人世,须人认识、研究、利用、志之为书,故名《三墳》。按古史划分,在洪荒纪后,滋演纪初,天皇先灵氏,取天象以治人世,才演《象》。地皇后德氏,酌地形以谋地利,才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气命以卫民生,才演《气墳》。三皇并用物体符号代文作记,成为肇始《初墳》。下传三帝,即《孔子家语》所说:自伏羲以下称帝。昊帝伏羲,观天象。  相似文献   

20.
(一)《易》学源流《易》始于《墳》,《墳》是我国最早的萌芽《易》书。“墳”字之义,凡突出于地面的丘、陵、岗、垄,皆谓之“墳”。自有人类原始之初,面临着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这三件大事,如“墳”底突出人世,须人认识、研究、利用、志之为书,故名《三墳》。按古史划分,在洪荒纪后,滋演纪初,天皇先灵氏,取天象以治人世,才演《象》。地皇后德氏,酌地形以谋地利,才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气命以卫民生,才演《气墳》。三皇并用物体符号代文作记,成为肇始《初墳》。下传三帝,即《孔子家语》所说:自伏羲以下称帝。吴帝伏羲,观天象,画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