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2.
本刊1979年第9期发表刘长林同志《论外因的重要作用》一文并组织了讨论之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表了意见。一些来稿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还是在于事物外部的影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的文章。该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谈到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物质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作者还明确提出:只有承认“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起决定作用,才“不是简单地重复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样一些词句”,从而在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起了一新耳目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仅就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涉及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通过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加以解决。下面我们发表沈步、李哲二同志的来稿,并欢迎理论工作者踊跃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且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也是如此。这种观点几乎成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观念,被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为了分析这种观点的实质,我们写了《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决定”一词,是有其严格的确定的含义的。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指经济基础是本源的,物质的,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它们之间的这种决定和被决  相似文献   

7.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一条真理。但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经过一个怎样的过程,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能否起决定性的作用,尚有不同的意见。现将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关于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了由两位作者合写的一篇题为:《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的文章。文章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所谓“‘物质与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来进行评论,而且加了引号,冠以标题,似乎是引之有据的。打开杂志一看,评论的是《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我的一篇文章《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再一看,原来,两位作者是针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思想,而认为,“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理论进行了讨论,引起了许多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自从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论断以后,在广大群众和理论工作者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论断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已有不少的论述。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否也是辩证唯物论中的重大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以及这一提法本身是否科学,从未开展过公开的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来,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提法特别流行,不论在哲学专著、大中学校教材、各种报刊文章里,还是在人们的日常谈话中都经常出现,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哲学范畴,而渗透到了治政、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这个提法究竟是否科学?如此广泛地采用这个提法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最初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提出来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物质变精神”,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就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部分问题讨论综述刘小敏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什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目前学术界有较大分歧。主要有以下五种代表性的意见。第一,“集体主义原则”说。论者认为,集体主义原则是道德建设的主旋棒,是道德进步的...  相似文献   

12.
陶富源同志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著文,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在地理环境的“剧变”后出现的,而人类社会早期又依赖地理环境,因此,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形成及早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为了求得正确结论,我们必须探讨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取向对医学专业精神有很大影响,表现为价值取向与医学专业精神的变化相伴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以个体自我本位价值凸显,使医学专业精神中涉及的整体本位价值主体地位难以确立,物质利益与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思想发生冲突的方式影响医学专业精神,提出医学专业精神的贯彻执行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4.
问题数量类型在跨学科迁移中所起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丽虹  莫雷 《心理科学》2001,24(5):597-598
在有关学习迁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有生态效度的情境中和内容丰富的数量领域学到的数学问题解决程序,往往不易迁移,它的结构关系和方法程序受到特殊领域的概念意义的限定。而在另外一些领域,象数学、逻辑这类学科中所学的知识易于迁移,这些学科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结构关系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只是用来证明这些关系。Bassok和Holyoak(1989)的研究曾考察了物理课中所学的问题解决程序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6.
4—6岁幼儿在物质缺失条件下交往策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然实验法探讨4—6岁幼儿在物质缺失的条件下交往策略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年龄、类型、性别维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幼儿交往策略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以5岁幼儿提高最为明显;性别特征不影响幼儿发起、协调、交换等交往策略的水平;在交换的四种类型中,按人数多少的顺序,依次为A型、C型、D型、B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一种新方法,在连加条件下测量了11-14岁学生的数字短时记忆容量,发现数字短时记忆容量不仅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而不断增加,而且与数字推理、数学成绩有很显著的相关,说明该方法是测量数字短时记忆容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移动窗口条件下语音、字形信息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初步探讨了语音、字形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错词后第一、二个字上,被试的阅读反应时加长;同音错词和形似错词同时引起反应时的增加;同音词引起的反应时增加效应消失得较早、较彻底。这表明:移动窗口条件下的汉语阅读理解过程中,(1)对语音和字形的加工是比较即时的;(2)语音和字形在正常阅读的字词识别早期同样起作用;(3)在发现错误之后,语音引导错误恢复的能力强于字形。  相似文献   

19.
移动窗口条件下语音、字形信息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初步探讨了音音、字形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错词经一、二个字上,被度的阅读反应时加长;同音错词和形似错词同时引起反应时的增加;同音词引起的反应时增加效应消失得较早、较彻底,这表明:T上的汉语阅读理解过程中,(1)对语音和这形的加工是比较好时的;(2)语音和字形在正常阅读的字词识别早期同样起作用;(3)在在发现错误一,语音引导错误恢复的能力强于字形。  相似文献   

20.
在扩大开放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