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林忠军、张沛、张韶宇等著,齐鲁书社2016年6月出版,全书452页,36万字。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易学研究"的成果之一。作者在近三百年的明代易学史中遴选出二十五位较有影响且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易学家展开具体研究,诠释其易学概念,解读其易学体系的真实内涵,从而厘清明代易学的整体脉络。全书共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明初程朱一尊格局下的理学易。作者指出,明初理学易处在程朱之学居于绝对主流的文化格局之下,虽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作为"史事宗"的代表人物,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易学代表作《诚斋易传》以"引史证易"为主要诠易特色。这一诠释方式虽然不是杨万里首创,但却被充分运用成为其易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成"史事宗"的最终形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杨万里"引史证易"这一诠释特色。通过对杨万里经学观中《易》与《春秋》关系的分析,提炼其对史易关系的看法,把握"引史证易"的诠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在史易关系史上,乃至经史关系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作为"史事宗"的代表人物,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易学代表作《诚斋易传》以"引史证易"为主要诠易特色。这一诠释方式虽然不是杨万里首创,但却被充分运用成为其易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成"史事宗"的最终形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杨万里"引史证易"这一诠释特色。通过对杨万里经学观中《易》与《春秋》关系的分析,提炼其对史易关系的看法,把握"引史证易"的诠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在史易关系史上,乃至经史关系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方平是宋末元初传承朱熹易学的重要人物,所著《易学启蒙通释》是对朱子《易学启蒙》诠释之作,又是一部阐述象数的义理著作,其中阐发了阳尊阴卑、阴阳交易变易和理之所必同的思想,体现了胡方平以朱子易学为宗、突出象数中义理思想的易学特点。胡方平易学对朱子易学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发展环节,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哲学视域,对<周易>诠释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在<周易>的性质问题上,认为从发生意义上看,它是一部卜筮之书;从内涵意义上看,其意蕴精微广大,乃天人之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自身有一个学术品格转换、提升、发展的历程.其二,初步揭示了占筮中所具有的哲理意蕴,指出占筮与<周易>的天人整体之学之间有甚深之诠释关系,占筮所蕴具的天地人物一体融通的终极境域乃是易学无穷意义的来源.其三,认为深入挖掘文本,澄清<周易>的表达方式,乃是易学研究的基础,就此本文主张回到<易传>以开显易学活的精神,辞、变、象、占四圣道的确立为解读<周易>精微之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余敦康先生的易学研究,摒弃传统的门户之见和家派之争,着眼于历史解读,立足于现实关怀,将对中华文化价值理想的热切追求贯注其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进路,在《周易》的学派归属、《周易》思想的核心价值、易学研究的理念方法、易学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为推动当代易学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关注和探研。  相似文献   

7.
康德《判断力批判》提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命题,是解读汉代象数易学《焦氏易林》背后的义理的一把钥匙。《焦氏易林》爻辞引史涉及到《左传》、《史记》等秦汉多部著作,乱世强弱的更迭和祸患无常的个体人生相交织,凸显出鲜明的变革主题与忧患意识。践履中正的治世持盈之术和以德、礼防患相交融是儒家价值使然。合规律性体现在引史合乎《焦氏易林》爻辞编撰体制,合乎历史的真实性;合目的性则在于引史合乎《焦氏易林》所要表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以史证易的学术活动中存在一种天然的易与史相对待,又由于易学各家的学术分野而分殊.诚然,史事宗易学以其大量的以史证易学术活动反映了“一种易学观”,实则还反映了一种历史观(史之理),史的精神和由此导出的历史发展的矢量.问题是:以史证易是义理派三家甚至图书各家共有的学术活动,从以史证易到史事宗易学应有一条清晰可辨的路向,或曰鲜明标识.义理派其他二宗之“玄理宗”以玄学为标识,“儒理宗”以天理论为标识,史事宗易学通过以史证易来阐发史之理而成为一种学术标识.杨万里易学作为史事宗易学的代表无疑充分彰显了理学的“明体达用”功能,将天理论引向了“史之理”并充分释放了其中正通变观,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易学范型、作出了新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9.
史事宗易学研究方法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夫援史证《易》本为易家释《易》普遍之现象,然自赵宋三李一杨(李光、李杞、李中正、杨万里)开宗奠基后,历宋元明三朝而踵继者众,至有清一朝,更以超迈往古之姿,创猗欤盛哉之势,将史事易学推至极盛。由于此派易学著作甚多,易家援引史事形貌多样,不仅丰富史事易学之内容,亦充实义理易学之内涵,并建构出此派易学独特之体系,值得吾人深入研究。海内外曾从事相关研究者虽不乏其人,惟此派易学研究方法仍有讨论之空间,愿将个人研究之拙见,提供未来研究者之参考,冀收后出转精之效。其内容包括史事易学之定义、史事易家之典型、史事易学发展史略、援史证《易》研究之重点(如援史动机、援史类型、援史与卦爻比附之切当性、援史之史观、以说理为本以援史为末),以及史事易学研究之发展性等等,希望透过文献资料之搜集与分析,进而从易学与易学史之角度推论,俾有助于史事宗易学研究方法之建立,与史事易学研究深度广度之推扩。  相似文献   

