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阐释时,学界一般认为道德调节的范围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但只是强调精神层面的自我,而没有对人与自我“身”“心”两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全面探讨,忽略了生命肉体层面的自我。因而,当前的伦理学理论形成了道德调节关系的部分缺位,这在实践中影响了道德调节功能的更好发挥。笔者认为,道德调节关系的内涵应当拓展,应将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包括在内。一1.从道德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分析,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是与道德调节的其它…  相似文献   

2.
走出半人时代--对知识与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地理解知识的概念 ,没能摆正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近代以来盛行的科技理性主义进步观 ,片面夸大科技知识的作用 ,忽视道德的作用 ,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也导致了“半个人”的出现。要走出“半人时代”,必须正确认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俊人 《现代哲学》2003,20(1):65-75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人类道德生活所内含的美德一目的论与规范一道义论之双重维度。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社会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在现阶段的重大任务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各种条件。这种创造条件既要从经济、政治等制度的显性方面努力,也要从道德价值观念等隐性方面用功。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缺少了这一方面所谓发展就不是真正的发展,更谈不上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必须建构有利于这种发展的现代道德。一、活动、关系和个性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人是道德的主体肖雪慧道德起源于人类对良好生活原则的探寻,并以规范的形式把有利于个体和类的保存发展的行为确立下来。它既应为人们满足起码的生存需要提供必要的社会准则,又应为人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导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工具。道德的工具本质揭示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与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道德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然而,在道德实际运行中,它的工具本质常常被忘却,出现道德由工具变为目的,人由道德主体变为被道德役使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切文化规范起作用的特点往往是要由工具上升为目的方可更好地实现其作用。道德必须具有它的神圣性,使人们把它作为值得追求的事,道德规范的作用才由于具备自律的基础而得到保证。不过,这个原因还是潜在的。只有当它与某些社会原因结合在一起时,潜在的原因才会转化为现实。比如,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社会集团的利益斗争导致社会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峙格局。统治集团的道德作为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道德,一方面或多或少包含一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要求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却是直接从他们的特殊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因而道德在本质上就成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以及在这种行为规范下所形成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等。根据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道德可划分为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三个层次。所谓道德素质,就是指创造个体在这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道德的作用在于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调整社会关系。在创造领域就表现为指导创造实践活动,纠正不利于创造的行为,从而协调  相似文献   

7.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6,(1):112-115
朱熹强调后天的努力对个体人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性,故而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但是不可否认朱熹在探讨个体人的道德水平高低时,认为“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深厚薄之异”,认为人的道德和出生时的“禀气”有关,具有先在性,具有先天的因素。他从“禀五行之气”与“五常”、“禀气与人的善恶的先在性、用“禀气”论证人道德根性上的差异的先在性三个方面,用“禀气”说明了人的道德先在性。  相似文献   

8.
由川、陕两省伦理学会发起的中国西部首届伦理学理论讨论会,经过两省学会一年的筹备,于1987年4月6日至10日,以“人的发展与道德进步”为主题在西安召开。正式代表45人,来自11省市(包括西部以外的特遨代表),提供论文46篇。会议采取专题分组讨论与大会论辩相结合的形式,紧紧围绕中心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人与道德的关系,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的本质、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关系、道德价值的判断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激烈而深入的论争。其中每个问题都有不同观点甚至对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生命本性看道德与伦理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伦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必然与人的生命本性有着内在关联.人的超自然性蕴含着做人问题,道德、伦理是做人问题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方向上的解决.道德是个体做人方向与方式的选择,伦理是包含底线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规范系统.道德、伦理的区分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丹  李丹 《心理科学》2005,28(5):1231-1234
抽取上海市初中三个年级217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对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和问卷调查,考察初中阶段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道德判断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与移情能力之问没有显著相关;移情能力中的个别指标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显著;在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水平、以及助人动机、帮助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故事呈现方式不同会对故事与自己相关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与生态学、经济学、美学、宗教和神学、哲学等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是生态伦理学不同的研究方向。大自然对人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生态价值的物质形态方面,它作为使用价值,满足人的物质利益要求。另方面又表现在它的观念形态方面,例如它满足人对美的追求,实现主体的欣赏价值和心理享受。因而,大自然的美形成人们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意识,包括生态活动中的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认识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7月2-3日,由上饶师范学院主办、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协办的"道德责任与人的品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印度、美国、意大利等国的13位外国学者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一、道德责任及人的品性的概念、关系、方法道德责任的根据、基础、限度和归责等问题是伦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在伦理学史上得到了长期的深入研究。与会学者们围绕道德责任的概念、道德  相似文献   

