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教即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亚与中国传播福音时每每因循其情,方便说法,而大量援引外教术语入教,佛教、摩尼教皆是其选。景教所用历法、景教信徒所用教名多有源于摩尼教者,而其"舟船"譬喻借鉴摩尼教、佛教尤为明显。圣经本经中所涉船只、船主皆为实指,而八篇景教文献之中凡涉舟船,皆为譬喻,而多与耶稣及耶稣所说之法相关,其虽未明示,然以船主暗喻耶稣,其文字甚明,此船主耶稣形象堪堪近似于摩尼教之光明耶稣,亦大似佛主释迦牟尼,是知二教对景教影响之深,亦知景教经中之耶稣形象,不仅有道尊、儒圣、佛祖,亦有摩尼教之摩尼佛与光明耶稣之影子。  相似文献   

2.
摩尼教的“光耀柱”和“卢舍那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粟特文、回鹘文、汉文摩尼教忏悔文的比较,重点讨论了摩尼教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名词的翻译问题,认为汉文摩尼教经典借用佛教的神名,主要是因为其“受难耶稣”这个理念出自诺斯替教,在东方颇难表达清楚。借用“佛种”、特别是借用光明遍照、无处不在的卢舍那佛的形象来表述,显然比较容易为当地信徒所理解。  相似文献   

3.
十字架是景教典型的文化符号,天使形象也是基督教的代表性标志。洛阳景教经幢上端左右簇拥十字架的人像图形,究竟是佛教"飞天"还是景教"天使",长期未定。本文通过比较辨识,认为景教经幢上两对人物造型虽与佛教随舞飘动的"飞天"有相似感,但可能出自洛阳当地惯于雕刻佛教艺术的工匠之手,最关键是景教粉本上"天使"形象走样失真变成了类似"飞天"。笔者认为,景教传教士不会轻易放弃神学立场改变中心形象与外在文化符号,不会套用佛教"飞天"形式去新造神祗,倘若景教符号也用佛教标签那无疑是宗教传播的失败,所以天使不可能被飞天替代,"华化"不等于"佛教化"。  相似文献   

4.
元文广 《法音》2021,(10):13-22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中士僧侣从汉译佛经中集录出了许多部《譬喻经》.从现存佛教经录可知,其中抄撰年代较早、抄撰者可知的《譬喻经》,即东晋康法邃《譬喻经》十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曰:"《譬喻经》十卷,旧录云:《正譬喻经》十卷.右一部,凡十卷,晋成帝时,沙门康法邃抄集众经,撰此一部."[1]关于康法邃,目前仅知其为东晋成帝时人,撰有《譬喻经》一部,十卷,其它生平事迹不详.康法邃《譬喻经》不仅对研究中土僧侣抄撰《譬喻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现存几部名为《汉译譬喻经》的真伪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世纪初在福建霞浦等地发现大批摩尼教科仪文献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业内多称其为敦煌摩尼教之延伸。然文献内容驳杂,世俗化色彩较浓,故或以为其宗教属性尚难明。余以为不然,径将《摩尼光佛》等早期霞浦文书列为直承敦煌《下部赞》的"呼禄真典",余者多称"林瞪文典",乃瞪所传道化文书。无论早典近典,多以佛道之皮裹摩尼之灵。每彰"五佛崇拜",实非法师强拼多教,而本为摩尼教元典固有之意,在回鹘中流行较广。霞浦摩尼教崇拜耶稣等五佛或五教主,却不尊崇上帝或阿胡拉而只奉明尊,故知其断为摩尼;霞浦摩尼教的多元与世俗化乃顺承中华三教合流之大势,实非别立一宗。  相似文献   

6.
在霞浦摩尼教文献中,夷数(耶稣)极受崇拜,被称作"夷数如来""夷数和佛"或"夷数王"。《摩尼光佛》所见"末尸诃"应为弥赛亚汉译中的一种,用以指耶稣的救世主属性。有的文献把夷数描绘为第三使或光明少女的化身,曾化作裸形美女诱惑雄魔射出吞食的光明分子,有些文献对夷数似乎更为推崇,甚至有凌于摩尼之上的倾向。摩尼教的"五佛"后来演变为"三佛",但夷数一直赫然在列,其地位仅次于摩尼光佛和电光王佛。  相似文献   

