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中有一个条目,叫做《真理的阶级性》。这个条目的第一句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之下,有三段释文。其第一段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其第二段告诉我们:“……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其第三段则说:“刘少奇一伙……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  相似文献   

2.
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科学中,假说被看作是人的认识通向科学真理、建立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自然辩证法》,第218页)可是,对于哲学中是否存在假说、哲学是否容许假说,有的学者却是持保留态度甚至加以否定的。其实,在哲学隶属  相似文献   

4.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5.
自 1 7世纪以来 ,自然科学在欧洲就发展成为一种以自然为对象化课题的数学化的科学。但在 1 9世纪 ,这种自然科学却受到了一种“理论研究的无根基性” (Husserl,1 96 2 ,S .30 2 )或一种“基础危机” (海德格尔 ,1 999年 ,第 1 1页 )的威胁。而这一处境正是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 ,胡塞尔认为 ,要克服自然科学的这种危机 ,就必须回到在直接经验中被预先给予的“实事本身”。而且在胡塞尔看来 ,这种直接的经验自身又具有由意识意向性构造起来的诸多层次。因此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 ,科学的最终基础必然…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年来,发生在学界的关于“科学普及”内涵与外延的一场学术争论。这对于活跃学术争鸣的氛围,促进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都是有益处的。这场争论,论战双方对科普的内涵外延作了种种的阐释和论争。归结起来,是传统科普和通过公众理解科学的科学传播之争。这场争论,不是语义的论争,也不是概念的论争。实质上涉及科学与人文的分隔和交融问题。这场关于“科学普及”的论战是近十来年中流行的反科学主义时尚的一种集中表现。近年来,我国学界在倡导科学精神的同时,还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当前理论界在对“企业产权”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内在矛盾 ,这造成产权经济学研究本身及其在企业理论应用上的缺陷。文章提出企业的“契约权利束”同样可以被看作一种“财产” ,剩余权利就是对这种财产的控制权和收益权 ,即产权 ;企业产权是一种对财产权利的权利 ,是传统产权概念的延伸和扩展。用新产权观进行企业的产权分析涉及到了对两个层面上产权的剖析。文章认为 ,建立在这种产权观基础上的产权分析是更严密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人类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所提供的世界图象在变换着,变换着的世界图象反过来又改变着人本身、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人类理解与存在之间的这种自相关性(自相缠绕性)正是二十世纪科学活动最鲜明的特征。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自然科学观念就是对这个特征的表述。它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更高阶段,构成二十世纪科学世界图景的本质成份。  相似文献   

9.
万历以后的明后期,在我国的自然科学思想中,已经孕育着近代因素。这一因素出现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倡导实学和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想之出现,以及传统科学走向大总结。自然科学思想中的近代因素,首先表现在数学方面。“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数。”对数学作用的认识,排除了神秘主义的象数学,认识到自然界一切事物以“数”作为表现形式,且把“数”作为探求自然和检验客观事物规律“理”的科学认识之基础和方法,接近了近代实验科学的理论认识。运用科学观察和实验手段,是这时期不同于实用科学的又一重要表现。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出现了大百科类型的文化巨子,也是值得注意的动向。因此,在明后期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之前,我国的自然科学思想中已经独立地出现了近代因素,它也将缓慢地走向近代。  相似文献   

10.
陈振明同志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陈文”)抓住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本身极其重要而又在我国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所以“陈文”以及它所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陈文”中也存在着对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严重误解,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关系问题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11.
近半年来,一些单位和报刊陆续举行讨论会和发表文章,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争鸣,使这个被“四人帮”封闭了多年的理论“禁区”,又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本文仅就最近新提出来的一些看法作些介绍。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理由是:(一)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是不依任何阶级或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自身不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可能具有阶级的性质。真  相似文献   