10.
"位"与"时"都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为历朝历代的易学家、儒者们所诠释。程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将天理学说引入到易学诠释之中,将爻位与儒家时中的政治理念紧密结合,从宇宙本体的高度,将"时"、"中"视为天理在《周易》中的具体展现,希望所处不同之"位"的社会个体,尤其是君臣,在任何具体的情境中,都要遵循天理,时刻保持"中德"。程颐此解无疑强化了其易学的伦理政治性,为后代的易学诠释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庆历易学"重<易>、解<易>风气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转换."庆历易学"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学者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郭彧 《周易研究》2007,(5):53-58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解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解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唐初著名易学家、经学家孔颖达在易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彰显为在易学及哲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易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一新型的体大思精的易学理论体系之得以构筑,乃根植于孔颖达在唐初学术及政治视野下,对汉魏传统易学殚精竭虑之检视、透析与省察基础上的绍承、超越与开新。  相似文献   

14.
Classifiers are like nouns in that they classify entities in the world into lexical categories. However, the lexical nature of the classifier system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ouns. We discuss how Japanese and Chinese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s of classifiers. We focus on two specific questions: How classifier acquisition is different from noun acquisition; and what the prerequisites are for spontaneously extracting the meanings of classifiers. It is shown that children are very conservative in assigning meaning to classifiers. The pace of learning largely depends on semantic complexity, across languages and within each language. Furthermore, we suspect that learning the meanings of classifiers requires a certain cognitive ability – an ability to synthesize pieces of partial knowledge and form them into a cohesive whole. It may be only when children have developed such an ability that they are able to extract the complex semantic rules of classifiers on their own. We conclude that children take very different routes in learning nouns and classifiers: Unlike noun acquisition, classifier acquisition is guided by a slow, bottom-up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喜树碱类药物四十年研发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喜树碱类药物研发过程的历史回顾,探讨其存在的哲学意义和对其它植物药研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周易研究》自1988年创刊以来至2005年底刊登的64篇有关“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类阐述与分析研究,梳理了《周易研究》所关注“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脉络,为今后本刊确立研究重点与方向提供了系统的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截取“西方易学”的三种重要研究路径,对其发展历史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做简要慨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他们在《周易》文本性质、作者、经传关系及历史诠释上的差异,从而表明,“西方易学”作为西方学术和思想的组成部分,在中西交流的背景之中,是如何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中的.而他们对《周易》的探讨又超越西方文化本身,进入到人类生存基本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易学是朱熹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易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时期,朱子易学在政府的推崇下,逐渐成为官方学术;同时学者也积极地以师徒相传、朋友讲习与读书自得等方式,传承朱子易学;此外,元代学者还通过研究朱子的易学典籍、发展与批判朱子的易学观点,以及调和朱子与程子的易说等多种途径,对朱子易学作深入探究。这三个方面即构成了朱子易学在元代发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9.
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音韵学的发展,特别是韵书韵图的编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末乔中和《元韵谱》所构建的音学体系与易学思想关系密切,甚至是以易学思想作为它的理论支点。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深入考察《元韵谱》与易学的关系,并结合时代背景,揭示易学对明代韵书韵图编纂所产生的影响,探索易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影响、渗透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