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通过提升道教的文化自信,搭建参与社会建设的平台以及依托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充分发挥信教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道教文化的正能量得到广泛传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依靠、凝聚和发挥各种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不仅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力量,还包括宗教文化的力量。道教内含着强大的道德资源和优良传统的正能量,这些都是建构中国民族文化的重  相似文献   

2.
道教官观,是道士修道、祭神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道教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一个重要窗口。围绕道教宫观而形成的“神缘”网络,则是“五缘”(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文化中的重缘之一,它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以宗教社群为纽带的社会人际关系。从道教本身来讲,它就是一个庞大的“神缘”网络,而道教官观则是这一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以来道教宫观一直是道教信众的聚会点,发挥着它所特有的神缘功能。一、神仙信仰的教化功能道教宫观供奉的神灵,既包含着道教奉神的原则,又具有一定的劝善教化功能。道教众多神…  相似文献   

3.
道教神系的渊源与发展,是与道教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它既与道教思想、组织、人物、经典、方术等的“杂而多端”有关,又与道教本身发展的逐渐完善同步,是研究道教史不应忽视的部分。若从东汉顺帝时 (126—144年)道教从组织上兴起之后,它所树立和信奉的道教诸神,大概经历了约八百年的历史过程,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系统,一般认为在宋代才有一个较为定型的道教神系世界。道教神系的渊源和形成,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一人道与天道相感是道教的重一要思想。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是“大善”。  相似文献   

5.
瑶族宗教信仰与仪式中的星斗崇拜,具有浓郁的道教星神信仰的色彩。论文通过对瑶族经书神唱、宗教仪式和文化涵化中星斗崇拜现象的考察,指出瑶族星斗崇拜深受道教天心正法的影响。在瑶族宗教吸收道教的文化涵化过程中,道教北斗星君演化为瑶人生命仪式的守护神,道教科仪成为瑶族宗教仪式活动的范本来源。瑶族星斗崇拜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从此侧面反映出道教对瑶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日本人接受佛教的心态切入,着重分析了初期神佛融合的形态以及作为异域文化的佛教,主动向日本原生的神道教靠拢、渗透,进而把握对神道教主导权的递进过程;论证了神佛融合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伴随社会变迁,两者对应关系的消长变化。作者认为,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以及日本的民族化,是推动神道教不断进化的第一源泉。换言之,成熟的神道教是日本固有文化和外来的中国宗教文化交融并经消化而为我所厢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化解社会道德危机的迫切需要推动下形成的.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才金在《上海道教》2004年第1期撰写文章,认为道教的宗教文化是扎根于民众之中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是道教文化的根基和根源。文章列举道教正一派的创始人张道陵传道之初,不仅以医传道,还以简单、直观、实用的方式,使人们建立起符合“善道”的行为准则,并通过扶危济困,恩威并用的方式,为道教奠定了组织基础。道教的政治基础在民众。从东汉以后,道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并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在民众中的向心力、号召力,使得历代封建王朝不得不高度重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教派的特点。道教文化的溯源,上…  相似文献   

9.
明初道教文化在琉球王国开始传播, 后在闽人、册封使等多种力量的促使下,道教文化与琉球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琉球特色的道教文化。“虽无道士,却敬神仙”是道教文化“琉球化”的结果。除移居琉球的闽人和中国册封使外,琉球王国官方和民众也纷纷自发地建立天妃庙、天尊庙、土地庙、关帝庙等神庙进行祭祀活动,推动道教文化与当时琉球社会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已经、正在和必将彰显其蕴藏着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了进一步提升道教的现代性,增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彰显道教在建设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且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文化道教"的理念在当代社会应当得到高扬.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2009,(3):61-61
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关于城隍神信仰的经典。通过《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需求的具体表现。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的主题下,道教有其独特的思想信仰体系和文化内涵,广大道教徒也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当代道教要积极阐扬其思想精华,融入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正能量。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发挥正能量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道教同祖国共命运的牢  相似文献   

13.
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教神仙理论和传统兵学思想作为社会文化领域中两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从“邪不胜正”的神学依据、“护生戒杀”的反战理由、军事行为中的神秘术数三个角度详细阐释了道教神仙理论对传统兵学的影响;其次,从传统兵学家的角度,对传统兵学家的社会理想和个人追求所受道教神仙理论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二十四史中所记载的唐、宋、元三代宫廷主要的礼祀规范为依据,结合道教经典和图像学分析,对以北极紫微大帝为主神的南宋大足圣府洞道教石刻造像进行再探。重点分析圣府洞内以大明、北极紫微大帝和夜明道教三帝造像为主题的道教雷法道场。这样的道教神系图像组合反映了南宋政权期望借助天地星神的神秘力量来抵御北疆外敌、护佑皇权的功利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黄帝阴符经》是道教自然神性论经典代表之一,其内容不但丰富,而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在天道、地道、人道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诠释了其特有神性机理和神性法则。通过自然之神性、天人之神性、运动之神性、人伦之神性,展示了天地人"不神所以神"的基本规律和神性思想。《黄帝阴符经》丰富了道教自然神性观的基本内容,是"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于全面深入理解道教自然神性观,发挥传统文化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寻找和确立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植根于中华沃土的中国道教,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近两千年来,曾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道教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环境美学角度考察道教驭水实践的双重表述。从宗教仪式到文学文本,道教驭水实践的表述重点经历了由人神关系、人人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和转变。论文通过透视这一套融现实目的、审美态度与道德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旨在揭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大教,有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特征和传统文化的深厚积蕴;同时又有着海纳百川、会通众教的胸怀,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柔性方式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它不以扩大组织规模为目标,而以传播老子的智慧为己任。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道教是多神宗教,在神  相似文献   

20.
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在宗教上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采纳了道教玄教派代表人物提出的在元大都建构东岳庙的建议。东岳庙是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文化空间,其起源于源远流长的泰山神的敬畏与崇拜,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从中国王朝续替的传统看,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进入了我国的礼制传统,成为一个超越了地理空间本身属性的礼法概念,建构东岳庙成为一个象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文化传统传承的文化符号。元代在北京建构了东岳庙,包容、认同、继承历代的祭祀泰山神的传统,完成了元代对于继往王朝的政治续替。此后,元代历代皇帝和鲁国大公主继续对于北京东岳庙文化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过程的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