12.
王强、辛国芳在《“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见《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6期 )中对笔者提出的“模型论”与“原型论”是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表示反对 ,其表层原因是王强等先生对笔者“模型”与“原型”说的曲解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彼此观点的迥然对立。他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与笔者已有几次交锋 ,论争的焦点就在于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判中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王强以“科学”(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 )的标准评判中医学 ,认为中医学有“科学成分” ,也有“不科学成分” ,因而主张“剥离” ,主张…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远比阶级性大得多.”(西南政法学院学报《法学季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第13页) 上文作者认为社会性和阶级性不是平列的概念,社会性包含阶级性。这就说明“社会性”是属概念,“阶级性”是种概念,两者是属种关系.我们知道,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如果一个概念内涵较多,则其外延就  相似文献   

14.
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区别的争论金吾伦编者按:“科学追求真、伦理学追求善、艺术追求美”,科学史之父萨顿的这一见解几乎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判断;而社会科学是关于价值的判断,因此两者之间有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解释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表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这条鸿沟是不存在的,在科学理论的评价过程中,除了真理标准外,还存在价值标准,自然科学中同样存在语义、语境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重新讨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究竟何在?现发表“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的争论”一文,以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争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其间的区别是哲学界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久前,在台北举行的“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可见这个问题已为我国学者所重视。国际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很重视。库恩与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区别所展开的一场争论,便为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个新视角。一般人的心目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前者是对事实的认识,后者是对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熵理论正在开始对已往科学体系的大厦发起冲击,一些颇有见地的科学家也在尝试运用熵理论对整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论、规律和定理定律作再评价。一幅依据熵理论所描绘的自然科学新图景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1)熵理论应用于研究宇宙的演化;(2)理解生命生质的关键是熵;(3)地球的演化本身业已包含着熵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任何真正的科学理论,在其对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关系的实现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经历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两种存在形态的更替和转化。所谓理论形态,即以文字语言方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以系统的理论方式向人们揭示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发挥“科学理论的知识功能或表现功能”。所谓实践形态,指科学理论被人所理解、把握和运用,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指导以及在这种指导下所产生的活动成果的方式而存在和显示。科学理论的实践形态对于科学理论本身来说,是一种“他  相似文献   

17.
一般对象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胡塞尔从逻辑学不是一门实在性的科学而是一门观念性的(Ideal)科学的理解出发,认为逻辑学是关于含义本身以及含义规律的科学。而含义的统一本质上是理论的和观念的统一。因此,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通过对近现代一般对象问题上的概念论和唯名论的否定性批判和对观念对象的现象学描述分析,认为一般对象或观念对象就是种类的观念统一。一、一般与个体及其历史考察一般或普遍(Allgemeines;Allgemeinheit)也可以称为“共相”或“种类”;其对应概念是“个体”或“殊相”(个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建立时与其说是强大的进步工人运动,不如说潜在地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在政治实践的动机影响下发展,而政治实践也受到一般的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本身这门科学发展的鼓舞。就是说,它作为一种理论自然应当遵循着本人所揭示的那种规律经常不断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罗译泓  邱德胜 《哲学分析》2024,(1):116-127+198
柯林斯认为,以权威决策理论和民主决策理论为代表的两种传统决策理论存在“合法性”与“延伸性”两大危机,造成了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非此即彼”的紧张关系。因此,以柯林斯为代表的STS进路和以基切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进路分别提出了“经验专长”理论和“良序科学”理论。两种进路的理论基础和建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地构建了一种“兼容决策理论”。兼容决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专家意见和外行视角的分歧,却在实践维度上面临着去语境化的困境。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为兼容决策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望实现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的合理张力,但仍需对其可能产生的决策风险予以充分警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一年多来,在哲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兴趣。从讨论开始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二百六十多篇稿件。看来,现在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什么是阶级性、根据什么来确定真理有阶级性或没有阶级性、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真理的内容及其属性等问题上。下面,我们将一部分同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来稿摘要发表,以便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概念要明确,使用概念时要前后一贯,始终保持同一。否则,各种观点不好交锋,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问题,使用的概念又有多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概念才能逐步明确,认识才能逐步达到一致。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一般认为,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同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一致的。但是冯丛林同志却认为,承认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和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对立的,从历史上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和坚持这个口号。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