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法舫法师诞辰110周年和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即将在中国召开之际,回顾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中斯两国佛教文化教育交流,缅怀法舫法师等佛教学者在斯里兰卡为培养新型佛学人才、重建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实际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佛教复兴运动时期,斯里兰卡国名仍是锡兰,故本文沿用旧称。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来,锡兰一直在佛教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佛法的欧美学者大都以锡兰所传巴利文三藏为依据,甚至在锡兰  相似文献   

2.
巴利语圣典学会,是李斯·戴维斯于1881年创立的。李斯·戴维斯曾是英国在锡兰(斯里兰卡)的文职人员之一,在锡兰服务。他对那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很有兴趣,学习了上座部佛教的古代语言—巴利语。他回到英国以后,操律师业务,但是他仍保持早年在锡兰所有的一切兴趣。他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法律工作,开始写作和宣讲佛教。1881年5月,他在希伯  相似文献   

3.
杨文会的两篇《支那佛教振兴策》反映了他后期的弘法理念,一则筹款兴学,二则全球传教。《振兴策二》以"美洲阿尔格尔"(Henry Olcott,1832-1907)为中心人物,但在汉语文献却鲜为人知。这位美国上校,1875年9月曾在纽约创立"神智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1880年5月抵达锡兰以后,成为最早的白人佛教徒,致力于亚洲佛教的复兴。学界大多注意杨文会与日本学者的交谊,本文则以"阿尔格尔"为由头,重点考察他与欧美人士以及达摩波罗(Dharmap仭la,1864-1933)的交往,说明清末民初的"新佛教"与杨文会的国际视野密切相关,是亚洲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触了锡兰达摩波罗以后,杨文会的弘法实践,从早年专注"刻经",转而投身于"僧学",创建祇洹精舍,办佛学研究会,培养佛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问: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怎样?答:笈多王朝后期(五世纪末)(口厌)噠族(一说是匈奴族,未确。(口厌)哒族又称白匈奴,但与匈奴不是一族。)由阿姆河南下,占领印度西北部,建立王国。西北印佛教受到严重的破坏。印度终因异族的继续入侵,笈多王朝的复灭,而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其时,东印度一个王国西侵中印度,中印度佛教又一度受到破坏。后来中印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Siladitya)  相似文献   

5.
首辑四本分别为《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隋唐佛教文化》、《修剪菩提树》。四本书的作者为英、法、日、美的著名佛教学者,或以印度学或以汉学闻名于世,或以佛教哲学或以宗教思想批判见长。这四本书原著出版时间跨度约百年,代表了东西洋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6.
若追溯"参与的佛教"的思想渊源,她既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形势相关,也可以上溯到上一世纪反殖民主义的政治斗争历史,更可以联系到后殖民时代的宗教思想家们对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这样  相似文献   

7.
达磨波罗创立的摩诃菩提会百周年纪念活动正在积极进行,1991年将在印度政府支持下热烈庆祝;各种纪念活动,从明年开始,将在印度陆续展开。当年,为了复兴佛教,收回菩提伽耶等佛教圣地,达磨波罗居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他创建的摩诃菩提会,旨在修复佛教圣地,组织、派遣弘法使团,在印度和世界各国传播佛教。达磨波罗从1891年摩诃菩提会成立到1933年逝世时为止,一直是该会秘  相似文献   

