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主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缪志红 《学海》2002,3(1):165-167
“交互主体论”作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的三大贡献之一 ,是他致力于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研究和探讨的结果。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中得到启发 ,用交互主体论统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以培养民主个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人格、交往行为与人际关系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内在精神要素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系统结构,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并被主体吸纳为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人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的交往行为对人格的修养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交往行为合理化,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现实需要与重要标志,使整个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交往行为模式,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和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5.
凡清 《哲学动态》2005,1(9):13-17
个性作为单个主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殊方式、表现特征和主体倾向性,是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相互关系,是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交互性关系.语言在交往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即主体在交往活动中需普遍遵循的规范,构成理解的前提.语言能力就其作为主体进行交往活动的基本能力而言,是交往行为的可能性条件,因此,语言能力就其是个体存在者进入交往活动所应当具备的资质而言,同时是构成其个性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眼界逐渐变得开阔,对新事物的探求与体验感知需求被放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是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大众越来越希望能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来获得愉悦。文章通过对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成要素、趋势与功能的解析,提出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的方向,包括参与式空间交互、互动体验式空间交互和服务式交互三个方面,为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提供理性参考。  相似文献   

7.
契约伦理及其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契约活动古已有之 ,但契约作为经济活动的伦理基础则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契约反映的是基于共同活动基础上的公共性和公共价值 ,体现的是公共活动中活动主体的主体间性特征 ,是一种“共同意志”和“公共精神”。契约活动包含着承诺与责任 ,体现着信赖与义务 ;通过缔约和守约实现了利益主体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契约活动是人们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合理方式。契约是借公意的形式而实现的经济活动和伦理活动。契约的伦理性与伦理功能是契约伦理的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舒茨立足于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世间共源性,对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理论进行批评,否定构造他人的超越论道路。舒茨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性在构造他人过程中的本体论优先性,具有狭义的"主体中心主义"倾向。并且,他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的构造性,没有坚持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因此,他对胡塞尔超越论构造理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本文在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在构造意义上是结构依存关系,即超越论共源关系。进而,本文认为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实质是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基于超越论共源性为胡塞尔进行辩护,对舒茨的批评进行反驳。超越论共源性可以被视为胡塞尔解决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范式,同时也是他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角度探索世界起源的新尝试——"共源说"。  相似文献   

9.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伦理的本质就是社区各主体在交往实践中相互对待的关系原理。城市社区作为一个伦理实体,其伦理的本质蕴含于其内在的伦理关系、伦理规定、伦理秩序和价值指向中。交互主体性的伦理关系是城市社区这一伦理实体的本质内容,也是社区生活得以合理展开的伦理基础;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伦理规定是城市社区这一伦理实体的精神,也是合理的社区秩序得以建构的价值尺度;普遍向善的道德共同体是城市社区这一伦理实体的灵魂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