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最近,在网上拜读了同仁以“天下名山僧建多”为题发表的两篇佳作以及一些采其观点的另题文章,一反流行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之俗说,既有先得吾心之点,同时亦留有很多余地可资继续探讨。故笔者斗胆从史学研究的新角度作新的考察分析,草撰此“续貂”之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黄海云 《法音》2023,(10):40-49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道出了佛教文化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宗教人士为了找到合适的修行场所,他们不畏艰险,踏进前人所未注意到的蛮荒之地,并在山林里兴建寺庙,在石壁上雕刻佛像、刻字记事,以此独特的方式宣扬佛教。出家人以宗教的戒律自约,与山林的动植物和谐共处,利用山林的同时也在维护山林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山林之间的良好生态互动。  相似文献   

3.
谢重光先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以一位身在佛门之外的学者身份,他认真地分析了到底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还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将这一“历史冤案”辩得十分清详。特别是他不抱成见、不存偏见,可谓仗义执言! “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不实之词是古已有之,这类论调尚不止此一句。由来已久却并不一定就正确,谢重光先生的论析便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因此,举凡在三教相争之中、在儒教高压之下形成的对佛教的一些扭曲的看法,都有必要一一澄清。澄清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好传统,哪些精神要弘扬光大。“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读了谢先生的文章,会感到“满目青山照眼明”的。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10,(9):5-6
<正>(2010年8月29日)无论是"天下名山僧建多",还是"天下名山僧占多",都形象地描述了名山与佛教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因分别为文殊菩萨、地  相似文献   

5.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许多著名的寺庙宫观大都建在名山大川之中,庙宇由山扬名,山因庙宇增辉。但是,也有一些年代久远,在一定地域内顿有影响的古刹,默默无闻地隐踞僻静的山野峡谷之间。它的建筑虽比不上那些著名寺院之宏伟气魄,却以本身独特的乡土风格,以及顿有影响的名僧行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人。坐落于福建泉州南安六都仁宅玳瑁山的灵应寺,就是这样一座古刹。  相似文献   

7.
漫谈金刚力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抵造访过中国佛教寺院者,都知道入寺先要经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为避尘喧,利修行,寺庙基本上多建于山林,放习惯上把寺院大门唤作“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门,喻意为“三解脱门”,即空门、无愿门、无相门。这三座门常建成殿堂式格局,有一殿三门,也有将中间一门建为殿式,“山门殿”或“三门殿”由此而得名。金刚力上像就供置于山门殿内,好比寺院的门卫传达。金刚力上是佛教的护法。人们习惯略称之为“金刚”,但其不同于身着甲胄的“四大金刚”,四大金刚则为四大天正之所指,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自天王、…  相似文献   

8.
文澜 《法音》2000,(1):50-51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当时…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甲天下”早已为世人所知,每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会为他的美丽风景所倾倒,感叹造物主对他的偏爱,造下了这么美丽的山水。 然而,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宗教文化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自然也会引起热爱自然,倾心自由的宗教人士的偏爱,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过无数的僧侣道士到这里建庙塑像,留下了隽永的吟唱。  相似文献   

10.
汉地佛教寺院在汉代时主要按汉代的官署布局建造,不少官吏、贵族、富人舍宅为寺,由此沿袭下来,佛寺的格局总体上与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相似。院落重重,层层递进,回廊相绕,引人入胜。唐代以前,汉地佛寺主要有石窟寺、塔庙两种形式。北魏至唐代,相继开凿了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供奉石刻佛像,绘制精美壁画,并在石窟周围建立寺院。“天下名山僧占多”,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人在封建王朝的扶持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建立了众多佛寺。塔庙,也称浮图寺,它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一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和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和自然地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俗话说"世间好语书言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就反映出这一点来。自然作用造就了五台山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屈窈窕、叠翠回岚的景观;佛教文化则成就  相似文献   

12.
巩志 《福建宗教》2002,(1):34-35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3.
在湘赣边界九岭山脉南麓的千里重峦之中,有一处神奇的秀水灵山——黄檗山。黄檗山坐落在江西省宜丰县境内,是禅宗五宗之一的临济宗的发祥地。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建多。此言不虚!一千多年来,黄檗山与县境内相距六十公里处的洞山曹洞宗,孕育出禅宗一代新风,在宋代丛林中一度享誉“  相似文献   

14.
“自古名山僧占多”,南岳就是我国著名的一座宗教名山!从古到今,无数虔信的宗教徒来到这里,栖山息林,耽饮鸠露,饱餐松针,吸纳清风,毕路蓝缕,开出一座座庄严古刹,延续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南岳的宗教名山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离不开全山佛道教徒的努力。“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是全国人民的浩劫,更是佛教的浩劫。整个南岳全山的寺院毁的毁,破的破,损的损,千年来的佛教家业彻底毁灭,让人心寒。惟正法师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走上了复兴佛法的领导岗位。1985年他担任了刚成立的南岳佛教协会会长,面对亟待修复的寺院、出家僧…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11)
正一、序第19次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在浙江宁波举行,是继往开来走向千年的盛会。大会藉由韩中日佛教求大同、存小异的领导方针,以引向大和谐为基准,各在本国尽佛教徒该有的职责。有句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历史名言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广泛意义上将亚洲各地建设为21世纪的名山,以上千年的佛教交流史为基础,将三国形成了东北亚地区的灵山盛会,以此形成巨大的佛教共同体,来担负未来东北亚人民安心净土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山本寂禅师出家地考王荣国本文通过佛教史籍与福建地方志史料相应证,认为《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禅林僧宝传》等有关曹山本寂禅师出家“福州(福唐县)灵石山”的记载是可靠的,《宋高僧传》有关本寂出家“福州云名山”记载中的“云名山”,属鲁鱼亥豕,应为“...  相似文献   

17.
龙泉寺楹联牌匾银青莲前先老祖淳信明义后代子孙崇德博文——西院西殿塔影悬清污钟声度白云——中院普济塔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中院献亭庭阶森瑞气龙岗发奇观——西院千古英灵垂赫奕四季蒸尝报宏恩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现有天良无天良临阶可知——一百零八台阶...  相似文献   

18.
海天佛国普陀山章凤池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雄踞东海,是舟山群岛中一个仅11.82平方公里的小岛,由于千余年供奉观音大士,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素来驰名海内外。历代迄今,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名僧、信徒多次来山礼佛...  相似文献   

19.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还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从现存史料看,在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已在山上流传,而佛教则是晋初传上山的。在唐、宋二代,两教并存,到了明代中叶,道教日渐式微,而佛教却日益兴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为主。至此峨眉山才成为国中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声闻中外。峨眉山之所以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成为天下名山,并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文物古迹,是与道佛二教一千多年间的经营分不开的。它在历史上因是著名的“仙山”,“佛地”,  相似文献   

20.
泉州侨僧     
阿凰 《佛教文化》2011,(4):24-25
民国初年,昔日“天下僧田之多,福建为最”的盛况,终以繁华烟云散尽。积贫积弱的国家与信众,再也没有足够的物力来供养寺院与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