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孙洋 《美与时代》2014,(11):91-91
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艺术的对比,以及对不同时期的大师对油画虚实的处理方法的研究,对油画画面中的虚实做了大致的分析,并由此归纳出任何杰出的画作均是巧运虚实的结果。虚实来自于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和个人情感的融合,是画家的个人情感在画面上的流露。虚不代表飘,实不代表僵,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无论倾向画实还是倾向画虚,虚与实这对矛盾都必然要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中,往往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了山水画特有的形式美。虚和实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空间观念,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视觉节奏来表达画面空间.虚实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潘天寿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相似文献   

5.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着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在丰富艺术的审美内涵、开拓艺术的表现空间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备受艺术创作者青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虚实相生在当代社会的审美形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馆身的空间设计、展馆的空间设计以及展品的展示方式中都体现了虚实相生之美。  相似文献   

6.
"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形式,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画审美观念中体现为"知白守黑""以实托虚""虚实相融"。"留白"在历代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中了了可见,黄格胜作为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留白"是其作品中一大特色。从中国画"留白"入手,分析并探讨黄格胜山水画中对"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陈鑫 《美与时代》2023,(2):12-14
“书画同源”的理论一直贯穿历朝历代,不同时期的画家们无不追求“有笔有墨”之意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基于此,研究吴道子的“有笔无墨”和项容的“有墨无笔”。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流传不易,宋、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难以留存,通过对画史上的品评和记述画家及作品的著作进行探究,凭借文字的记载和描述,探寻绘画艺术中吴道子“重笔”画风与项容“重墨”画风各自蕴含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8.
郝丹 《美与时代》2023,(8):18-20
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幻境,运用有限的笔墨在无尽虚空中打造广袤空间。空白在山水画中起关键作用,与笔墨相衬,营造意境。虚之空白和实之笔墨共同构筑梦幻领域,引发观者遐想。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空白不可或缺,与笔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为空白源自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式,留白的功效恰到好处,甚至在没有笔墨的情况下,空白与画面中的形象融为一体,营造了虚实映衬的绘画效果,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通过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它在表达意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探索艺术家如何借助空白营造意境,实现人们寻求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意境审美的发展脉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相生的观点。意境中的虚实关系以意象作为实处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虚延伸的方向,最后在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最终的虚实相生。只有做到虚与实的圆融,才能使意境的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意识系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也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画界通常认为,只有中国绘画讲究虚实相生,西方绘画中缺乏对这一美学原则的认识和应用。从中西方绘画的技巧层面和语义层面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表明“虚实”这一审美概念并非中国绘画的专利,而是东西方绘画所共享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工笔花鸟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明珠。“新”工笔花鸟画画家在保留传统花鸟画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极大地增强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力。阐述“新”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概况,分析“新”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理念,探讨“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特点,并结合部分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画家的作品,深入研究“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技法,及其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够促进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道”、“气”、“象”、“有”、“无”、“虚”、“实”、“美”、“妙”、“味”等范畴,作为绘画作品审美理想与评判标准的基础,追溯其渊源还要推老子哲学。它对中国画的哲学与美学内涵研究,对中国画的鉴赏、审视、学习、创新等活动的开展,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开放和繁荣以及当时统治者的开明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大发展。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大体量动物且技艺高超的画家,韩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唐朝韩滉《五牛图》的创作背景及画作中的线条、设色、形神表达的分析,以及与同时期画家作品的对比,体会韩滉将“意”运用到绘画中的革新精神,从而领会中国画“点画之间皆有意”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舒建利 《美与时代》2003,(10):47-49
对于初学者来说,素描的“虚实”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决非易事。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艺术实践,“虚实”归纳起来就是:方实、圆虚;前实、后虚;近实、远虚;转折的地方实、非转折的地方虚;结构的部分实、非结构的部分虚;受光面实、背光面虚。这样虚实相间,画面才有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申成 《美与时代》2015,(4):86-87
版式设计理论是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画的画论则是我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精髓。同为视觉艺术的经典理论,中国画画论其实与版式设计理论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定的互补性。中国画论认为,虚实是绘画必不可少的理论组成。虚和实相辅相成,过虚会使人感觉画面空旷无力,轻飘无依,须以实来补充;太实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以喘息,须以虚来调节。虚实的分布和处理是非常灵活的,和几乎所有的构图法则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将虚实的概念引入版式设计中,是对于系统的版式设计理论的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留白是以国画中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等绘画理论为依照对画面进行留白处理,最早被中国传统绘画所选择继承与发展,并且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精髓。从思想、审美、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留白的价值,针对留白的特征和表现手法展开研究,提出在中国画中适当的留白,不仅提升了神韵美,提高了画面的节奏感,也凸显了空白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利用留白来引导人们的视觉心理,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去,来达到留白的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论虚概念     
叶建柱  应向东 《现代哲学》2004,19(2):115-120
把外延理解为“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客观事物(或类)”,导致“虚概念没有外延”或“有外延但是空类”此类有问题的结论,应该理解为由概念(思维)中的对象组成;而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又导致把理想模型等科学概念当成虚概念,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是无异议的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是实概念,如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实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如“地心说”中的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公认的虚概念,如鬼魂。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是非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相似文献   

20.
"式"指中国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程式化样式,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大特征;"势"体现了中国画形而上的法则,代表了布局之阵势。明代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有形有"势"才可有韵有性,可见"势"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历代名家无一不是造"势"的大师,对"势"的探索与研究,因时代的进步不断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是中国艺术中具有自身独特美感的一门艺术,花鸟画构图中的疏密、开合、虚实等,都是对其"式"与"势"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