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因开创了以"没骨花卉"为特色的"常州画派"而名扬天下.相对于恽寿平"没骨花卉"研究而言,学术界对其山水画的研究却失之偏颇.目前关于恽寿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没骨花卉"、"画学思想"和"山水画"三个方面.前人对恽氏花乌画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恽氏山水画相对于"没骨花卉"和"画学思想"研究来说似乎还有值得挖掘之处.如何给恽寿平山水画一个公允的评价?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恽寿平的山水画与花卉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只有花卉画为世人所重,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却被人忽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恽寿平恢复了失传的没骨花卉技法,这对于花卉画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且无人能及,因此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另一个原因是恽寿平的山水画不合当时画坛复古的潮流与世俗嗜古的口味,又与官方疏远,不像四王等受到官方的支持而成为正统派的画家,可以借此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恽寿平山水画在当时的影响不大,就否定其艺术上的成就。近年来,学术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学者也对恽寿平山水画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他的许多设色山水画或花卉画作品把笔墨与设色精妙结合,表现了淡逸而不浅薄,沉厚而不凝滞,光彩夺目而又潇洒脱俗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由于对自然的强烈关注,追求心灵的升华与淳化,以及艺术创作过程中折射出的鲜明的时代精神,表现出独特的社会审美功能,给观者以精神上的享受。花鸟画虽不如山水画那么宏大、阔达,却别有一番滋味,主要具有审美的娱乐调剂作用,恽寿平的花鸟画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作为清初最有影响力的花鸟画大家,恽寿平在画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所留下的花鸟作品极多,"没骨法"影响深远,后来模仿者甚多。恽寿平提出的"摄情"说,意在表达绘画要使观者生情,以达到一种愉悦身心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黄易绘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黄易山水画作以"南宗"为尚,他对恽寿平的特殊喜好,致使其笔下流露出荒寒、冷逸的气氛。黄易与当时诸多画家朋友交游来往,切磋画艺,并借助朋友圈获观名作、丰富收藏。  相似文献   

5.
清初遗民画家恽寿平人品清高,艺术成就非凡,书法洒脱、诗词清新、绘画超逸,以没骨花卉和山水画驰誉画坛。其实践与理论并重,崇尚简淡笔墨,追求高逸画风,彰显出高尚的遗民品性。  相似文献   

6.
恽寿平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大家,是清初"六大家"之一,社会和家庭以及个人的种种不幸遭遇对其思想、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花鸟画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其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更是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恽寿平对没骨画法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没骨花鸟画风格,清新高雅,设色清逸,为清代及近代以来花鸟画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常州画派"的创始人。文章着重分析并论述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包括它的起因、发展阶段、风格特点及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恽寿平的风格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其具体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7.
老庄哲学是山水画的思想源头,但"竹林七贤"才是山水画的意象源头。他们既是山水画的实践者,又是后世山水画的题材。他们的人格特征构成了山水画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红色革命"为主题对山水画在意境与章法、笔墨、设色、材质等方面进行题材研究,梳理"红色革命"与山水画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题材。建立以广西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山水画在表现语汇在笔墨、用色、材料等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模式,"红色革命"精神与山水画结合所产生的文化自信和崇高信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在宋代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绘画理论与表现形式都已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其中宋代山水画中"点景"表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拓展了"点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使"点景"成为山水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宋代山水画为代表,梳理"点景"的类型,分析"点景"的表现形式以及探讨"点景"内容中的文化属性,希望能够从点到面拓宽对宋代山水画艺术认识,获得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是绘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情与画意相完美融合的产物。在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当中,文人将自己对于山水的感情借助于笔墨丹青融汇在笔下,而同样借助于山水画的意境来进行诗文创作。因此,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当中,诗画实质上是分不开的。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分析认识中国山水画当中,必然要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借助于绘画技巧,来更加深刻的理解"画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但是并未脱离人物。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才成为独立的画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是五代宋初,且统治者还建立了书画机构——画院。其山水画追求以"真"为美的美学理念,将艺术主体的情感表达寄托于山水,感悟山水的精神内涵,从而将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展现宋代山水以"真"为美的审美意趣。北宋山水画以"真"为美的体现需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一是从古代哲学与山水画理论的发展来论述"真"的定义;二是从理学与画家作画的态度探讨北宋山水画追求"真"的成因;三是以"真"为美对后世的影响与对当代画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将山水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内涵进行有机统一的创作要求。文章对山水画中的人文元素、漓江流域的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以及人文元素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作了描述和分析,说明了山水画中人文内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门类,山水画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长盛不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对包括山水画等文化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山水画的产生和独立、山水画对逸品的推崇、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山水画题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凸显画家对山水画的超功利性的"隐逸"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5.
自然观作为古代中国美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天人合一"的向往。中国山水画从诞生至发展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从地域特征视角研究山水画写生,梳理地域特征与山水画的历史脉络,论证地域特征对学习山水画写生的作用,有助于山水画的历史研究和探究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通过对桂北山区和村寨实地调研与山水画写生,对桂北地区山水画写生的笔墨、构图、意境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地域特征与山水画写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学者研习山水画提供有益帮助。研究表明,地域特征与山水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特征影响山水画写生的发展,丰富山水画写生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6.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弘仁是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风萧寒冷逸、寂静空灵,蕴含了浓郁的禅宗美学思想.弘仁的山水画风的形成与他多年的禅僧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弘仁山水画中的清灵之气主要来自于静观默照的禅修体验.弘仁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静",意象深邃,境界空寂;弘仁山水画第二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净";弘仁山水画第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空".弘仁以画入禅,化禅境为意境,创造出具有浓郁的禅宗美学意蕴的山水画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上,米芾、米友仁父子"米点山水"的出现,使文人画上新一台阶,为画史所称道。二米的山水画以"墨戏"的创作手法摒弃绘画的一切功利性,抒写文人"寄心"的人生态度,影响到后世文人画的发展。"米点山水"蕴涵着"质朴兴游天真"的审美和创作思维,独特的"水墨戏"韵味和空间意境的营造无疑成为最能反映中国山水画审美特征,其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研究米家父子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关系,探究米家父子对把握山水画创作信息的研究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作独特艺术之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艺术瑰宝,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将山水画作的特点以及中华韵味彰显出来。中国山水画又称水墨画,其一笔一画都体现着画家的心境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其不单单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包含了满满的人文价值。而基于国画"六法"的中国山水画,借助其系统的理论进一步针对画作的内在精神、气氛以及构图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此,有必要就国画"六法"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具体艺术表现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与传统山水画的构建研究通过对中国山水画"观念"的深入剖析,结合演变过程中的时代哲学思潮,论述山水画创作的意识观念,系统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艺术精神。传统山水画成熟于两宋时期,这一过程似乎与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发展演变同步。从义理分析和部分画论研究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