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如何发展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庐山慧远制定了极为睿智的佛教发展策略,即佛教在各大势力之间保持独立的策略。慧远用《沙门不敬王者论》从理论上论证了佛教独立的地位,并且采取实际措施确保了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佛教发扬光大,真正融入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序论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其中有两点常谈论及的原因,特别能显出东晋时代中国佛教的处境与面对的问题:一、东汉末年至东晋的一百多年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有利佛教传播;二、儒学与名教在汉末衰落,思想界出现混乱,知识阶层另行摸索人生方向,而归于周易与老庄,玄风兴起,成为佛学生根的契机。以上两点适合佛教成长的因缘,却也相对地引起许多困难。由于乱世的原因,百姓不堪战火的困苦,纷纷奉佛出家,造成僧团芜杂,屡屡成为朝臣、士人攻击佛教的口实。其次,因西晋之亡,南下的贵族增多,抑制了原为江南土著的地方豪族势力,以致造成… 相似文献
3.
佛驮(—作陀)跋陀罗(359—429),简称佛驮跋陀,华言“觉贤”。五世纪初叶的译经大师,禅学巨匠。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那呵利城(今尼泊尔境内)人,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祖父达摩提婆,因经商至北印度,从而住劫比罗伐窣堵,贤生于此。三岁父亲去世,五岁母亲又故,为舅家收养。从祖鸠婆利,闻其聪颖,在贤十七岁时,迎还度为沙弥,从事习诵,一日诵毕别人需要三十天才能诵完的功课。受具后,博览群经,修业精勤,特精禅、律而驰名于世。后与同参僧伽达多游罽宾,从佛大先禅师受学禅法,遇中国沙门智严,受请前往中国传教,表示正合生平素愿。于是与智严一起。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的儒佛之争与慧远对此争论的调和,认为慧远的努力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晋太元九年(384年),慧远在庐山大大地振兴了佛教,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磨灭的事实。其最初的驻锡地名为龙泉寺。《高僧传·慧远》中记述:“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太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 相似文献
6.
庐山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慧远的法性思想被认为是其佛教思想的核心。但慧远的法性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时而与法身的概念紧密结合,时而单独作为实法的本性而存在。但作为佛教领袖和积极修行者,慧远最终的法性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修行论特质。 相似文献
7.
第六次全国佛代会已经圆满闭幕,不少中青年僧侣得到了更多的护法、传法、弘法的机会,担任了新的职务,实在可喜可贺!“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佛教的未来必定是灿烂辉煌,而这灿烂辉煌正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来创造。从本期起本栏目将连续介绍这批新人中的佼佼者,请世人一睹当代中国青年僧侣的佛子风采。 相似文献
8.
法显西行求法是汉地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求法、译经成果丰硕,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显赫,对中国佛教文化和古代史地文化具有卓越贡献。他在天竺10余年间,得《摩诃僧祇众律》、《萨婆多众律》各一部,于师子国写得《弥沙塞律》一部。这些律典就包含了四部律中的三部。他对中土佛教戒律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9.
慧远以二藏、四宗、顿渐局来判释佛陀所说经教.吉藏则以二藏三法轮来判释佛教经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皆以二藏判教思想为旨归.慧远、吉藏的二藏判教思想,是对整个南北朝判教思想的总结,标志着南北朝佛教判教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庐山慧远对大乘般若实相的理解是一种实在的法性论。本文通过对《大乘大义章》中庐山慧远本体论思路的梳理,以及鸠摩罗什对其思想的批评,展示了本体论思路与实相论思路的各种歧异,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本体论执着诸法有一个实在的体性,从实在论的角度做出或有或无的独断。般若实相论否定有任何实在法性,实相是远离有无两边的中道。但是罗什的这个重要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却都很少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assess various aspects of religion are widespread, but few have been constructed to assess specific
religious values and belief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by providing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10 Commandments Questionnaire (M10CQ), a self-report instrument
that measures belief in the 10 Commandments. Data from three separate samples provided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reliability
(i.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M10CQ subscales. Oth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omen endorsed many of the 10 Commandments
more strongly than men, and that various Commandments predicted people’s mental health (less hostility), their parenting style
(more authoritarian and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nd thei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 more trusting bond with others).
The findings reported in this research help to identify the ways in which religious values and beliefs are integrated with
multiple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10 Commandments Questionnaire
(M10CQ) for studyi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values.
相似文献
William E. Snell Jr.Email: |
13.
本文考察了禅宗灯录<五灯会元>历代的刊刻情况,对<五灯会元>的版本进行了较为全面描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此书历代的流传状况.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净土教在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净土思想由东晋慧远创立,在北魏时昙鸾大师把它加以系统化。探索其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净土教有非常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主要遵奉小乘诸律,但其中融入了大乘的思想观念,因此其戒律也呈现新的特质:⑴戒律也是原则,体现着对欲望的彻底禁止。⑵诸戒律面面俱到。⑶诸戒律体现着平等精神。⑷戒律的条文体现着理性对欲念的束缚。⑸内在自我约束和外在规范统一。⑹戒律不仅是制恶的约束,还是行善的督约。⑺戒律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机动性。⑻戒律的实施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相关联。因此,流传在中土的佛教戒律是佛教中国化的基础,而且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戒律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与法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慧远大师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义学高僧,他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东晋时期本土文化对佛教的伦理责难切入,阐释当时慧远大师如何回应、吸收本土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授箓”是正一派授予道士经箓法职的科仪,视功德行持的情况,初授、升授、加升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传戒”是全真派向道士传授戒规律法的科仪,亦须初真、中极、天仙循序渐进地获得三坛大戒的成果,其目的都是为了让道士通过这种方式以学知识、学科仪、学戒律,从而得窥道法之门径,获取相应的神权,修道养德、达通神仙、功德社会。相比较而言,正一派授箓意在打开人神沟通的渠道,全真派传戒则重在启发教徒自律和清修规范其修持的方式方法。道教徒通过授箓或者传戒,亲于坛场用虔诚的信仰方式,与神圣订立盟约,许下诺言,以便自己事后自律自守,此为这项活动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道教事业要传承延续、薪火相传、健康发展,仍然需要传戒和授箓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