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佛教教规制度是佛教僧团制度和佛教戒律在不断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佛教中国化在制度层面的产物。中国古代佛教教规的建立,为佛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认真研究中国佛教教规制度的历史演变,提炼历史经验,汲取变革智慧,可以为新时代的寺院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释明贤 《法音》2020,(1):71-74
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国基永固,也是数千年来中国化佛教永恒不变的祝祷。十九届四中全会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号召全体佛教界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和佛教文化,不断提高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与深度。[2]而佛教教义从各个维度上自觉趋向于新时代进中国化的努力,必将以其"中国之义"奋力书写出"中国之治"的佛教答卷。  相似文献   

3.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佛教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对外来的佛教文化创造性吸收和发展的过程。本文认为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在精神上相融相通,二是佛教为中国社会之所需。文章从政治、佛教义理、僧团制度、民众信仰、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概要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容,认为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应该继续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负时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太虚大师在佛教菩萨  相似文献   

6.
释悟凡 《法音》2021,(4):18-20
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前提下,我国宗教的发展方向。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党的宗教政策在管理与落实中的具体体现。佛教中国化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部分。佛教中国化是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正信正行、清净庄严的佛教本色,是在适应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全面加强和创新佛教自身建设,持续推动中国佛教现代转型,不断增强佛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佛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所趋。  相似文献   

7.
许效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5-37
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与探讨,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和教界的共同热门话题。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的演变,就是不断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动态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表现为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切合,又表现为佛教的组织形式及社会活动方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袁帅 《法音》2022,(10):51-53
<正>佛教可以说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自传入中国以来,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便逐渐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深度广泛融合,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被主流社会群体、正统文化体系所接纳并且实现融合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系统深入地认识我国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点。我们知道,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唐代日本来华僧人通过向唐朝求经、购买、抄写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汉文佛教经典。这些佛教典籍不仅促成了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形成,而且证明日本佛教是继承了中国佛教而不断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20,(4)
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自汉代至今已经发展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三大支系,且他们各自分化出许多宗派,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现象,梁漱溟先生曾称佛教为"心理主义"。目前,佛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最深,也是成果数量最多的宗教。中国佛教心理学,尤其注重对佛理内涵的挖掘,并对其加以心理学诠释或实际验证。此外,正念、慈心禅之心理训练方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总体而言,本土佛教心理学研究,仍在不断构  相似文献   

11.
正(三)以多种方式展开的中国佛教和平行动在"中宗和"的引领指导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团结努力下,近十几年来,中国佛教不断将和谐和平精神与"心文化"智慧资源转化为促进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交流、构建和谐亚洲与和平世界的现实行动。在各种国际和平会议上发出了中国佛教的响亮声音,有急有难的地方留下了中国佛教慈善援助的身影。伴随中国佛教的和平行动,我也将自己的足迹和生命融入了更广大人群的生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12)
正绪言中国佛教自西汉末年(约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历了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在中国从一种输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变为输出文化。这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被学者称为是"中国文化与印欧文明完美结合的展现"。回顾中国佛教史,一定意义上即是佛教中国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进一步而言,也是汉传佛教祖庭兴起确立史。在众多宗派相继出现、祖庭成  相似文献   

13.
学诚 《中国宗教》2017,(8):16-17
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黄丽娇 《法音》2022,(8):70-76
<正>中国佛教协会在《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中指出:“今天,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而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佛教传承发展的时代大势与前进方向,是一个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汲取我国古代佛教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摆在全国佛教界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1]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紧密结合,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演绎出了中国化发展特色的汉传佛教。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始终坚持天台宗佛教的中国化方向,是国清寺1400多年发展历程史上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天台宗国清寺立足于祖庭文化,在爱国爱教、僧才培养、文化交流、服务大众方面,紧紧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政治制度、社区服务、文化习俗等发生密切关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样板、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在社会改革思潮的冲击下,积弱已久的中国佛教出现了全面复兴的景象。杨文会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始创者,先后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和祗洹精舍,前者广搜佛经,刻印流通,后者办学授课,培育佛教人才,一代佛教义学之风由此而得以开启。  自此以后,佛教团体和组织相继诞生,佛教出版机构遍于各地,佛教刊物不断问世,各种佛教图书源源刊行,佛教各宗均受到传扬,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种的佛典翻译积极开展,作为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广泛进行。凡此种种,给古老的中国佛教带来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17.
《瑜伽焰口》是寺院中最为广泛的法事活动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本人旨在通过对河北柏林禅寺《瑜伽焰口》的音乐考察,进一步了解佛教音乐在不断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相似文献   

18.
金素芳 《法音》2020,(3):52-55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从古代印度传到中国,随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逐渐成为对中国思想、文化、习俗乃至民族精神产生深刻影响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1]长期以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最终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李嶷 《中国宗教》2012,(5):67-69
法不孤起,仗缘乃生,佛教就是在与时代和社会的不断适应中传承与弘扬。杭州市佛教协会的这些探索,其实是中国佛教界自身建设的缩影。而佛教僧团,也就是这样在与时代和社会的不断适应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佛教绘画始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历代擅画佛像者不胜枚举,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着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佛教绘画以其生动的佛教形象,对社会大众及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附着于本土的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其佛画艺术形象已经完全融合于我国传统的人物画形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