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事不如无     
如意 《佛教文化》2012,(6):104-104
“好事不如无”是很多禅宗祖师在启发弟子悟道时,经常说的一句禅语。如《五灯会元·赵州本传》记载: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的侍者文远,正在大殿中拜佛,被赵州禅师看到了,禅师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正《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格言体文集,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内容以做人处世的道理为主。作者以"菜根"为此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体味过膏粱厚味之后,《菜根谭》中的这句话宛如细嚼菜根的一点香。  相似文献   

3.
清人洪应明在他的今天才被人们视为名著的《菜根谭》里说出了一句精彩的格言:“德者才之主”。从人才学和人才发展的角度来衡量,洪先生的这句誓言真可以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才就是指那些才智较高、用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作出一定成就和贡献的人。而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才,则是除了必须具备较为优越的个体自然素质(天性聪颖、才智较高)外,还必须具备伦理道德观,恪守道德、伦理、信义,把自己独特的才力和创造力奉献给社会和人民,奉献给这块社会主义的沃土。如此德才兼备,才因德而显,德因才而彰,才…  相似文献   

4.
道教辞典     
炼形道教修炼术语。一、炼养身形。即通过导引、行气等炼好身体,为“得道成仙”创造条件,义同“筑基”。《至游子》卷下:“学道者必先养其身,而后可与议矣。”“止行炼形可乎?奇士曰:斯住世矣,为其返老还少也。”《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玄门大论三一诀》:“守神炼形为中乘。”二、炼养“内丹”。即通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实现三归二、二归一而“结胎成丹”。《灵宝毕法·金液还丹第七》云:“则大药将成,谓之金液;肘后抽之入脑,自上复下降下田,则曰还丹。又复前升,遍满四体,自下而上,则曰炼形。”又云:“此采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精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说成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词着眼,一些人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说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相似文献   

6.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7.
古笈中,《周易》预测事例的记载不少,多不为人们所相信。《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多为研《易》者所趣读。其中有能够理解的,也有不能理解的。如《左传》《国语》中的“之八”、“皆八”就很难理解。前人尽管有其解说,总觉不通。又如《左传》成公十六年筮得《复》卦无动爻,即:  相似文献   

8.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许启贤教授主编、多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与编写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与故事》(以下简称《格言》)一书(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是挖掘和利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为当前道德教育和建设服务的一个成功尝试。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会长萧克、会长费孝通分别为该书题词,副会长杜导正为该书作序。《格言》一书采取道德格言与美德故事相匹配的结构方式。普及和推广道德格言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建设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  相似文献   

9.
留一步与人     
《菜根谭》中云:“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可谓深得处世的奥妙。  相似文献   

10.
帛书《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刑德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在这批帛书中,有两种《老子》抄本(即甲本和乙本),在抄写乙本的那幅帛上,尚抄有四种古佚书,因其在乙本之前,故称其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这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其抄写年代约在汉惠帝至汉文帝初年。经过唐兰、李学勤、陈鼓应及余明光等先生的考证,认定此四种古佚书即《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黄帝四经》。关于其成书年代,现在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如唐兰、余明光、陈鼓应等);另有一些学者则…  相似文献   

11.
一、注重思想阐发的王凌注《孙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孙子兵法一卷,魏武、王凌集解。”此书已佚。王凌死于嘉平三年(252),其成书当在此前。《通志·艺文略》亦有著录,似此书在南宋初尚存。此书内容大体如何?曹注《孙子》内容已众所周知,王凌注《孙子》则所知者甚少,今据所见资料试做一粗略勾勒。孙星衍《孙子十家注序》说:疑《通典》“用曹公、王凌、孟氏诸古人注,故有‘王子曰’,即凌也。”笔者为此查阅了《通典》,发现其所引“王子”注虽如凤毛麟角,但仍可看出其注文较为通俗、注重思想阐发、善用比喻、语言也较洗…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著作,那么,《易经》则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历史哲学著作。它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素朴的唯物主义认识途径,对前代历史文献、民歌民谣、卜筮之辞、民间谚语、日常生活格言,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进行广泛地搜罗,在其象、数、辞三者统一的思维模式中,表达出“唯变所适”的历史辩证发展的思想萌芽,并企图以此认识规律达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把握世界变化的目的,从而去指导人们的现实活动。因此,这部历来多被误认为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的迷离朴朔的上古经典,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并不是一部卜筮之书,而是一部“兼三才而两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早期历史哲学之作。  相似文献   

13.
吴言生 《法音》2007,(4):57-64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  相似文献   

14.
说半     
读明人洪应叫的《菜根谭》,至“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陶,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不觉其逆干心,于是想说说这个“半”字。  相似文献   

15.
心是晶莹剔透的心。《菜根谭》有云:心虚则性现。心静下来,就如同一面镜子,万物都可以朗照,万物即纳胸怀。平是平静如砥的平。风来不起波澜,云去不剥不拣。八风吹不动,我自岿然如钟。心灵安宁如禅定,声色犬马全不听。气是气定神闲的气。不疾不徐,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17.
由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旨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江泽民同志为这本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李岚清同志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作序。他在序中说,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相似文献   

18.
“利建侯”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屯卦》卦辞“利建侯”一语,古代说《易》者均释“侯”为“诸侯”.如程颐《易传》说:“必广资辅助,故利建侯.”朱熹《周易本义》也说:“故筮立君者遇之则吉也.”后世学者从之,未见持异义者. 然笔者在反复玩味《屯卦》卦辞和六爻爻辞后,愈觉得前人所释欠妥,“侯”字似应释为“射侯”之“侯”,即箭靶.兹  相似文献   

19.
“人法自然”这一命题出自老子《道德经》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自然五者转相法,其逻辑推演实为人法自然.此语,唐人李约《道德真经新注》断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断句,颇受自魏源以来一些学者所注意.今人高亨《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干校读》即采此断法.依此,则人法自然之意尤为明豁.人法自然以道法自然为其形上学依据.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指事物之本然状态,即自然性.道所法之自然性在道自身,为道性之所具,此乃道之所以为道者(“道道”).故《老子河上公章句》释道法自然为“道性自然”;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谓“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亦以“自然”为道之性.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末,当西方鸦片商人登上中华大地时,最感惊异的景象,也许要算当时正在兴起的“百岁人瑞坊”了。它可以视为信仰的丰碑。中国人信仰什么?一般认为,士人信奉儒、道,庶民信仰杂神。然而最简括的表述,可说共同信仰一个“老”字。儒家,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悉以伦理学为范围”(参见《中国伦理学史》),其出发点为孝悌,即尊老敬长。道家,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参见《中国哲学简史》)即“修道而养寿”(《史记·老子传》)。杂神的迷信,则与“人老成精,物老成妖”(《晋书·五行志》)的观念紧密相联。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