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理工科院校对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创新,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交叉性"、"因材施教性"及"与时俱进性",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体会艺术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学生艺术素质不容乐观,与发达城市的高校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的观念陈旧,理论缺乏、研究滞后等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脱节。要构建完善的"非遗"课程体系,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金淑芳  李志 《美与时代》2015,(1):127-128
"纯艺术"和"设计艺术"二者在通识美育中的作用不同。一方面艺术史、绘画类课程的"纯艺术"性教育满足了有高雅审美需求的部分学生自我修养的建构,能够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一定的高雅艺术知识普及;另一方面生活化和普及性的设计艺术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应该将其纳入通识美育课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设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行将能够通过提升受众审美品位来形成保障中国设计艺术自身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加强艺术教育,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独特作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高校加强艺术教育,需要成立专业机构、加强课程建设、推进队伍建设、注重科学研究、增加资金投入.当下,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能唱歌、会跳舞、懂欣赏,更要通过提升艺术教育质量让广大学生寻找到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羌族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审美内涵.羌族艺术主要表现在文学,宗教、表演、设计和民俗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蕴涵于羌族艺术中的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贯穿于羌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歌舞戏曲、建筑工艺、民族习俗,以及各种文化生活之中,是羌族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和艺术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一定的神圣性、神秘性和神奇性,是羌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宗教感召力、审美鉴赏力和艺术生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部2006年3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普遍开展的公益性、大众性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主导者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强化自身能力,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做好前提准备.  相似文献   

9.
陈晨 《美与时代》2013,(11):117-117
自从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开始重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并且教育部已经多次发布文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监督以及检查,最终使得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使得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梅 《美与时代》2004,(12):87-89
高校艺术教育是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艺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新世纪变革人才的关键所在。必须依据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原则,加快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和力度,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有本专业特点的艺术教育完善体系。  相似文献   

11.
插画艺术直观且富有感染力,其与品牌文化相结合是一个火热的设计趋势。借助插画艺术的形式塑造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有助于城市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澳门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城市,集旅游文化、建筑文化、民俗与宗教文化于一体。为了使澳门城市品牌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活力,对插画艺术在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归纳总结澳门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并结合当代审美,从插画艺术视觉形象的角度研究澳门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羽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8-199
在我国漫长的舞蹈历史中,巫傩舞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民俗、艺术和宗教集合形式下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湘西巫傩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着手,通过视觉的角度进行切入,在湘西巫傩舞视觉与形态审美方面进行着重的分析和阐释,尤其是表演者的服饰特点、体态动律以及巫傩面具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展示本源的巫傩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在情感表达、灵魂净化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价值。艺术教育可以把人内心隐秘的东西挖掘出来,通过审美实现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解放。与其他学科不同,艺术教育是通过各种具体的艺术作品来完善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加强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有利于其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释放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审美教育是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一种美育教育,它是通过大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参与艺术审美活动来完成的。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每位高校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实践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结合艺术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艺术实践中的德育和美育要素,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相对较弱,存在教学目标不明、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随意等方面的不足。探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将自然美、社会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审美形态引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各审美形态在人格熏陶、审美能力提升上的积极作用;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考察、互联网在线教学和传统媒体教学相结合,丰富、扩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途径;最后,在评价机制上,将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干预相结合,发挥评价机制对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多元化立体化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金秋 《美与时代》2014,(3):131-132
宗教与艺术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混合体。宗教艺术的特点使这一类艺术不但具备宗教文化的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赋予浓郁色彩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部分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与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这些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民间艺术那种与生活日用融合在一起的精神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时,民间艺术可能会获得研究的新生机与发展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9.
岭南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文化,各类建筑装饰艺术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审美情趣等。从广东省广州市陈家祠堂建筑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结构特征,通过探析陈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题材、寓意,总结出装饰艺术在陈家祠堂当中的装饰作用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民族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助力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神韵,这些兵马俑的出土记录着古代中国的服饰魅力,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服饰艺术和审美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正走向普及,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开设也日趋相同,因此,发挥高校教育地域性特点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陕西位于中国的中心部位,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兵马俑的出土为陕西高校服装艺术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项宝贵财富。陕西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发挥地域性优势,挖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探索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形成陕西地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