13.
由李权时、章海山等撰写的《经济人与道德人》一书(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有关道德与经济关系理论研究的一部有特色的、开拓性的著作。我国正处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时期,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活动正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各种利益关系重新分化组合,道德领域也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有关道德的现实研究和理论探讨,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成为理论工作者应担负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该书就是带着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开展这一研究的。根据我国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这本书将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成穷 《宗教学研究》2002,3(3):75-86
本文论述了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文章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 ,文章从存在的维度、与求生活动的距离、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 ,以及表现形式等四个方面 ,对宗教与道德的不同方面作了分疏 ,同时指出它们在两个方面的相通性 :有一二元对峙的价值坐标 ;有维持、巩固社会秩序的相似功能。第二部分对宗教与世俗道德的关系作了论述。这种关系是交互的 :一方面 ,宗教能“圣化”道德 ,能把自己的某些信条直接转化为世俗道德 ;另一方面 ,宗教也能从世俗道德吸取某些道德资源 ,使之成为自己教义和道德的组成部分 ,而世俗道德也能迫使宗教作出某种相应的改变。第三部分讨论了宗教道德及其基本特征。文章在肯定宗教道德存在的同时 ,指出宗教道德具有神圣的宗教背景、倾向于众生平等的博爱、和更带禁欲色彩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道德相对主义又称伦理相对主义,它既是人类道德认识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又是现实的人类道德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方式或实践。道德相对主义的存在具有多重合理性,包括社会(实践的、生活的)层面的存在合理性和认识论层面的存在合理性以及价值合理性。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道德相对主义所面对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外部的道德绝对主义的挑战,一个是来自其内部的极端的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道德相对主义在道德多元与道德一元的关系问题、道德工具论与道德目的论的关系问题、道德策略灵活性与道德原则坚定性的关系问题上将激励我们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音乐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艺术与道德关系的特殊方面。温和的道德论认为对艺术作品既可以进行审美评价也可以进行道德评价,作品的道德价值可能影响审美评价。即使被评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也会在其创作或接受的背景中遭遇伦理困境。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更加复杂。现代某些音乐作品充斥低俗恶俗、娱乐至上和道德虚无主义,因而音乐和道德的关系更加紧张。音乐对人的道德产生影响的方式表现为:作为独特的声音工具被运用到具体的伦理情境中;通过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激起人的道德情感,唤醒人的道德追求;通过塑造道德想象力,帮助道德主体重新思考伦理道德问题;使人的身体或精神产生愉悦或痛苦,从而对人生的快乐和幸福生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2)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3)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李学忠在《回族研究》2003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伊斯兰教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其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人与真主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二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三是调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同样起着积极作用:一、强调爱国主义,维护团结统一,反对分裂;二、“命人行善,止人作恶”;三、提倡孝敬父母、夫妻互敬、邻里友善的家庭美德和仁爱思想;四、提倡济贫扶弱、互助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五、树立诚实守信、公正…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伦理道德与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 ,一些论著对伦理道德与智慧的关系问题作了诸多积极的探讨 ,《哲学动态》还开展了这方面的讨论和争鸣。笔者认为 ,这种探讨和争鸣实际上开辟了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实践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重视 ,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为此 ,笔者在这里不揣浅陋发表几点看法。一伦理与道德相通却不相同 ,伦理与智慧的关系和道德与智慧的关系并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关系。因此 ,讨论伦理道德与智慧的关系 ,首先需要对伦理与道德这两个不同概念作出区分。在学理上 ,中国伦理学界很多人长期将伦理与道德看成是同一种含义的范畴 ,以为“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