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学和佛学曾是我国魏晋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股思潮以其高度抽象和比较艰深的唯心主义思辨形态呈现于过去历史舞台,而且各有五光十色的支流别派、纷纭庞杂的体系结构,给人们的确切理解,尤其是对两者关系的科学研究带来诸多困难,不易明其底蕴。自近代以来,思想界在研究魏晋佛学和玄学以及两者关系问题上,有了重要的进展。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这主要有两个表现,一可称为二者完全相异论,笼统地认为佛教  相似文献   

2.
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老》、《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般若》与《老》《庄》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倍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化、玄学化,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培养道教界人才,继承道教优良传统,中国道教协会举办道教知识专修班。《道教知识讲座(参考提纲)》是根据专修班的教学计划编写的,给学员讲解道教基础知识。本稿分为十章,拟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提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葛洪与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两晋之际玄学在理论上发展到极至,其影响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葛洪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又是官方道教理论的创立者,无论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出于为官方道教建立理论的需要,葛洪在主观上都反对玄学所促发的行为方式。但客观上,葛洪却不自觉地受了玄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葛洪思想中玄学的成分,来揭示玄学对当时士人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前言佛学,指佛教除去宗教仪规后所显露的理论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及心性的哲理体系。自释迦牟尼至今的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智者,摒弃世俗牵累,辞谢荣辱,潜迹山林,虔诚精进,穷毕生精力深入探究,从而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中,留下卓绝的智慧。爱因斯坦对“宗教核心之直觉了知”(即宗教之哲理内核——作者)备极推崇,认为是“一切科学的真正动力”。爱氏在此所指的宗教主要指佛教。爱氏对佛教核心之佛学的推崇并非事出无因,历史上,佛学照亮了东方古代文明,其影响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诸如哲学、逻辑、伦理、文学、艺术、政治以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方面均留下深刻的印痕,现代科学亦广泛地从佛学中获得启示;爱氏重视科学与佛学之关系亦非绝唱,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8.
张浚与佛学     
张浚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他既引荐洛学之士,又曾禁止洛学,晚年则终信道学,著书立说,于道学多有阐发,对宋代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张浚终生信佛,长期与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禅师交往,深研佛理,认为佛教有益于世教,提倡以诚来修心养性。在他的影响下,其母计氏、兄张滉、子张栻皆信佛,在当时影响很大,人所共知浞鹧Щ褂跋炝怂穆逖?思想的发展,甚至对张栻的学术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先生之所以能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无非两条:一是勤奋好学;二是治学严谨。先生除了研究学问和搞教学外,没有什么其他爱好。不吸烟,不饮酒,布衣素食,几乎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四十几岁丧偶,即不再娶。笔者从先生学习时,先生已六十六岁。那么大年纪,每天都是凌晨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佛学     
《法音》1989,(7)
概念的厘定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开启的关于人们如何通过一定途径,以脱离生死苦海,求得解脱的言行教法。佛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它包括教主、教义、教规和教团组织,以及有关行持实践方法和仪轨制度等各项内容。佛学,从广义上讲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总体的分析。一般所说的佛学,以经、律、论三藏为核心,及历代学人对三藏经典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佛学的内容涵盖着教、理、行、果四个层面,通俗地讲即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本文所说的佛学,特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有关这些内容的文字遗产和相应的文字研究,且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11.
魏源与佛学     
刘兰肖 《学海》2003,(1):120-124
本文主要考察魏源由学佛到信佛的思想演变过程 ,认为魏源早期对佛教侧重于哲理的吸取 ,晚期则表现为宗教的信仰。造成其思想成分消长的原因不仅在于个人经历的坎坷 ,更有深刻复杂的时代、社会和学术思想史的根源 ,因而才会对晚清思想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魏源晚年的信佛 ,不能简单视为思想上的倒退 ,也不能一相情愿地看作其经世思想的延续 ,而应做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陈寅俗(189一1969),祖籍江西,生于湖南长沙。家世官宦,亦为书香门弟。幼时就读家塾,习四书五经,旁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年13随兄衡烙东渡扶桑,就读于东京巢鸭新文学院高中。越二年考取公费赴日生,因脚疾回国,转人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次年留学欧洲,先后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主攻语言文学。又因脚疾,被迫回国。1913年再度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学习,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回国,辗转于南昌、南京、北京各地生活。191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4年后转学于…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之前,佛教精神便已渗透到他的人生哲学、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他相当谙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佛教用语和佛典警句,并化为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图景,与清秀灵异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描写,使作品达到了既含蓄隽永,又神韵超然,可以说佛门的思想意识对于瞿秋白早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影响都是极深沉的。研究瞿秋白青年时代的哲学思想,便可发现他的思想成因,特别是他那初露锋芒的两部文学作品《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都与佛学的  相似文献   

