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孤独     
孤独是痛苦的灵魂在尘世中诗意的栖居方式。所以说,孤独是一种痛苦的境界,也是一种诗意的境界。徐无鬼先生有言云,凡能够忍受孤独或者是享受孤独的人,都是灵魂的强劲者。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如鸟集蚁聚,成群结伴,涌向城市,形成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之势,那并不是显示着人的强大,恰是暴露了个体的怯懦和无能。只有孤独者,或静处一室,或独行深山,才凸现着人寂静的力量和宏大的精神境界。从表面上看,孤独者似乎远离喧嚣的尘世,超然于物欲之上。但从本质上推敲,孤独者并不是远离尘世,而是换一种方式去亲近尘世。真正孤独的人意识不到…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纳入思想的范围,提出"人诗意地栖居",追问"诗意"对于人的存在何以可能。首先,人的筑造与栖居的可能在于栖居规定筑造,筑造是人的存在的显示,也就是人逗留于大地上,作为"天地神人"四方中保护者和建筑者的意义。而物的空的给予性,使人的栖居即在"天地人神"中的逗留成为可能。其次,世界的"让居住"及人对诗意栖居的语言之召唤使物的聚集成为可能。再次,语言之所以可以承诺物聚集的可能,乃在于语言的纯粹性。诗意的语言能通达人的栖居。反思"人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阐释学的意义,更是对人的居住的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在喧闹的人群中,是不会寻找到诗意的。诗意必须要回到自己,要么一个人站在一棵树下寻找绿意,要么你就是一棵树,诗意的本质,是安静中的蓬勃。活在一群狐朋狗友中,是不容易有诗意的。世俗的吃喝玩乐,只能养成世俗的情趣和情绪。诗意的圈子,二三人足矣,彼此赏心,却从不腻在一起。距离是诗意的一部分,所有隔着距离的情感才会美。大自然里最诗意的画面都是  相似文献   

4.
林伟民 《美与时代》2006,(10):18-19
易健先生的《美学》从人类整个生命活动、生存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分析、阐释审美活动的。在作者看来,审美是指向人生的,美学自然是对人的生命活动作诗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的生命的宣言,生命的自白。美学的宗旨就是将人们引向诗意化的境界,让人们“栖居在诗意中”,按美的规律来建造人自身。在美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上,本书另一个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彻底摒弃了长期以来美学研究中主、客二分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审美活动是主体、客体的一种双向活动。在易先生看来,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不能游离于审美活动之外,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潜在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5.
杨玲 《孔子研究》2023,(6):56-65+158
《诗经·周南·卷耳》主旨纷纭,其阐释分歧主要集中在“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之“周行”的训释。经学主训“官列”,由此产生“官人说”。文学主训“道路”,于是有了“怀人说”。通过引证本书、他书、小学典籍分析考辨可知:“周行”非“周道”,无道路义。《卷耳》之“周行”如训为“道路”,诗意难通;训为“官列”,则诗意豁然,且上博简《孔子诗论》“《卷耳》,不知人”也可得妥当解释,《卷耳》的经典特质、丰富内涵和本事均可揭橥、呈现。于此可见训诂之于《诗经》文本阐释之重要。  相似文献   

6.
道可道     
荷尔德林曾经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我当初并没读懂它。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远远多于快乐和幸福,奢谈什么“诗意地栖居”?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写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吴为山先生有一件作品,名为《春风》,吴为山这样解释作品创意的源头:当时我生病在家,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起来,小脚丫翘起来,可爱至极……这便是生活的诗意了。  相似文献   

7.
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在这个多元快速发展的时代,受到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只重视金钱,不注重精神;只注重消费,不注重创造,生命缺乏诗意灵性。当代女大学生只有直面自己的生存困境,通过"思"与"诗"摆脱资本、技术与消费等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束缚,以诗与思为聆听大道道说的方式,超越女性的他者地位,实现本真生存,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8.
任何建筑物都是一物。物就是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集聚在一起,使之切近,从而居有着映射游戏,展开世界的东西。因而,我们可以追问三个问题:1.物为何聚集天地神人?2.物如何使得这四种因素集聚在一起?3.他们之间的游戏如何展开世界?建筑物不是建筑师吹嘘自己“劳绩”的东西,而是人栖居在大地上的东西。唯有栖居,才有建筑。唯有诗意,才有栖居。所谓诗意,就是根据神性度量自身。  相似文献   

9.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诗意地栖居     
正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有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貌似和"诗意生活"沾不上边。一天天,忙于生计,辛苦劳碌,不自觉陷入对名利的追逐当中,与世沉浮。过的是烟火人生,哪有什么"诗意"可言?其实,诗意地生活,与贫富、忙闲、贵贱没有必然关系。它是一种心灵的富足,灵魂的怡然,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创这样一条“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让学生在它的滋润下学好英语,也就是说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我做了这么一些尝试。 一是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自身的审美因素,让它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在人的自然属性上主张顺从而不放纵,在人的社会属性上倡导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个人主义”,在人的身与心的和谐方式上追求审美方式,以构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道德诗意共存的和谐,这对当前人的自身和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栖居之思"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他的解释,"栖居"也即"筑造",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筑造有四种基本方式。诗(作诗)为其中之一,不过更源始、更根本。因为作诗既能通过语言命名存在和万物,从而为人敞开一个世界,又能为人的栖居采纳尺度,从而使人成为人所能是的那种存在者。人的栖居是"诗意的",指的不是理想中的未来的生存可能,而是人"在这大地上"生存的本质。栖居的"非诗意的"现实,是由于蓄意贯彻自身意志的现代人,通过技术对世界的过度算计造成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回到栖居的诗意本质。  相似文献   

14.
诗意栖居从古至今就是人居理念的美好理想,在当代的诸多危机面前,室内环境受可持续思想的影响,成为挽救人类生存栖息地的主要力量,它依然希望在困境中为人提供美好生活,帮助当代人类找回精神家园,其终极关怀是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让人企及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这是诗意栖居的人生绝美境地。  相似文献   

15.
智慧境界     
一个能够把诗意般的智慧带进僻静之处的人,不是隐士就是渔翁。要么在默享无风自动的情致,要么是垂钓波心的惬意悠闲。  相似文献   

16.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文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相似文献   

18.
忧郁的蓝色勿忘我,它微小而朴素,却具有能穿越心灵的色彩,让人难以忘怀。记得初次见到它就让我怦然心动,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蓝花串儿,却有这么一个诗意的名字,让我一下就爱上了它。  相似文献   

19.
诗意栖居的核心内涵是人对诗性生存的追求,即人努力超越现实生存的不足而实现一种诗意的生存,实现对爱、对美、对自由等目标的追求。对诗意栖居的追求贯穿于西方艺术文化发展的始终。当今中国有不少艺术文化作品片面追求现实生存和现实功利,忘情于平庸、欲望而放逐生命的诗性。这样的艺术文化有悖于艺术的存在意义,无法实现人的完满与自由,悖离了人类追求诗性生存的高贵本性。  相似文献   

20.
春来草自青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中有一段问答: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春来草自清。禅宗对于“佛法大意”的解释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春来草自青”,也许是因为它富于诗意,也许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些许玄机。说它富于诗意,我们可以用唐代韦应物《幽居》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