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喻柏林 《心理科学》1998,21(4):306-309,305
该研究在两个实验中探讨了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发现无论是弱化还是强化汉字字形的知觉整合性,都带来部位效应量值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
人对汉字的认知始于其字形。而智能计算机对汉字的识别,若能模拟或借鉴人认知的过程或特点,其智能化水平则会大大提高一步。可见,研究汉字的字形知觉,不论对于人或计算机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汉字字形,提出字形四种特征,然后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型,逐一考查它们与整字或部件认知的关系,最后尝试用当代认知心理学观点,对于经过验证的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沈烈敏(上海教育学院)1前言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有的强调字形...  相似文献   

4.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的知觉分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积家  盛红岩 《心理学报》1999,32(4):369-376
采用命名技术探讨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知觉分离的影响。实验一探讨了在由相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汉字整体中部件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由相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整体中,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易与部件数有关,在部件少的整体当中,部件反而更难同整体分离,部件之间结合得更紧密,当命名部件时,整体更难被忽视。实验二探讨了部件从由不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汉字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情况,结果表明:(1)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易取  相似文献   

5.
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认知特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多重评估法从760名小学3年级学生中选取了30名阅读与记字困难学生和30名正常学生为被试,分别研究了儿童视觉能力、听知觉能力和字形-音及字形义通道联结能力的识字认知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儿童基本语音辩别能力不存在落后,而在视觉辨别、字形长时记忆、语音短时记忆以及形音和形义联结长时记忆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落后。研究还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具有对汉字做浅层次机械加工和视觉加工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知觉经验对汉学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相似文献   

7.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7,30(5):1095-1098
以汉字为材料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对知觉的影响。实验1采用整体/局部的等级模式。结果表明,整体与部分的意义关系影响整体与部分的知觉。实验2采用启动范式,启动字部件与目标字有意义关系。结果表明,启动字部件对有意义联系的目标字有启动效应。整个研究表明,汉字知觉中存在由整体到部分和由部分到整体的双向平行加工,整体与部分的意义关系影响字词整体与部分的知觉。  相似文献   

8.
张忠炉  邢强  雷怡  李红 《心理科学》2019,(5):1026-1032
本研究旨在探讨顿悟式组块破解的信息加工机制及神经动态变化。被试完成汉字拆解任务,也即从一个源汉字中移动部件从而得到有效汉字。研究操纵部件之间在空间交错背景下的类别关系:同类(移动部件和剩余部件都是汉字)和异类(移动部件是笔画,剩余部件是汉字)。与此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同类条件比异类条件引发了更大的N2波动和减小的LPC波动。早期的N2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识别困难,而晚期的LPC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知觉转换困难。  相似文献   

9.
顿悟式组块破解的时间进程:ERP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永垒  韩玉昌  张侃 《心理科学》2005,28(5):1026-1032
本研究旨在探讨顿悟式组块破解的信息加工机制及神经动态变化。被试完成汉字拆解任务,也即从一个源汉字中移动部件从而得到有效汉字。研究操纵部件之间在空间交错背景下的类别关系:同类(移动部件和剩余部件都是汉字)和异类(移动部件是笔画,剩余部件是汉字)。与此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同类条件比异类条件引发了更大的N2波动和减小的LPC波动。早期的N2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识别困难,而晚期的LPC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知觉转换困难。  相似文献   

10.
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实验从分析汉字整体知觉的具体表现形式入手,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字的整体知觉对部件知觉的影响。实验一以分解方式为变量,考查字形整体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发现识别不同结构的字的部件之活动受知觉分解路线(如顺读或逆读)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分解方式效应很可能跟部位有关。实验二证实了这一分析,并进而认为部位效应又跟部位与字形整体知觉的紧密程度有关。实验三以语音码为变量,发现成字部件的字音与整体字语音一致者(形声字),其分解知觉成绩比不一致者(非形声字)有明显的优势。这意味着,整体字音知觉的单一性对部件知觉的作用。最后,本研究还考查了部件识别法的有效性,并认为在研究知觉的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时,该法不失为一种新的实验范型。  相似文献   

11.
在前期关于整字识别研究的基础上 ,增加任务难度 ,以不同倾斜角度呈现汉字、在心理旋转条件下进一步考察了结构对称汉字识别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 :结构对称字的反应时随着识别难度增加而延长的幅度明显小于非对称汉字 ,而且 ,在刺激字的各种倾斜状态下 ,结构对称汉字的识别反应时均显著小于非对称汉字 ,说明汉字的结构对称性不仅可促进汉字的识别进程 ,而且可增强汉字识别的恒常性。  相似文献   

