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拈花微笑     
在普及佛教知识的演讲会上,一名女大学生站起来问时任佛教协会主席的赵朴初大师:“佛教主张不结婚、不生育,照这样下去,人类岂不走向灭绝了吗?”  相似文献   

2.
全国各地佛教协会,各方寺院,诸山长老,四众弟子: 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奉行“爱国爱教,护国利民”。以“法轮”喻佛法,以“不杀生”为首戒。欣逢中华民族百年未遇之盛世,我佛教信众,莫不馨香祝祷国泰民安。 岂料“法轮功”起,逆缘陡生,李洪志出,噩梦骤临。何方屑小,竟敢盗我佛教“法轮”以为其名号,窃我佛祖诞辰以作其“生日”,篡我佛教术语名相以充其耶说。“法轮功”每每欺诓世人,世人遂因谈“法轮”而色变;“法轮大法”屡屡祸害天下,佛子竟因言“佛法”而蒙羞。这是佛教亘古未有的大耻辱,佛法万劫难容的大…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一切动物,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怕死,都有生命欲。佛教大乘经典《涅经》明确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此,佛教提出戒杀。从原则上说,佛教戒杀的重心,是不杀人。所以说,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因此,佛教的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佛教主张不杀生的宗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让一切的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再说,我们人类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自己的生命,甚至割去一只手,或一条腿,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但是,我们自己怕伤害,畏惧死亡,一切…  相似文献   

4.
提起佛教,很容易让人同“历史”、“传统”、“古老”等名词术语联系起来。诚然,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历史悠久无疑是其特点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佛教还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主张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宗教。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的环保思想,让世人更深刻地认识佛教,由中国佛协发起、佛协教务部承办的一场名为“佛教与环保”的演讲会于8月25日至27日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成功举行。 在2天4场的演讲辩论会中,来自全国各省、市佛协及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对《如来藏思想批判》进行方法论的剖析为起点,从佛教史与批判佛教思潮交织的角度,梳理了涅槃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日本批判佛教思潮的学者所主张的“涅槃非佛说”是不符合佛教原教旨主义的论断,提出应当在佛教自内证的体系中,依照解行相应的原则来考察涅槃思想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6.
相乐 《佛教文化》2018,(4):78-83
宏玉法师说:“佛教的教育主张一种‘菩萨’精神,即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要将僧众培养成为爱国爱教,能够弘扬佛教传统文化,遵守寺院的规则,走向世界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佛教在进入中国二千年来的时空条件中,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与时偕进。但可变的是佛教之“教”,不变的是佛法之“理”。不变谓之“契理”,可变谓之“契机”。一味的佛法,在中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正是这种时空不平衡性,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范例。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以太虚法师和欧阳渐居士为代表的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和批评。这种来自教界内部的反省和批评,或侧重于转“机”,或侧重于洁“理”,由此产生“人间佛教”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1,(12)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也都能成佛。佛教以慈悲为怀而普度众生,对于杀害生命,是不能容允的,所以规定杀生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第一条戒律。但是,只要犯者能够虔诚忏悔,仍然可以完成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叫做“成佛”)。《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佛)  相似文献   