8.
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学者戈耶尔的这部《印度佛教史》依据19世纪以来印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描述印度佛教起源、发展、衰亡以及现代复兴的历史。因此,它既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尤其是印度学者的成果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需要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整合民族力量、推行执政新理念、创造良好周边环境来构建新型的民族国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度通过在国家标识上展示佛教文化元素、举办佛陀涅槃纪念活动、邀请世界佛教名人访印、表列种姓批量改宗佛教、建立佛教徒组织和政党等行动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印度佛教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这次佛教复兴运动具有社会政治浓郁、政府积极支持、低级种姓响应、名人效应突出等特点,对印度政府实行民族国家的整合、佛教文化的传承、周边环境的重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了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Ⅰ.现代印度人道主义思想的来源: 第一、奥义书的吠檀多主义、《薄伽梵歌》和佛教的实证主义,以及承认现实世界存在的理论的复兴。在这些古典哲学理论中,有几个概念是现代印度人道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a)人的概念。按照吠檀多主义(不二唯心论或绝对唯心论),人的概念是由承认一个精神的“绝对”或一个人格化的神的遍在而构成的。人是重要的,但他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他是神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是无限的精神意识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是超验的宇宙真理的一个形式。其次,按《薄伽梵歌》的深有启发意义的理论,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改造;一个人既是他自己的朋友,又是他自己的敌人。佛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11.
整理说明: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以印度哲学和佛教史成果最为突出,并籍此确立了他在国际学界的崇高地位。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是其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于他的全部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他不把佛教看作孤立的文化现象,故而在治中国佛教史之前,先研究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史。  相似文献   

12.
法相唯识学的重昌,乃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重大事件。复兴唯识学的主将杨文会、欧阳渐、吕等人,其本意在排拒华化而回归于印度佛教,但却事与愿违,其唯识思想还是被儒化,本文对这一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截取7世纪时印度佛教的生长片断,解析其融摄外道与被外道融摄的复杂性,同时结合20世纪以来的佛教复兴运动,解释在2500年的长时段内印度佛教的变迁之谜。  相似文献   

14.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问:这时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扬之外,其他部派的情况怎样?答:当时迦湿弥罗地区,有部最为兴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发达。与大众部有关而和有部对立的大乘思想这时流行于印度各地,在思想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迦腻色迦王所尊事的马鸣就是一个具有大乘思想的人。这时期可以说是大乘学说经过长期酝酿而趋于成熟的时期,但是大乘佛数的大兴,还有待于稍后一个时期的龙树大师。问:龙树是怎样一个人?答:龙树(Nagarjuna)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学者,后来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伏。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理还有未尽发挥的,随后又  相似文献   

15.
在太虚的一生中,1946年中锡两国交换留学僧是他尝试沟通南传佛教的最后一次努力。与以往的单纯派出留学僧不同,这次也有锡兰的比丘来中国学习。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努力并不成功,锡兰比丘早早返国;但也并不算完全失败,光宗与了参继续在锡兰求学。条件虽然艰困,但二人坚持到了最后。尤其是了参,终于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16.
其乐格尔 《法音》2022,(1):40-45
<正>阿底峡尊者(982-1054),古印度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佛教高僧,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原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曾为印度超戒寺等寺院住持,1038年受阿里王子降曲沃之邀进藏传教,译经授徒。他著有《菩提道灯论》《医头术》等50余部论著,1054年圆寂于前藏聂塘寺。尊者一生投身佛教事业,佛学知识渊博,精通显密教法,品德高尚,不畏艰难,在西藏地区经历朗达玛灭佛浩劫后的百废待兴之时赴藏弘法14年,为藏区藏传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近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从1917年12月起为北京大学学生讲授印度哲学,1919年底在讲义基础上著成《印度哲学概论》一书,此后,他对佛教多有论述。与对待儒学的态度一样,他认为欲明晰佛教思想的内容就必须对佛教正本清源,并形成解脱个人痛苦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全新理论。本文以《印度哲学概论》为中心,探讨梁漱溟对佛教的哲学化阐释。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并称为中华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三大主干。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离不开对中国佛教文化之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而且,中国佛教文化又是一种宗教文化。我们当然不会把"印度"的佛教文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因明,肇源于古印度。它同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先秦的名辩学合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系统,在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以来,因明随着佛教先后传入西藏,逐渐形成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支。所谓藏传因明,是以西藏为中心,我国广大藏、蒙学者继承和发扬印度因明而逐渐创立中国因明的过程。它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一)藏传因明把印度因明大师的主要因明著作全部译成了藏文。早在八、九世纪,藏译家吉祥积、智军等人就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因轮论》和法称的《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以及其他一些因明著作翻译成藏文。十至十一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印度大批佛教学者携带经卷(包括因明)来到西藏。西藏佛教经过百年亡  相似文献   

20.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问: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答: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以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