12.
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的部件数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新林  曾捷英 《心理学报》2003,35(4):514-519
探讨部件数效应是否在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存在。要求被试识别重复速示方式下的具有不同部件数的汉字字形。大学生为被试。在实验1中,发现4部件字比在通透性、笔画数、字频和像素数上匹配的2部件字更容易识别字形;在实验2中,2部件字的通透性比4部件字更好,此时没有识别成绩上的差异。上面的结果表明在字形加工中存在着部件数效应,它指部件越多越容易识别汉字字形。在讨论部分提出了一个字形加工的部分线索模型,它指被试可以根据汉字的部分线索(例如部件)识别整个汉字。  相似文献   

13.
采用移动窗口范式分别探测单字词句、双字词句和混合句子阅读知觉广度的年老化模式。单字词句是完全由单字词组成的句子,双字词句是完全由双字词组成的句子,混合句的所有词由1~4个汉字组成,这些词汇的平均词长为1.5个字。结果发现:(1)老年读者在各种词长句子上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均是从注视字至其右侧2个汉字;(2)青年读者在各种词长句子上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汉字到右侧3个汉字空间。由此可见,年老化促使中文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变小,变得更加不对称;且句子构成词汇的词长并不调节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年老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研究中掩蔽刺激的干扰效应进行了探讨。两个实验分别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测了汉语阅读眼动研究中移动窗口范式和中央凹掩蔽范式下四种掩蔽条件(星号掩蔽、繁体字掩蔽、相似汉字掩蔽和控制条件)的干扰作用。两个实验比较一致的支持了在两种范式呈现条件下星号掩蔽材料的干扰效应较小,而繁体字和相似汉字的干扰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5.
空白间隔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辨认残缺汉字的方法考察空白间隔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空白间隔的长短和不同的插入位置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适当长度的空白间隔(大于等于600ms)能导致干扰效应的消失;(2)该空白间隔的位置越接近递进进程最后阶段,残缺汉字的辨认成绩越好,越不容易出现干扰。实验结果支持竞争激活假说,不支持失匹配假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高中二年级学生中文阅读的知觉广度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发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大约为注视点左侧一个或两个汉字到注视点右侧三个或四个汉字的空间;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正常阅读中的眼跳距离约为三个汉字的空间,在连续注视的过程中知觉广度有较小范围的重叠。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不同字号文本对读者阅读知觉广度和眼动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大、小字号文本时的阅读知觉广度都是四个字。字号大小不影响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但是影响读者的眼动模式。具体表现为:被试阅读小号字文本的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比大号字文本长,平均眼跳距离更短,相对眼跳距离(单位为字的个数)更长,注视次数更多。  相似文献   

18.
李杰  杨悦  赵婧 《心理学报》2021,53(8):821-836
通过分别以高频汉字(实验1)和图形非言语材料(实验2)为刺激的两个联合视觉注意任务, 并采用基于Budensen视觉注意理论的参数估计方法, 系统地探查小学三~六年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同时性加工技能缺陷的内在机制。以43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46名生理年龄匹配典型发展儿童为被试, 每类被试均被分为小学中年级组(三、四年级)和高年级组(五、六年级)。两个实验均发现不同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在知觉加工速度参数上显著小于控制组儿童。在空间注意分布权重参数上, 实验1的结果显示, 不同于控制组儿童向左侧化发展的注意分布模式, 两个年级组的阅读障碍儿童均表现为无偏的注意分布; 而实验2未发现显著组别差异。且这两种同时性加工子技能分别与不同水平的汉语阅读技能密切相关。结果表明,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同时加工多个视觉刺激时存在持续的知觉加工速度缓慢的问题, 在同时加工言语类刺激时还表现出异常的空间注意分布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从基础认知层面揭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缺陷机理, 为进一步设计相关的提高阅读效率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视觉工作记忆更新操作过程独立于刺激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2被试内设计和2-back视觉工作记忆更新任务,探讨不同刺激类型对任务的影响,并且分离更新任务中的操作与存储成分。结果发现,字母、具体意义的汉字、抽象意义的汉字以及图片的更新任务成绩没有差异,表明更新是一种程序化的认知过程,独立于刺激类型;不同材料的再认成绩存在差异,字母的再认率低于其它三种材料,汉字的再认率也略低于图片,表明更新任务中的存储与更新操作是相互独立的过程,在作业任务上可以产生分离。  相似文献   

20.
A Chinese compound character consists of a radical component and a stem component. When compound characters were presented briefly, Ss often reported seeing illusory recombinations of radicals and stems. A series of 5 experiments suggest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eeing illusory characters is not under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lexicality, pronounceability, or character frequency, but depends on 2 factors: (1) familiarity defined in terms of unit frequency, i.e.,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a unit either by itself or as part of a larger unit, and (2) the context-dependent perceptual distinctiveness of the components of a given charact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eemingly unreliable lexicality effect obtained in English studies may be reduced to a familiarity effect, and that what McClelland and Mozer (1986) referred to as the surround-similarity effect may be better characterized as an effect of perceptual distin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