14.
蒋维乔是中国近代一位颇有声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近代居士佛学的代表人物和佛学专家,还是南方高等学府开讲佛教哲学的前驱.其佛学著作<佛学概论>、<佛学纲要>和<因是子静坐法>等,传诵甚广,尤其是他编著的<中国佛教史>,是中国第一部以近代方法写就的系统的佛教通史.本文对蒋维乔学佛因缘及其在佛学上的贡献略作通观,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总结,但佛学与儒学的相生相胜无 疑最为引入注目。先秦儒学和以华严禅为代表的佛学是理学兴起的直接理论来源。“穷理尽性” 的问题和对道物(理事)、虚实、体用、性情、心迹等理论的探讨则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的主题。先 秦儒学开始了对内在性理的关注,汉唐儒学丢弃了这一传统而被佛学所超越。华严禅对包括儒家 在内的各派理论的总结为儒学的新生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理学是在佛学理论的刺激和熏染 中重新发掘先秦儒学的精髓而创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佛学与死亡学佛日死亡,是自然界对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最大挑战。没有谁不面临这一挑战,没有谁不在与死亡的战斗中惨遭失败。明人袁中郎说得好:“茫茫众生,谁有不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每个人从呱呱堕地便开始了向坟墓的进军,死神之绞索从一出生便套在每个人的脖...  相似文献   

17.
1956年 ,我幸运地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期间 ,我对中外哲学史发生了强烈的兴趣 ,根据我自身的条件 ,确定以中国哲学史为专攻重点。这时 ,我也到历史系选修课程 ,还自学了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从北大毕业 ,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这是我人生旅途上的又一个转折点。我选择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哲学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把中国哲学和中国佛教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 ,成为我学术活动的基本内容。我之所以选择佛教而又矢志不移 ,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从佛教的内容来看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唯心主义思…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签署第71号主席令,公布这部法规。这标志着我国的科普事业从此纳入了法制轨道,迈上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部《科普法》是在跨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增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制定的,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重要意义不言而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1)
绪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与我,也就没有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荣枯祸福,基本上亦取决于人与我。这是天下的人与我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皆能证明的。可见人与我,实天下之至宝。它在人类学术思想研究中,应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我把佛学中的“五蕴皆空”思恕,结合现代人类生活实际,作了较长时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佛学中有许多精华,吸取并发扬佛学的精华,有助于振兴中华民族、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佛学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也能促进人类的科学进步。新思异绪,纷然杂陈,为是?为非?未能自断,应即如实反映所见,以求正于天下贤明之士。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6,(2)
5.识最后阐释“识”。佛学认为人人都具有八识,每一识又各具见、相二分。见分,是能认识的作用,相分,是所认识的对象。见相二分,是互相依存的,一有俱有,一无俱无。因而识是见相的统一,亦即主客观的统一。八识分四组:一、前五识,约当感性认识。二、第六识,约当理性认识。在认识中,有主观自我,客观世界。三、第七识,即自我形成的根荄。四、第八识,即生活中存在的巨大潜力。兹一一阐释如下:前五识中眼唯缘(攀附义)色,耳唯缘声,鼻唯缘香,舌唯缘味,身唯缘触。在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缘于色、声、香、味、触——前五境时,第六意识皆能与之俱起,缘于五境,因而名之五俱意识。能把色、声、香、味、触的零散影像,综合而成为“物”的概念。再层层加以分析整理,最后能接触事物的本质及其活动的规律性。因而前五识是感性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