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 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考察隐喻句与本义句理解时程的异同,以研究汉语隐喻的理解机制。以句尾范式向被试随机呈现本义句、熟悉隐喻句、新奇隐喻句及错误义句各50句,被试的任务为判断每句话是否有意义。结果显示: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形与头皮分布情况和本义句无明显差异,且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幅高于本义句。本研究结果证明汉语隐喻义和本义理解的认知机制类似,支持隐喻理解的平行加工假说,且加工隐喻义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2.
郭晶晶  赵婧超 《心理科学》2017,40(6):1302-1308
采用句子违反范式考察汉语隐喻义与本义加工机制的差异及隐喻熟悉性的调节作用。要求被试阅读不同熟悉性的隐喻和本义句子并判断句子正确性,记录其行为与脑电反应。结果显示,熟悉句子隐喻义的加工显著快于本义的加工,而新奇句子则本义的加工更快;脑电水平上,对于熟悉句子,隐喻义违反比本义违反诱发增强的N400和降低的P600效应,而对于新奇句子,隐喻义和本义违反诱发出基本类似的ERP反应。这些结果表明隐喻义和本义加工存在差异,熟悉性显著影响隐喻义的加工,这种影响在较早语义分析和较晚的语义整合阶段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沈曼琼  谢久书  张昆  李莹  曾楚轩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4,46(11):1671-1681
采用空间启动范式考察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是否激活空间信息, 即是否存在空间隐喻。实验1探讨单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 实验2则探讨跨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实验1中让32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先看一个英文情绪词, 接着进行视觉空间位置判断, 最后再让被试判断之前呈现的情绪词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实验2中40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完成跟实验1类似的任务, 不同之处为英文情绪词以听觉形式呈现。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跨语言和跨通道的情绪词的空间隐喻受到空间位置方向的影响。垂直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在单通道和跨通道中都表现出了空间隐喻; 水平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没有表现出空间隐喻。该结果说明了情绪概念的空间隐喻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 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4.
论蔡清《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注疏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周易本义>具有注硫性质的<易经蒙引>,其对于理解朱子的<本义>,到底有多大帮助?蔡清的理解与朱子<本义>原义是否贴切?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易经蒙引>是对朱子主要易注的宏观审视与抉择,其对<本义>与<程传>的承传与不同有清醒的分判与吸取,并融会宋元诸易家研究<本义>之释,择精存义,且以历史的、礼学的闸释具化对<本义>的疏解.<易经蒙引>是蔡清在对朱子易说进行深思热虑的基础上作出的,是研究朱子<本义>不可或缺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心理治疗模式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揭示这些治疗模式内蕴的心理隐喻,梳理心理隐喻的变迁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规律,展望心理治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考察映射具体性对新颖隐喻加工的影响及语境线索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映射具体性高的隐喻加工困难的原因。实验1的ERPs结果发现:知觉隐喻反应时显著长于物理-心理隐喻和直接语义;两类隐喻在有语境线索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语境线索。有语境线索的知觉隐喻比无语境线索在前部位置诱发了更负的N400成分,在中部诱发了更正的LPC成分;有语境线索的物理-心理隐喻在前部、顶部比无语境线索诱发了更正LPC成分。实验2的语义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在映射具体性不同的两类隐喻中,多映射通路隐喻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单一映射通路隐喻。总体结果支持语境线索对新颖隐喻加工的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在语篇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用计算机模拟隐喻这一带有创造性的人类语言,对隐喻计算化乃至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一个汉语隐喻自动生成系统.在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向量空间的模型,进行了词义相似度和词义相关度的计算,并构建了支持三种输入模式的隐喻句生成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初步实现了生成汉语隐喻句的目的,并具有一定的自学习功能.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集中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而淡化了对语言表达层面隐喻的典型特征做形式化的概括。然而,概念层面的隐喻却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层面的隐喻表达来加以体现,隐喻的语言形式对隐喻的理解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被纳入机器理解的研究范畴之后,隐喻的计算机制研究也开始要求高度地形式化隐喻的语言表达。鉴于此,本文面向隐喻机器理解,采用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大量实际隐喻语料出发,总结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特征:语言隐喻主要成分取值的不确定性、语言隐喻各成分出现与否的不确定性、隐喻嵌套和递进复用现象的普遍性,进而指出面向计算的隐喻研究困境以及出路。  相似文献   

9.
胡扬 《逻辑学研究》2020,(3):82-105
语篇连接词研究有三种主要理论进路:弗雷泽(Fraser)的一般理论、希夫林(Schiffrin)的连贯论以及布莱克莫尔(Blakemore)的关联论。三者认同语篇连接词的连接性,却对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差异的根源在于,语篇连接词在三种理论框架下中有不同的功能设定:在一般理论里其用于标示语篇元素的语义关系,在连贯论里其用于建立文本结构,而在关联论里其用于引导与话语解释相关的认知推理。因此,语篇连接词实际上有三种连接性:语义连接性,结构连接性和认知连接性。这三类语篇连接性有助于理解鞠实儿提出的"广义论证",即论证是语篇序列。  相似文献   

10.
陈新葵  莫雷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6,29(1):14-17,1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中存在着广泛的隐喻一致性,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通过将其匹配到基本的概念隐喻来进行的。但有研究者指出,除了一些新颖的隐喻,惯用隐喻的理解并不需要概念匹配。本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在文章语境中,无论惯用隐喻还是新颖隐喻的理解都可能产生概念匹配。三个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设。实验一通过目标句的阅读反应时探讨不同文章版本下目标句的理解情况;实验二和实验三从事后与即时两方面对各种文章版本下的概念匹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概念隐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