9.
唯识浅谈     
现代社会,各种附法外道蜂起,这些外道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佛教的旗号。我们都知道大陆主要是一个“法轮功”,而在港台和海外,情况还更严重,什么一贯道、清海无上师、真佛宗等等,多的很。他们要么标榜自己是最正的佛教,要么吹嘘自己是最高的佛,而且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颇有淆人视听之处,有主张禅定打坐的,有讲究持诵真言的,甚至有持斋念佛的,也讲一些轮回、业力等类似佛教的理论,宣传的目标也是成佛。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佛教之所以为佛教,与附法外道最大不共之处是什么?这不仅是每一个佛教徒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也是整…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梯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本体哲学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前后变化很大。本文拟就印度佛教的本体“实有”说、本体性空说和本体心识说三个主要的本体论学说类型的内涵与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一、本体“实有”说释迹牟尼创立佛教时,并不关心,也没有讨论作为实体的“我”是否存在的问题。他主张“无我”,要求“离我执”,是指不要执着“我”的观念,“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太虚法师是应时而生的引领中国佛教走向新生的杰出高僧,他秉持佛陀本怀,践行佛教菩萨道精神,以实现佛教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为目标,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佛教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主张构成了太虚法师所倡导的“人生佛教”的丰富内涵,开启了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遗产,也汇聚成中国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主要在西域来华的侨民中流传.对于中国人来说,当时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洋教(“胡教”).直到魏晋玄学兴起之后,主张一切性空的佛教“般若”思想也被归为“玄远之学”,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重视,信奉佛教成为“好乐玄法”的风流雅事.东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各思想流派的勃兴,使得佛学进入中国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3.
第三节 初期佛教的分期 为了对初期佛教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将它进一步划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日本学者中村元。他主张在初期佛教中划分出一个“最初期佛教”,称这是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的时代。我们知道,在现存的佛教典籍中,究竟那些典籍才是初期佛教时产生的,这是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人间佛教思想的酝酿开始,百年来中国佛教史上存在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反对或不赞成“人间佛教”提法的人或许各有各的理由,总的来说,都针对其变革性一面而来。而改革一方则都出于对现代世界大势的切肤了解,而不满当时佛教界的现状,不甘心佛教的衰落与日益社会边缘化,因而试图有所振作,希望改变教界现状与佛教在社会上的形象。他们的主张往往援引并以强  相似文献   

15.
《成实论》是一部小乘佛教的论书。《论》中主要是批评了说一切有部观点。本文从二个方面分析了《成实论》对有部理论的批评。一是破有部的“法体实有”的主张,立自己的“无自体性”思想;二是破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主要破“心数法”,强调“心差别”的思想。《成实论》在理论上一方面接近了大乘般若假名真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心性理论上,继续走小乘的路数。此外,《成实论》还谈到了印度其它宗教和部派佛教的思想,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方华 《法音》1994,(11)
赵朴初会长强调要“抓紧培养佛教人才,提高整个佛教界的素质,这是关系续佛慧命,关系中国佛教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必须唤起各民族佛教界的大德长老和各级佛协组织的高度重视。”这是具有前瞻性的主张。中国佛协已把“培养人才,提高僧伽素质”做为中国佛协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也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我们佛教界应积极响应这一决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前僧教育应继续强调加强学僧的道德教育.这是关系到佛教教育的成败问题,这方面,已有人提出“学修一体化”的主张,是明智的.是合乎佛教人才的成长。以前…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9)
常听人说,“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以为这就是佛教的主张。稍懂佛教或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那么,四大又为何“皆空”?空的是什么? 一般较少接触佛教的人都认为“空”很难理解,认为既然有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也都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空”呢?如果一切都归之于空,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较为可靠的早期天台宗佛教史料,对中国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先驱人物南岳大师慧思的佛学思想特征作了初步的清理和研究,澄清了中国佛教史上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发展的一些无稽的传说。认为慧思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主张“因定发慧”,在以定为本的基础上倡导“定慧双开”;二是以《大品》为宗旨会通《法华》,特重空谛。而中国佛教天台宗“止观双修”的根本宗风及以“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为核心的天台教理,则是由慧思的弟子、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奠定和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境域很早以来村落庙宇众多。繁峙位于五台山佛教道场北麓,当地村落庙宇多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民众也频繁地进行佛教寺庙的修缮。在明清修庙碑刻记载中,凡参与修庙的民众皆被称为“善人”。从“善人”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修庙“善举”可见,对于当地佛教信仰而言,“善人”的称呼是佛教话语对民众修庙行为的认可,更是民众接近佛教的通行证;对于当地村落生活而言,“善人”群体的实质为民众,“善人”是沟通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纽带。“善人”称呼的泛化及“善人”的修庙行为,体现了明清五台山境域民间信仰佛教化与佛教信仰生活化的特征,有助于深入分析村落佛教信仰的内在意涵。  相似文献   

20.
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默雷印顺思想在台湾佛教中的地位近年来,台湾学术界对“人间佛教”的研究,大都与社会关怀、社会批判以及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有关。前者是“人间佛教”的具体展开,而后者则是针对“中国传统佛教”而言,尤指“明清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