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先秦,尤其是西周时代对于治理社会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史载“周人尊礼尚施”(《礼记·表记》),因此才有后人的“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的说法。然而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 春秋初年,周王朝由上帝神和祖先神出发的天命观念受到普遍怀疑,变乱的现实生活使时人再也感受不到上帝和祖先对他们的厚爱,《诗经》中出现了篇幅很多的对上帝和祖先功德的疑惑,不少人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及社会的灾变。医和就认为“天有六气,……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左传·昭公元年》)自然界的灾异无非是天地之间六种气的秩序混乱而已,而非上帝或祖先的意志所造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一书中于《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条下注曰: 跻僖公者,亨祀之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也。闵公与僖公为兄弟,《鲁世家》 谓闵为兄,僖为弟;《汉书·五行志》则谓僖是闵之庶兄。无论谁为兄谁为弟, 僖公入继闵公,依当时礼制,闵公固当在上。《鲁语上》记此事云:“夏公弗忌 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 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 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  相似文献   

6.
<正>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奴隶主贵族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至于“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统治者的贪欲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战争频仍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面对此天下无道的“季世”,孔子悲天悯人,思有以救之。终于在多年的治学和政治、道德实践中建立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一方面要改变动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又要为后世立法,企图在奴隶等级制的旧框子内,注入充满道德精神的新内容,以期重建社会  相似文献   

7.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简《鲁邦大旱》篇一、二简 ,是写孔子借“鲁邦大旱”之机 ,在不坚持反对以“说之事鬼”的情况下 ,向鲁哀公提出了“正刑与德”的政治改革对策。三至六简 ,通过写孔子与子贡是否要祭祀求雨的辨难 ,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现实而理性的态度。这与《论语》、帛书《要》篇的记载若合符节 ,可谓信而有征。以此来看孔子的天命观 ,知其“以鬼为不神” ;而不废鬼神之祭是“君子以为文” ,有“神道设教”的用心 ;其虽有“道德之天”的观念 ,但“上天”的主宰只是虚悬一格 ,实质还是强调人事  相似文献   

8.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9.
“象类”一词,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郑国大夫子产之言:“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雷震电闪能给人一种天发威怒的感觉,使人产生畏惧心理,于是“圣人”经过类比推理,作出了用刑罚诛戮罪人以畏慑犯罪、治理社会的规定。雷...  相似文献   

10.
孙武家世考     
《新唐书》卷七十三下表第十三下《宰相世系表》记孙武家世云:“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生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冯,字起宗,齐卿。冯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左传》昭公十九年杜预注:“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又哀公十一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神符"和书法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的“神符”是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符咒是重要道术。许慎《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邵注曰:“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镌刻篆书于竹简上,半留京师,半予郡守,使达帝王旨意,符合是取信的凭证。道士书符以召役鬼神或即沿用其意而来。以为天神垂符图,示以云采图像,即所谓“云篆”,录之而神符。又以为天神降授神符,焚之取信天神,可役使、召劾不同司职的鬼神,或镇邪祛疾,或倒转日月,或称位五岳。《山海经》记有一则神…  相似文献   

12.
“吊”与“贺”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慰问,叫“吊”;对别人有喜庆的事表示庆祝,叫“贺”。二者同属精神文明的范畴。 早在我国春秋时,诸侯国之间有哪个国家受灾,其他诸侯国都要相吊。《左传昭公十八年》记有:“宋、卫、郑灾,陈不救火,许不吊灾,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在数千年的历史里,礼,一直是治国理民的重要法宝。尽管礼衍生出吃人的礼教,因而留下了极坏的名声,但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地对礼进行考察,就会看到礼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它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礼起源于祭扫。《说文》:“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而致福也。”《礼记·礼运》:“夫利之初,始清饮食,其播黍婢豚,汗尊而杯饮,贵停而土鼓,犹可以致敬于鬼神。”人们祭把天地鬼神,是希望得到天地鬼神的福估,从而使自己在与自然和其他部落竞争中获胜。为了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忠心与虔诚,人们便不惜耗费心…  相似文献   

14.
“作”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在商至西周时代即已广泛使用。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为“乍”,有建立(如“乍邦”)、兴建(如“乍邑”)、制造(如“乍钟”)等意思。后来加了“人”旁,在先秦典籍里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兴起(《周易·乾卦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创作(《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振作(《左传·庄公十年》)等。相传产生于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根据后句,有人把前句的“作”解释为“起”,也有人解释为劳动、工作;均与兴起义有关。  相似文献   

15.
周礼在齐论—读惠士奇“礼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昭公二年,有:“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鲁为周公封国,宗周礼乐传布于鲁,实为当然。但《周礼》一书,多同于《管子》,自清代乾嘉以来,学者多谓《周礼》一书出于齐。《周礼》出于齐,齐之礼俗亦多同于周礼,则谓“周礼在齐”,亦不为过。盖齐鲁实为宗周之两行,鲁有周礼重在礼,而有孔子、孟子以仁与礼为中心思想之儒家;齐有  相似文献   

16.
方仙道的兼容并取的特质,使其学说日趋缜密完善,方术日益丰富多样,其道日神,其术日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集团。“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方士言东海三神山及仙人仙药者“不可胜数”;汉武帝时,“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史记·封禅书》)。西汉时,曾有人专门为方士们作传(见章太炎所辑《七略》)。范晔《后汉书》中亦专立《方术列传》,从中我们可看出方士集团的声势和影响。方士的影响和声势主要是靠了他们的多种多样的方术造成的。由文献记载所见,方士们的方术可分为三类十四种。一、不死方不死方有却老术、不死药、祠灶炼丹术、辟谷术、尸解术五种。 1.却老术印老,即使青春永驻,返颜还  相似文献   

17.
晏子名婴,历史名相,事灵、庄、景三公皆顺,尤以节俭名于世。治国以民为本,尚礼治。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礼治的行与废有着密切的关系。《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晏子曰:“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者久矣,与天地并。...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方士们所习方术和崇尚信仰的差异,可把方士分为海外仙人派和山岳神人派。一、海外仙人派此派言海外有神山,山上有安期生、羡门、高誓等仙人及芝草等不死药。巡游海上见仙人则可求得不死药,服之可长生久视。徐福,一作徐市,齐地琅琊人。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至琅琊,刻石,徐福上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入海求药数岁,不得,还为伪辞云:海神“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他是东海仙人派早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卢敖(15),燕地碣石人,秦始皇时在世。《史记  相似文献   

19.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20.
《古兰经》的“神”与“安拉”的翻译异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坚先生汉译《古兰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4月出版。发行以来,西北地区有些穆斯林、阿訇,对《古兰经》中的“神”的译词,在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异议”甚多,认为不应将《古兰经》里的“依拉海”译成“神”,应译为“真主”,仿佛“神”一词是专指非伊斯兰教的其他宗教的“神”,并例举了王静斋阿訇汉译《古兰经》第一一四章(世人章)1.2.8节为例,说明“神”应译为“主”。除此“异议”之外,还有人反对一切汉译《古兰经》,他们认为《古兰经》只能阅读阿拉伯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