7.
《法音》2020,(4)
正提及中国佛教,时人每以唐宋佛教兴盛为荣,而以近现代佛教衰败为耻。故学佛者多尊唐宋而薄现代,大似近现代佛门大德,其道德、修证皆不及古德前贤者,实则不然。个中既有好古薄今之习气使然,亦有时势之整体黯淡所致。譬如天心之月,今古皆同,而时有朔望、气有明晦,故月亦有阴晴圆缺之象;此非月之过,乃时势之异也。俗言,时势造英雄,岁寒方知松柏而后凋,时艰方显英雄之本色。况以"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为本怀之菩萨行者,又岂肯目睹大厦之将倾、法船之将没,而无动于衷乎?须知,佛法衰败之际,正是菩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地区在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新疆地区中西佛教艺术的最早交汇就在此处,而现在已湮灭的摩尼教,其珍贵史料与艺术遗址亦多发现于此。摩尼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源起在波斯,由教主摩尼(MANI)创于3世纪中叶。3—15世纪曾在亚非欧三大洲很多地区流行,吸收了不少东西方宗教思想,形成二宗三际的独特教义后,又影响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一些教派,甚至与佛教也有交互影响,但是摩尼教(东方教区)佛教化的程度远过于佛教中吸纳摩尼教的成份。新疆的古代遗迹与文书中有不少摩尼教的踪迹。考古工作成果可分为两次大的发现,即20世纪初德国人的发现及80…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4)
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素有经中之王的美誉。舍利弗顶礼三请,世尊方为宣说,足见此誉不虚。在《方便品》中,世尊一言九鼎地说:“十方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并指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释尊开门见山、开权显实之说的确令舍利弗等声闻众惊喜不己。在《譬喻品》  相似文献   

10.
《百喻经》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孺童 《法音》2007,(10):32-37
《百喻经》为佛教"十二部经"中,"譬喻部"的著名经典。因其书中,收录百篇譬喻而得名。下面,就《百喻经》本身的一些问题,作一厘清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神聚泉州     
一对从事宗教史研究和宗教工作的人来说,泉州是一个值得仔细琢磨的城市。由于历史的风云际会,这里曾经汇聚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神灵。据史料记载和现存的宗教遗迹显示,泉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品类之丰,遗存之多,实属希有,可以说几乎世界上的较大的宗教在这里都有存在的痕迹。其中有的已经消失,如摩尼教,有的在国内其它地方尚没有发现,如婆罗门教,有的传入后一度中断,如基督教、天主教,也有的从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2.
林鸣宇 《佛学研究》2004,(1):168-174
中国佛教的金光明忏法之实施,舍身供养思想的成立,民众的四天王信仰等等,皆可谓之为基于《金光明经》信仰而衍生的产物。本稿将从此经的内容、传播、影响等面分析《金光明经》信仰的成立及忏悔法的流传。  相似文献   

13.
唐代景教《序听迷诗所经》中把基督教中的"耶稣"翻译为"移鼠",这是目前所见对于"耶稣"的最早汉译。"移鼠"从语音上来看,来自于叙利亚语的"yiō",这一点已经获得普遍认同。但是选择汉语中的"鼠"来对译"耶稣",一直是学者诟病和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疑难问题。前人尝试从不同角度作出解释,但是均难以让人信服。通过考察,我们认为"移鼠"是一个音译兼意译的合璧词,意义来自于佛教术语"二鼠"(日月/昼夜),"移鼠"直译就是"移动日月/昼夜",暗指"耶稣"是"创造世界"的造物主,这一点正好契合后来《景教碑》中对于"三一妙身、无元真主阿罗诃"的描述:"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万物,然立初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屏南县新近发现三本(两种)民间摩尼教文书及三尊摩尼教神像,揭橥摩尼教沉潜民间,混融巫、道、佛教,产生以民间道教科仪为框架,以摩尼教教义为内容的民间道坛仪式。同时,屏南文书也呈现承传唐写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华教法仪略》的特质及与霞浦摩尼教文书的渊源。福建东部各地托身民间道坛的摩尼教孓遗,不是孤立存在,其科仪、文书有一定关联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正《牟子理惑论》为东汉牟融所撰,是中国最早论及儒释道关系的著作之一。书中大量使用"譬喻"的修辞方法。如果将《牟子理惑论》中的"譬喻"从文中去掉,那么其所缺少的将不仅是语言的形象生动、优美达意,同时将使其逻辑论证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也可能模糊、舒缓了早期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时本有的直观而紧促的张力,并将忽略《牟子理惑论》为克服这一张力所具有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冥福请佛文》为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所发现的大批摩尼教文献之一。该文献为法师在做道场时请佛之用,虽篇幅较小,但所请之神甚为庞杂,有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祗,尤其是文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佛教地狱十王思想,其内容与教煌等地发现的《佛说十王经》、《地藏十王图》有不少关联,堪称摩尼教在福建地区走向佛教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往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侨阮如等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8)
正一、引言佛教~[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之一,佛教对人的认识也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本文以佛教各派皆认同的"缘起性空"为理论参照,对佛教"人"之建构进行探讨。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为万法起灭之根本法则。"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当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因  相似文献   

20.
敦煌出土的一些实用型文书(患文、佛文、邈真赞、斋文等)以及疑伪经《法王经》中,作者在描述人生短暂、生命易逝时,常使用"四蛇毁箧"和"二鼠侵藤"两个譬喻。本文以"二鼠侵藤"这一譬喻为研究对象,追溯该譬喻在古代印度的多个源头,分析该譬喻以佛教文献为中介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流变,同时考察该譬喻在西亚民间故事集《凯里来与迪木奈》以及欧洲《伯兰及约瑟夫书》等文献中的传播,梳理该譬喻在古代欧亚的双向与多维度的传承,比较该譬喻的涵义在不同时空的宗教与文化场域中的异同,为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跨文明语境中的相互理解提供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