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说明,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正是在头脑中“内隐”的道德认识的作用下,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正象列宁同志所说:“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①本文,想从西方“道德发展阶段论”以及人们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中,探讨中国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趋势,以便为道德教育提供一点心理学依据。“道德发展阶段论”本世纪三十年代就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欧洲腹地日内瓦提出。可惜,反映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任何反响,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人们才回过头来对皮亚杰的早期研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目前在西方循着这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纪律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教育界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在我国已经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近年来,有人对中小学生“五爱”公德(爱相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心理发展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为加强和改善我国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心理学依据。然而,对于中小学生纪律观念的发展,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而纪律观念客观地存在于儿童的品德结构中,且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因此,对纪律观念发展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1,24(3):334-338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的发展研究是西方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本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常常不过是指称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法(heuristic)。但后来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儿童对心理生活的认识真的是一种“理论”,这就形成了所谓“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  相似文献   

4.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始于60年代末,近年来倾向于多因素的实验研究.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5.
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卿素兰  罗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5,28(2):497-500
核心领域朴素“理论”是目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学前儿童已获得丰富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且大量的实验证明4岁儿童已经拥有心理理论,但是他们是否还具有其他核心领域朴素“理论”,这些朴素“理论”的发展是否具有同步性等问题,仍然是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争论的焦点。该文介绍了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新进展,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动因.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儿童的社会化、良好个性、品德、情绪情感的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能力、学习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点.  相似文献   

7.
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思潮,已经影响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对发展心理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在美国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现代认知发展心理学。本文是对现代认知发展心理学产生、发展和研究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个体审美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卫 《哲学动态》2001,(6):14-17
美育的任务 ,就其特殊性而言 ,是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对我国来说 ,“审美发展”(aestheticdevelopment)是一个从西方英语国家引进的美育理论概念 ,个体审美发展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和美育理论结合的产物 ,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 2 0世纪各种心理学理论中 ,发展心理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可谓最大 ,目前我国也已经拥有不少发展心理学方面的论著和实验研究报告。但是 ,无论是在美学界 ,还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界 ,我国对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审美发展研究却几乎是空白。目前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是依据皮亚杰…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中的社会化是指一生物有机体向社会有机体的转化过程,儿童社会化过程就启始于出生。关于儿童社会化的探讨是发展心理学的中心课题,无疑也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近年西方对儿童社会化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再度盛行起来,下面做个简单介绍。纵观许多关于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学研究,很容易发现,是各种总体的理论模型在支配着研究者的思想。每一种模型都首先给出儿童与他人接触时发生作用的特殊假设和发展途径。便径直去探讨社会化的最终产物及其心理机制过程过程。有这样三种模型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的各种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儿童心理学对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列宁曾指出:儿童智力发展史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儿童心理学能为教育工作、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提供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就决定了我们探讨我国儿童心理学前进道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探索五爱公德在中小学生中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规律,是我国心理学者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课题.我国心理学家黄翼早年的研究指出,儿童的爱国家品德须从小学培养起.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我国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引进”的学科,与发达国家心理学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心理学比较落后。因此,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心理学,有必要出版有关西方心理学史方面的书籍,让从事心理学及有关学科工作、研究的人了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吸收。借鉴西方心理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用于指导我国心理学的研究,丰富我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揭示儿童的智慧发展规律,一直是心理学孜孜不懈地追求。在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研究的早期和中期,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尽管皮亚杰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更加关注认知结构在认知中的主导作用,但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一反应”(S—R)的单向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人有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事实,因此,人的意识即成为“普通心理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其它一些分支心理学(如儿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中也不能回避作为具体个人的意识问题。但是,关于人的意识的概念,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至今日,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对心理学的发展显然不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心理学家在说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时,几乎都借助于时代精神的概念。为了加深对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为了揭示心理学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必须对西方心理学史中的时代精神说有科学的认识。西方心理学史家研竟是如何定义“时代精神”这一概念的? 西方心理学史中的时代精神概念系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认为:“政治史、国家的法制、艺术、宗教对于哲学的关系,并不在于它们是哲学的原因,也不在于相反地哲学  相似文献   

16.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幼儿百以内数概念的形成和促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我们研究小组的一篇题为“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的发展”的文章中曾提到,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在“动”中研究发展的潜力以及作为认知对象的系统结构。本研究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提出来的。儿童数概念的研究在国际上是发展心理学较早的研究课题之一。现代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1962年为止,关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也进行过一定的研究,累积了不少有关资料。1979年全国九个地区对3—7岁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本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幼儿百以内数概念的形成,以更好地为开发亿万儿童的智力服务。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今中国心理学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下,仍存在不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原论和机械论等局限,这导致中国心理学在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心理学在面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人具有生物、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复杂属性,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回答“什么是人”的根本问题,人的心理与思想、人的属性及其发展、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等问题。重构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俄罗斯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的现状表现为:(1)对维果茨基心理学遗产的整理出版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2)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发展阶段与维果茨基概念的逻辑结构研究;(3)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发展;(4)俄罗斯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及化历史心理学的批评。作认为,在当前俄罗斯对维果茨基的研究远不及西方“维果茨基热”有其重要的原因:当前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因素;西方维果茨基热是由于西方心理学自身的缺陷;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化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20.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