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据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学报》52册(1980年3月)、53册(1981年3月)载:该所举办“隋唐时代的道教和佛教”研究班。主持人福永光司本研究班开始时设想了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一)道教是在中国土著咒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收有国家宗教的儒教的伦理观念,又受从西域印度传来的佛教等影响,融合而成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的道教同佛教(中国佛教)糅合后传来日本,又以日本的土著咒术宗教信仰、思想、礼仪为基础,改变为具有日本素质的宗教,就正是日本的神道(神道学)。(隋唐时代是以“印度——中  相似文献   

2.
日本主要的新兴教团(神道教系列)张大柘日本的新宗教涉及佛教、神道教、基督教、诸教等宗教领域。就神道教系的新宗教而言,它是日本近现代社会新宗教运动的先躯。①它不以神社为信仰中心,而是融会了佛教、阴阳道、儒学的教义、仪式和修行方法,以彻底的现世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神道教形成的视角来考察神道教文化软力量起源,认为日本神道教的特征、神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神道教力量的发挥密切相关。文章从六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神道教文化的力量,包括众多信众的追捧,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加强了社会和国家的组织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增进了集团和地区的团结,并对现实社会发挥影响等。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价值观与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上,无法和佛教这样的世界性宗教相比拟,因此容易被右翼势力所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神话及道教题材在敦煌佛教壁画中的出现,是佛道思想融合的具体反映,也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特殊形式。实际上,宗教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今天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挖掘。敦煌壁画以佛教题材著称,不过也并不缺少其他宗教的题材,这反映了敦煌作为不同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的特点。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5.
1999年初,我们老俩口去探望在日本福冈的女儿。虽然语言不通,又没有门路,可是我还想了解一下日本的宗教情况。经过努力,女儿终于为我找到了一位高女士,她是位基督教新教信徒。说是星期日可带我去教堂参观教会活动。高女士很热情,晚上,她和丈夫邵先生一起到女儿家中来了。这是一对接近40岁的夫妻,女士在一所中学任教,丈夫还在读博士,都是北京人。他们介绍说,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儒教和佛教。神道教在社区,儒教在会社,佛教主要在家中。每家几乎都有佛堂,供的却是祖先(原话如此)。三教中神道教长期是日本的国教,其信仰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17,(10):11-13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两大传统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佛教、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做好佛教道教工作,不只关系佛教道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还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日本,本土神道与外来佛教扮演了一对"自我"与"他者"的角色:当神佛遭遇之初,后者以"他者"之普遍性包摄"自我"之特殊性的形式将日本人对神的崇拜纳入对佛的信仰当中;而由此产生的文化压抑和原乡迷失,又推动前者以强调特殊之"自我"有别于普遍之"他者"的方式摆脱对后者的依附。由此实现的神佛关系逆转不止具有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积极意义,更内含了一种以"自我"包摄一切"他者",即民族中心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论西域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由于佛教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西域各国作为中介,因此,西域各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于佛教当中,对中国的本土宗教发生重要的影响。有证据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西域胡人直接参与了当时的道教组织,这一方面表明西域文化对道教产生影响的途径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直接,另一方面表明宗教文化的影响总是双向的。本文试图从方术、神话、服饰、音乐诸方面分析道教所受到的西域文化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佛教与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佛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包容、增上的作用。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浸润。第一个方面是礼敬君主。印度佛教认为僧人不应受世俗伦理的约束,甚至于见了君王都可以不行跪拜之  相似文献   

10.
道教文化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文化概览刘仲宇道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仅对道教文化的各个侧面稍作巡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儒学及佛教一起合称三教。其中儒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哲学学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和佛教才是宗教。而佛教是外来的,道教才是本土的。道教在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